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道情境式活动题的教学设计
2014-01-13张玉红
张玉红 张 国
(章丘市圣井中心学校, 山东 济南 250220)
关于一道情境式活动题的教学设计
张玉红 张 国
(章丘市圣井中心学校, 山东 济南 250220)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科书P13有一道情境式活动题,题目如下:
读图1,在同一时刻,北京的畅畅和远在美国纽约的姨妈打电话时,应该如何问候呢?为什么会有时间的差异?
图1
这道活动题看似难度不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的初期,学生的认识却不易到位。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征,空间想象能力还很不够,这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球仪进行演示或指导学生演示地球自转,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让学生对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形成正确的认识。
一、演示与观察相结合,突破学生的认知难点
对于这一情境,为引导学生思考,首先提出问题:此时是北京的早上还是晚上?纽约呢?
教学中我们发现,在学习了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之后,很多学生初次接触这一问题时,理解得并不够透彻,即便是能够说对答案,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靠猜测,实际上并不知其所以然。针对学生的这一学习障碍,可以通过做下面的演示实验加以突破。
图2
在暗室里,用手电筒或台灯等作为光源,照射地球仪,如图2所示。
1. 观察当前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布,要求学生指出昼半球、夜半球的范围。
2. 此时中国的东部处在白天,还有哪些国家是白天?哪些国家是黑夜?试举例说明。
3. 自西向东缓缓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要注意察看地球球面上的各个地方是如何进入昼夜更替状态的。
(1)将地球仪转动90°,观察中国北京和美国纽约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并说出两地此刻的大致时间。(中午和子夜)
(2)将地球仪转动180°,观察北京和纽约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并说出两地此刻的大致时间。(傍晚和黎明)
(3)同理,将地球仪转动270°、360°,北京和纽约的情况又是如何?
(4)连续转动地球仪,观察各地(如中国和美国)昼夜更替的情况,思考并总结昼夜更替的原因。
二、静态和动态相结合,促进正确表象的生成
由于太阳是一颗恒星,相对于行星地球来说,太阳的空间位置是“恒”定不动的。任何时候,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表现为白昼,照不到的另一半就是黑夜。伴随着地球不停地自转,地球上的各个地方就会由西向东进入昼夜更替的状况(两极地区的极昼、极夜期除外)。在图1中,地球的自转运动使地球表面上的各点相继进入昼半球和夜半球。如北京,沿着地球的自转方向(图中箭头所指方向),随着时间推移它会顺次迎来中午和傍晚,故此时正值北京的早上;而纽约,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随着时间推移当地的子夜和次日黎明就会依次到来,所以此时的纽约已经入夜。
也可以利用下面三幅图示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图3中,北京已是旭日东升,纽约却是暮色临降;6个小时后,图4中的北京已过中午时分,纽约则是子夜深沉;再过6个小时,图5中北京进入朦胧夜色,而纽约迎来熹微晨光。接下来的12个小时,纽约将完成它在昼半球的旅程,而北京也将度过它在夜半球的时光。这样,一个完整的昼夜更替周期结束,北京和纽约也回到了它们在图3中的起点。在这里以时间为轴线,将静态图转化为动态图,充分领会地球自转带来的“地球表面的转动”是建立正确表象的关键之所在。
图3
图4
图5
由上述分析可知,图6中此时的北京已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北京正值早上,因此远在纽约的姨妈说:“畅畅,早上好!”而同一时刻的纽约已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纽约正值晚上,所以畅畅说:“姨妈,晚上好!”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图6
三、适当拓展新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对上述昼夜和时间差异形成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也可以因势利导,适当补充一些知识内容。
1. 对于昼夜和时间的差异,还可以举其它例子加以说明。例如,转播在国外举行的各种国际体育比赛和出国旅行等都要考虑时间的差异,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时差”,其道理同上面的这道活动题是完全一样的。
如家住北京的小明说:“有一天,我的爸爸凌晨3点起床,观看在英国伦敦当地时间19点举行的一场足球比赛的现场直播,为什么两地的时间不一致?”像这样的背景材料趣味性强,问题情境自然生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可将晨昏线的相关知识做一下拓展。前面提到的地球的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就是晨昏线,它的一半是晨线,另一半是昏线。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由夜过渡到昼的分界线为晨线,由昼过渡到夜的分界线是昏线。在学习了前述的活动之后,学生理解这些知识已无障碍。
3. 补充练习:请分别说出图7、8、9中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还是昏线?图中的A、B、C三点即将迎来白天还是黑夜?
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