APP下载

“干冬烂年”谚语的证伪研究 **

2014-01-13周凯欣

地理教学 2014年20期
关键词:江都谚语年份

周凯欣

指导教师:卢 莹2蒋德美1

(1. 江苏省扬州中学, 江苏 扬州 225000; 2. 扬州市江都区气象局, 江苏 扬州 225400)

“干冬烂年”谚语的证伪研究**

周凯欣1

指导教师:卢 莹2蒋德美1

(1. 江苏省扬州中学, 江苏 扬州 225000; 2. 扬州市江都区气象局, 江苏 扬州 225400)

“干冬烂年”是流传于扬州、南京一带的反映冬至与春节天气关系的谚语。依据气象学知识对冬至与春节是否存在“干冬烂年”关系进行理论推演,判断其缺少基本的科学基础;通过扬州市54年的气象资料和南京市63年的气象资料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符合“干冬烂年”关系的年份仅占44.44%,相关分析显示冬至与春节的降水数据也不具有相关性。从而从理论推演和实证检验两方面证明冬至与春节之间的“干”“烂”关系规律是不存在的,“干冬烂年”是一条伪谚语。

谚语;干冬烂年;证伪

一、引言

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冬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小时候的冬至,我们唱着童谣去上学:“大冬大似年,家家吃汤圆,学校不放假,我也似过年。”可见冬至几乎能和春节相提并论。重要的节日及其热闹的节庆活动自然会让人们格外关注节日的天气,了不起的是,人们甚至于还关注了冬至和春节天气的关系。小时候,外婆就说过“干冬烂年”的谚语,告诉我“如果冬至这天是晴天,春节就要下雨,过年就要准备好雨鞋了”(因为农村有泥路,遇雨就成烂泥地,农村孩子出去拜年就得穿雨靴)。这是民间流传下来的冬至和春节天气关系的“朴素”的观察经验。所谓“干冬烂年”,不仅是指“冬至晴、春节雨”,广义的也包括“冬至雨,春节晴”。[1]据了解,这条气象谚语在扬州、南京一带流传最为广泛,全国范围内其他一些地区也有流传。

老人的经验给了幼小时候的我一种对规律的最初认识。雨天的冬至虽然不好,但某种程度上也会让我们对春节的晴朗和明媚天气充满期盼,当然也自然产生了求证的兴趣和期待。最初,我感觉这个规律是正确的,晴朗的冬至下雨的春节,或下雨的冬至晴朗的春节,但后来也发现有的年份并不对,外婆的解释是“大多数应该是对的”,但怀疑已驻留在我脑中。随着我的长大,求证的动机越来越强烈,直到我现在上了高中,学习到了大气方面的地理知识,对这一问题开始有了理性的思考。这句流传了多年的民间气象谚语究竟对不对,我们要用气象科学的知识来证实或证伪。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研究方法

我对“干冬烂年”谚语的正确性是持否定观点的,这是这项证伪研究的结论假设。论证的方法首先是通过原理进行理论上的推演,从亚欧大陆冬季冷高压孕育与冷空气南下的规律以及冬至与春节的间隔天数入手,判断“干冬烂年”说法是否具有科学合理的基础。其次是通过实际天气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对多年来冬至和春节的天气和降水情况进行直接对比和统计分析,检验“干冬烂年”说法的正确性。

2.数据来源

((11))冬至和春节日期的认定

网络上流传的各种万年历存在不准确问题,本研究以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出版的1901-2060年“万年历”[2]为依据,认定研究年份的冬至和春节日期。

(2)天气信息的获取途径

由于谚语流传于扬州、南京一带,因此需要获取扬州、南京两地的天气信息资料。江都区是扬州的市辖区,江都气象站位于主城区东部,其天气信息一定程度上对“扬州”具有代表性。以江都气象站记录的1959年冬至-2013年春节间两节的天气信息作为实证研究依据,部分年份两节天气信息如表1示例。南京天气数据来源于开放的“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3]从中获取南京气象站(32。00’N,118。48’E)的1951年冬至-2014年春节间两节的降水量数据,部分年份两节降水量数据如表2示例。

表1 扬州江都气象站记录的江都部分年份冬至和春节天气信息

表2 南京气象站记录的南京部分年份冬至和春节降水数据

三、理论推断

对于“干冬烂年”原理的解释,《扬州晚报》引用专家的观点作出的解释是:大冬与春节相隔一个月,“干冬烂年”是天气“久晴之后有阴雨,久阴之后是晴天”的天象,虽不完全准确,但毕竟是过去多年经验的总结,过去好像也大概如此。[4]首先,这一解释中所谓的冬至与春节期间相隔约一个月的说法显然是不准确的:冬至的日期相对固定,为12月22日及前后各1天。1949-2013年的65年的冬至时刻有7个在21日(最早的为19:12),57个在22日,1个在23日(00:01),而春节的日期则变化很大,1950-2014年的65个春节中,最早的为1月21日(1965年),最晚为2月20日(1984年),因而冬至与春节的间隔最短为30天,最长为60天,而且间隔天数虽呈现一定规律但却是幅度不等的变化,如图1。其次,专家似乎也发现了谚语的不准确性,但仍为这一经验总结提供成立的理由。

