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抗战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的反腐败斗争

2014-01-13王欣媛

宜春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边区

王欣媛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政治理论教育学院,北京 100192)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生死搏斗。同时,党也丝毫没有忘记开展反腐败斗争,加强廉政建设。在继承、丰富和发展中央苏区党开展反腐败斗争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公开提出建立廉洁抗日民主政权的政治纲领,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领导边区人民与腐败现象进行了伟大的抗争。从而严厉打击了边区的腐败行为,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保证了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近些年,学术界已经有很多关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斗争的研究成果,大致集中在反腐倡廉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宏观论述反腐败斗争、不同抗日根据地的反腐败斗争等。而针对陕甘宁边区反腐败斗争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本文试图从抗战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原因、途径和成效三个方面,对这段时期的反腐败进行梳理和论述,力求达到一定的创新。

一、抗战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原因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倾注全力地为抗日救国事业而忙碌。与此同时,在边区也逐渐暴露了一些腐败现象,这严重地损害了共产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也给抗日事业带来了隐患。对此,为了巩固抗日民主政权、保证抗日根据地的生存与发展以及保持良好的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开展反腐败斗争成为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义不容辞的责任。

( 一) 开展反腐败斗争是抗日根据地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

党和政权生死存亡的关键在于政府是否真正廉洁。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走上了合作抗日的道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虽然形成,但是由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含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这就使外界各种不良影响有了侵蚀共产党的更多的机会,导致“一部分公务员受旧的封建残余和资本主义意识之侵袭,而也不幸与之同流合污,发生了一些贪污腐化等可耻的现象。”[1]陕甘宁边区也不例外。这严重地败坏了中国共产党的声誉,腐蚀了根据地政权的组织肌体。此外,陕甘宁边区大多被国民党政权四面包围,除了要应对日伪军的军事“围剿”,还要预防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中,任何腐败行为都可能给抗日根据地带来生存危机。因此,为了保证抗日根据地的生存与发展,开展反腐败斗争势在必行。

( 二) 开展反腐败斗争是维系良好的党群关系与干群关系的重要保证

古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讲,没有了人民群众的拥护,革命事业将无法取得成功。相反,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支持,才能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在全民族的抗战中,很多干部都能做到身先士卒,为抗战事业赴汤蹈火。然而,在国民党的拉拢和利诱下,一些党员干部丧失了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有些党员干部经不起金钱诱惑和美女诱惑,逐渐动摇腐化,最终走上了堕落的道路。还有一些干部把自己凌驾于群众之上,在群众中摆出官老爷的架子,甚至因“一点小事即绑押老百姓,以至大骂民众,凡事很少采用和气的耐心说服的态度”,[1]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这种腐败现象已经严重地危害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甚至切断了党与群众的纽带,损害了干部在群众中的光辉形象。如果任其继续发展下去,势必大大降低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还有什么资格肩负起抗战救国的大业呢?所以,为了保持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促进良好的干群关系,开展反腐败斗争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抗战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途径

可以说,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抗战的前途和中国未来的革命事业。因此,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反腐措施,保证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廉洁,为抗战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 一) 颁布惩治腐败的法规条例,对贪污分子予以严惩

1937 年11 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1939 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抗战时期施政纲领》,其中,“发扬艰苦作风,厉行廉洁政治,肃清贪污腐化”成为了边区政府提出的本质要求。同年,边区又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条例(草案)》。可见,党和边区政府是通过法律手段来惩治腐败。《条例》指出: “意图营利,贩运违禁或漏税物品者;伪造或虚报收支账目者;违法收募捐款者;擅移公款,作为私人营利者;买卖公物,从中舞弊者;盗窃侵吞公有财物者;强占、强征或强募财物者;敲诈勒索收受贿赂者;克扣或截留应发给或缴纳财物者”[2](P59-60)以贪污罪论处。此外,《条例》还针对贪污程度,做出了惩治标准。

根据贪污数额,《条例》对惩罚标准做出了如下规定:

贪污数目 惩罚方式1000元以上 死刑500 元-1000 元 5 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死刑300 元-500 元 3-5 年有期徒刑100 元-300 元 1-3 年有期徒刑100 元以下 1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苦役

根据这个条例,陕甘宁边区司法机关严格判处了多起贪污案件。1941 年,陕甘宁边区税务局长肖玉壁被证实总共贪污了3000 余元公款,在群众中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根据《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条例》规定的惩罚标准,边区高等法院对肖玉壁执行了枪决。肖玉壁被枪毙后,《解放日报》于1942 年1 月5 日登载了《从肖玉壁之死说起》的评论文章,指出:“要抓紧揭发每一个贪污事件,在‘廉洁政治’的地面上,不容许有一个‘肖玉壁’式的诱草生长!有了,就拔掉它!”[3]陕甘宁边区司法机关对肖玉壁案件的处理,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也对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起了很好的警示作用。

( 二) 实行开源节流,开展大生产运动和节约运动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在面临日伪军的疯狂扫荡、国民党的包围封锁和陕甘宁边区遭遇自然灾害的三重困难下,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号召下,充分发动边区群众,实行开源节流,开展大生产运动和节约运动,有力地促进了陕甘宁边区的反腐败斗争,使边区成功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在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朱德等党的领导干部坚持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各级干部以身作则参加生产劳动,大大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使他们树立起“艰苦奋斗光荣,怕苦怕累可耻”的观念,同时也极大鼓舞了边区军民战胜困难的勇气。干部与群众团结在一起,体现了军民之间深厚的感情。美国学者马克·塞尔登对共产党的军队予以了高度的肯定和赞赏,他指出:“其他军队都骑在农民头上作威作福,中共的军队则通过抵抗日军的侵略和共同战斗天地、改善生活来建立军民鱼水深情。”[4](P230)

为了克服困难,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除了开展大生产运动,还开展了节约运动。开展节约运动,不但可以最直接有效遏制腐败行为,而且还能保障部队的基本生活和攻击,达到克服边区经济困难的目的。1939 年4 月,朱德等人要求在部队中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开荒种地和发展手工业生产等。同年6 月,中央书记处发出通知,要求党的高级干部以身作则,勤俭节约。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还制订了生产节约计划,其内容包括:“收集废纸交建设厅;戒绝吸外来纸烟;从农业生产上,用变工合作方式交粮食局二石细粮”[5](P267)等。随着节约运动的开展,陕甘宁边区的各级干部形成了勤俭节约的好风气。

( 三) 注重思想作风建设,推行整风运动

在抗战中,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但是,有的党员把一些非无产阶级思想带入党内,为腐败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此外,中国共产党内还严重存在着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等问题。鉴于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从1942 年至1945 年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次整风运动。整风运动主要是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这些党内不良作风,进行了坚决的斗争。通过整风运动,克服了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脱离群众的现象,同时整顿了党风,剔除了党内存在的个人主义现象,从而保证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向心力。

值得提出的是,整风运动对于促进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斗争也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这三大优良作风也是通过整风运动才得到倡导。值得肯定的是,整风运动从思想根源上铲除了腐败意识,从源头上遏制了腐败思想的滋生,使广大党员干部进行了理想信念方面的洗礼,从而坚定了自己的政治信仰,增强了自身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的能力。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正是因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中建立了完整的建党学说,并且用这个学说来教育我们全党、全军和人民,使我们建立了这么一个好的党,所以才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6](P44-45)

( 四) 严格财经制度,防止腐败现象的滋生

严格财经制度是陕甘宁边区开展反腐败斗争的中心。1937 年9 月,陕甘宁边区财政厅正式成立,下设四个科,分别负责统计、会计、公共财产的保管和统收等业务。之后,在财政厅内设立了审计处,以加强对各单位的预算、决算的财政监督。为了做到财政上的统收统支,克服混乱现象,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出了《统一财政问题》的通令。1938年9 月,边区政府向各级政府、各级机关、部队和团体提出“统一财政”的原则,并强烈要求各级单位建立起财政系统,对一切公有财产实行登记,同时对各单位费用的借用情况进行详细的审核。1942 年8 月,边区政府提出:各级政府“以后再挪用公款,破坏财政收支的现象,一经本府查出,即依其情节轻重,分别予以行政处分,决不再姑息!”[7](P293)陕甘宁边区建立的统收统支制度不仅有效地防止了腐败的滋生,而且增加了财政收入,从而保证了财政收支的平衡。

除了建立统收统支制度,陕甘宁边区政府还建立了会计制度和审计制度。1941 年3 月,边区财政厅颁布了《会计工作细则》,对1936 年6 月中央财政部颁布的《暂行会计条例》所提出的收支、预决算、登记账簿等内容进行了补充。1943 年10月,边区又明确要求:“建立核算制度防止贪污浪费注意节约。”[7](P508)随着边区各项事业的稳定发展,会计制度也得到逐步完善。尤其是会计人员身上肩负的责任愈加重大。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必须做到账目简单清晰对汇款单据、编制报表等进行分工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工作的有序进行,从而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此外,陕甘宁边区政府还建立了审计委员会,实行审计制度。通过经常开展审计监督,随时揭露财政收支工作中的弊端,堵塞财政管理中的漏洞,有助于维护正常的财经秩序,促进各单位的廉洁。