图1 当年冬至到新年春节的间隔天数

地理教科书上说冬季亚欧大陆的西伯利亚冷高压及其反气旋系统是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高压系统的发展及反气旋控制下的冷锋活动有一定的周期和频率。[5-9]如果说冬至与元旦之间存在某种天气关系,那似乎还有一点科学性,因为“冷空气发育是有周期的,而冬至与元旦之间的时间间隔固定,可能会对周期规律有一定的反映”(实际分析也未发现之间具有相关性)。而每年冬至与春节之间的相隔日数并不固定,即使冷空气孕育有固定的周期,不固定的时间间隔也是不可能表现出规律中特有的天气过程节律的。因此,“干冬烂年”的说法缺少基本的科学基础,是不可能正确的。

四、实证检验

1959年冬至-2013年春节间共有54个冬至和春节,江都站记录的冬至无降水的为34天,有降水日为20天,春节无降水的为36天,有降水的为18天。1951年冬至-2014年春节间共有64个冬至和春节,其间南京站冬至无降水的为44天,有降水日为19天,春节无降水的为38天,有降水的为25天。每年冬至与来年春节间的天气对应关系如表3所示。

表3 扬州、南京多年来冬至和春节天气对应情况统计*

表3反映出,扬州、南京两地冬至和春节天气的对应关系能够符合广义的“干冬烂年”谚语的均仅占44.44%,不符合的占55.56%,说明这一规律是不存在的。虽然有44.44%的正确情形,但连二值随机事件应达的50%概率都未达到,说明“干冬烂年”的规律完全是错误的。

如果认为冬至和春节单日对应比较太绝对了,就让冬至和春节各包含其前后三天,三天中均无降水的为“干”,有一天以上降水的为“烂”。南京63年的天气中,符合“干冬烂年”的为52.38%,不符合的为47.62%。各接近一半的比例,同样说明“干冬烂年”现象只是随机事件,绝不是客观规律。

再利用统计学的相关分析方法进行检验。“干冬烂年”在统计上的解释应为冬至与春节的降水量具有负相关的关系,即冬至降水越少,春节降水量应越大。相关系数(P)为0表示完全不相关,为1表示完全正相关,-1为完全负相关,显著性程度(Sig.)应达到0.05(95%的可能性)或0.01(99%的可能性)的水平。对所获的扬州江都站的冬至和春节的天气信息进行量化表达,有降水的表示为1,无降水的表示为0,相关分析得到相关系数P=0.027,显著性程度Sig.= 0.846;南京站以降水量数据作为变量,相关分析得到相关系数P=-0.013,显著性程度Sig.=0.920,如表4所示。上述数值的统计学解释均为两地冬至和春节天气数据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表4 扬州、南京多年来冬至和春节天气现象或降水数据相关分析结果

五、结论

“干冬烂年”这一气象谚语多年来在扬州、南京一带民间广为流传,其产生和流传可能来源于人们对个别年份冬至和春节天气对比结果的归纳,经理论推演判断其缺少基本的科学基础,扬州和南京最近五六十年的气象观测数据也证明了其为一条伪谚语,而其流传多年的原因是民间大众对最初的一条不能概全的归纳结论缺少甄别、以讹传讹的结果。

现在流行的许多谚语都是劳动人民多年来智慧的结晶,但其中也有一些谚语所表述的内容可能并不正确。我们在传播人类文化成果的同时,要有质疑精神,对于那些可疑的说法或所谓的“定论”应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去求证真伪,至少不要轻易和盲目地视为真理来传播。

[1] 陈洁文.“干冷”模式启动 雾霾或重来[N].扬州晚报,2013-12-20(A12).

[2] 刘宝琳,刘婷婷.一百六十年历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V3.0)(SURF-CLI-CHNMUL-DAY-CES-V3.0) [EB/OL].http://cdc.cma.gov.cn/ home.do,2014-03-31.

[4] 张庆平,陈爱东.干冬烂年,广种薄田[N].扬州晚报,20111121(C8).

[5] 姚永明,姚雷,邓伟涛.长江中下游地区类寒潮发生频次的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2011,(03):339-344.

[6] 谢安,卢莹,陈受钧.冬季风爆发前西伯利亚高压的演变[J].大气科学,1992,(06):677-685.

[7] 龚道溢,朱锦红,王绍武.西伯利亚高压对亚洲大陆的气候影响分析[J].高原气象,2002,(01):8-14.

[8] 钱维宏,张玮玮.我国近46年来的寒潮时空变化与冬季增暖[J].大气科学,2007,(06):1266-1278.

[9] 邵鹏程,李栋梁.东亚冬季风指数的分类和比较[J].气象科学,2012,(02):226-235.

致谢:感谢江都市气象台樊芹台长以及测报员韩滨和常利对本研究的支持和指导。

(责任编校:卢晓旭)

*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14年普通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项目“干冬烂年谚语的证伪研究”(项目号GEORBL201418)的成果。卢莹系指导教师兼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江都谚语年份
扬州江都区三个强化 做好防汛应急准备
扬州江都区 “三聚焦”办好民生实事
枕戈待旦 令出必行 扬州江都区毫不松懈保春节安全
扬州江都区开展“五个一”专项行动
特殊的一年
说说谚语
什么是闰年?
一样的年份
谚语趣画(一)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