(五) 充分实行民主监督,形成强大的反腐声势

实现廉洁政治最有效的途径是民主监督。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立体监察机制。对腐败最强有力的监督方式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人民群众通过对揭发和检举腐败行为,有效地预防腐败的滋生。对此,边区政府十分重视通过发挥人民群众的直接监督,杜绝腐败的发生。从1941 年5 月到1943 年4 月,边区政府相继颁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关于派公正干部切实调查群众控告案件》和《陕甘宁边区政纪总则草案》,不仅为人民群众的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而且调动了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除了发挥人民群众的直接监督,陕甘宁边区还通过新闻舆论监督和发挥监察委员会的作用对腐败予以有效的遏制。在边区开展的反腐败斗争中,《解放日报》、《新中华报》、《抗敌报》等20 余种报纸和《解放》、 《共产党人》、 《八路军军政杂志》等60 多种杂志及时向读者揭露腐败现象,同时指出惩治腐败的方法,在各级干部中起到了警示作用。此外,在陕甘宁边区,各个区、村镇都设立了监察委员会和参议会。监察委员会由各个区和村镇的公民选举产生,其职责是监察各区和村镇的财政以及纠举行政官员的违法渎职行为。在新闻舆论监督和监察委员会的共同作用下,陕甘宁边区的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三、抗战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成效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开展的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中国共产党公开提出了建设廉洁政府的政治纲领,通过颁布惩治腐败法律法规、实行开源节流,开展整风运动,严格规范财经制度以及发挥民主监督等措施,严厉打击了腐败行为,给边区各级干部予以警示作用,取得反腐败斗争的伟大成效。另外,开展反腐败斗争也进一步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保持了党和边区政权的清正廉洁,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 一) 严厉打击了腐败行为,保证了经济建设和革命战争的顺利进行

中国共产党向来与腐败现象是水火不容的。腐败现象一向是中国共产党严厉打击的对象。这些在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1938 年到1939 年的两年里,陕甘宁边区司法部门判处了多起政府公务人员贪污腐化案。到了1940年,边区只发生了极个别贪污事件。由此见得,经过几年的反腐败斗争,贪污案件逐年下降。如“陕甘宁边区1939 年查获处理贪污案件360 件,1940 年又处理644 件,到1941 年上半年即下降为153 件。”[8](P339)从1941 年12 月到1943 年,陕甘宁边区只有2 名干部犯有贪污罪,真是少之又少。具体数据见下表:

( 资料来源: 杨永华主编《中国共产党廉政法制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219 页。)

以上数据足以陕甘宁边区对腐败的打击力度是很大的,也证明反腐败斗争在陕甘宁边区取得了显著成效。此外,很多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对陕甘宁边区清正廉洁的情景都进行了生动的记载和评论。比如民主人士赵超构在其所著的《延安一月》里谈到“至于贪污揩油,假公济私一类的通病,延安自然也并非没有,不过在那一种环境里面,发生的可能性似乎低一点。”[9](P223-224)当时到延安访问的外国人也对边区的反腐败斗争给予了高度评价。如美国记者杰克·贝尔登在亲身经历国统区、日伪区和陕甘宁边区后,由衷地感叹道“在共产党地区,政府官员是艰苦的,物质报酬是谈不上。贪污勒索在中国就有传统,但在这里却没有什么机会。”[10](P99)可见,很多到延安参观访问的民主人士和外国人在目睹了边区政府清正廉洁的情景后,无不为之感动和赞赏。

( 二) 塑造了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密切了党群关系与干群关系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开展的反腐败斗争,不但克服了干部中的腐败现象,更重要的是塑造了一支高素质的、廉洁奉公的干部队伍。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完全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同时培养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得到了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也正是因为反腐败斗争的开展,廉洁奉公在陕甘宁边区已经成为政府工作人员一般具有的品质了。民主人士赵超构在《延安一月》中指出,陕甘宁边区的人物,没有一个让他觉得是在做官。爱国华侨陈嘉庚在回忆录中写道“公务员薪水每月五元,虽毛主席夫人,朱总司令夫人,亦须有职务工作,方可领五元零用”。[11](P159)美国战时记者爱波斯坦也在其《人民之战》一书称赞说:“我十分喜欢这些年轻的共产党人。我感到意外的是,在他们身上没有一丝一毫的官架子。”[12](P85)

此外,密切了党群关系,使广大群众真心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是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最大成效之一。因为,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若不能彻底肃清腐败,不仅会影响前线的抗战,而且会使党和政府失去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清正廉洁在陕甘宁边区成为了现实。美军观察组成员在其报告中指出:“共产党的政府和军队,是中国近代史中第一次受有积极的广大人民支持的政府和军队。他们得到这种支持,是因为这个政府和军队真正是属于人民的。”[13](P590)不可否认,在陕甘宁边区,到处都体现着军民的鱼水情。美国进步作家斯特朗也提到, “人民”是边区出现频率最高的一词。他在同党的领导人交谈时,“最常听到的词汇是‘人民’,中国人民,最后往往总要提到世界人民。口号是‘到人民中间去’,‘向人民学习’。它们的含义似乎比口号要深远得多,似乎是表达了一种最根本的爱和最终的信念”。[14](P179)

党的领导人总是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触群众,关心群众的生活。毛泽东常常询问农民的生活问题,还在农忙时和农民一起收割。边区主席林伯渠经常深居简出,深入群众,体察民情,被称为“为人民服务的老勤务员”。可见,这种水溶交融、血肉相连的关系,就是当时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的真实写照。正是因为这样,共产党人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

( 三) 促进了良好的社会风貌的形成,培育了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抗战时期,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腐败斗争,陕甘宁边区成为了全国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整个边区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崭新的社会风貌,与国民党领导领导的国统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944 年7 月,美军观察来到陕甘宁边区。在目睹了边区清廉的执政风气与和谐的社会环境,美军外交官谢伟思评价说:“官员和人民与我们的关系,以及中国人相互的关系,都是坦诚、直率和友好的。”[15](P274)还有的外国记者说,陕甘宁“整个地区如一校园,青春活泼,民主模范,自觉,自评,与重庆另一世界。”[16](P322)可见,当时的陕甘宁边区的确是一个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社会,在这里有真正的民主、平等和友爱。

除了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还培育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在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带领下,陕甘宁边区广大党员干部同人民群众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社会风尚。当时,除了民主人士和外国记者,还有一些开明绅士也来到陕甘宁边区。比如1941 年8 月, 《解放日报》发表了绥德警区士绅参观团对延安的评论,即“延安好比新发的大户人家,个个克勤克俭的创家立业,——是上升的气象”。[17]爱国华侨陈嘉庚也感叹说:“边区那样简朴是我意想不到的,对他们上下刻苦耐劳的、努力进步的精神,是值得称赞的”。[18]

余论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开展的反腐败斗争不仅取得了伟大的成效,而且还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对今天党更好地加强廉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这些成功的经验就是坚持预防为主,惩治为辅,筑成三道坚固的反腐败防线。具体包括:第一,搞好反腐败工作的宣传教育是党加强廉政建设的重要前提。只有通过宣传教育,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腐败的危害性以及反腐败的重要性,才能保证反腐败顺利的开展下去。第二,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是加强廉政建设的重要保证。如果权力没有被关进制度的牢笼,那么腐败现象就会任意蔓延下去,在全党、全军以及全体人民中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因此,对于腐败分子,党必须严厉惩治,给人民一个交代,同时在干部中发挥警示作用。第三,充分实行民主监督,使腐败无处丛生。只要公众有效地参与到反腐败斗争中,就能把腐败现象置于公众的汪洋大海中,从而达到预防腐败滋生的目的。

对此,我们应继承和发扬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反腐败斗争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在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同时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如互联网、微博、微信等,将反腐败工作持续有序地开展下去,为党的廉政建设提供动力和保证。

[1]延川等县个别公务员贪污腐化[N]. 新中华报,1940-08-23.

[2]韩延龙,常兆儒.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3 卷)[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3]从肖玉壁之死说起[N]. 解放日报,1942-01-05.

[4][美]马克·塞尔登. 魏晓明,冯崇义译. 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林伯渠传》编写组. 林伯渠传[M]. 北京:红旗出版社,1986.

[6]邓小平文选(第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6 辑)[C]. 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

[8]张希坡、韩延龙. 中国革命法制史(上册)[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9]赵超构. 延安一月[M]. 南京:南京新民报社,1945.

[10][美]杰克·贝尔登 邱应觉等译. 中国震撼世界[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

[11]陈嘉庚. 南侨回忆录(上)[M]. 福州:福州集美校友会,1950.

[12]爱波斯坦 贾宗谊译. 人民之战[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13]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1 辑)[C].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

[14][美]安娜·路易斯· 斯特朗,李寿葆. 斯特朗在中国[M]. 北京:三联书店,1985.

[15][美]约瑟夫·W. 埃谢里克 罗清、赵仲强译. 在中国失掉的机会[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16]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中外记者团和美军观察组在延安[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17]绥德警区士绅参观团对延安的印象[N]. 解放日报,1941-08-28.

[18]陈嘉庚先生西北归来纵谈团结抗战[N]. 新华日报,1940-07-26.

猜你喜欢

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边区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陕甘宁边区政权治理经验探究
出滇抗战时期龙云对滇军的治理研究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拥军工作的述评
论抗战时期中美空军联合作战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
抗日战争时期的鄂皖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