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助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实践模式

2014-01-13程孝良成都理工大学政治学院成都610059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4年2期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图书馆

●程孝良(成都理工大学 政治学院,成都 610059)

图书馆助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实践模式

●程孝良(成都理工大学 政治学院,成都 610059)

公共图书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

新生代农民工内部呈现分层分化现象,具有差异化的信息需求。图书馆的本质是传递信息和知识,运用传播学原理,建构图书馆助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理论模型,通过场馆助推、文化活动、精神陶冶、信息推送、技能培训等典型模式,发挥图书馆在城市精神培育、市民意识养成、价值理念塑造、文明素质提升、城市融入能力锻造、城市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提升等方面的作用,创立一条图书馆助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有效路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在物质层面融入城市的问题已得到基本解决,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精神、文化和心理等深层次的融入问题,从发达国家城乡融合的实践来看,这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传播教育、文化和信息,保障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提供文化精神食粮、追求精神生活幸福的重要载体的图书馆,创新管理与服务模式,发挥社会教化与文化建构的强势功能,助推新生代农民工实质性融入城市生活。然而目前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以借鉴。因此结合新生代农民工内部分化的特点,分析其层次化的信息需求,探索图书馆助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模式和有效路径是非常必要的。

1 新生代农民工的阶层分化及信息需求特点

满足受众需求是图书馆发展的原动力,受众文化信息需求的变迁是引领图书馆服务变革的导向。在全媒体时代,图书馆需要思考并着力解决的是如何通过有效的服务手段满足不同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1.1 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社会特征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成长于我国改革开放、社会全面转型时期,成长背景的巨大差异,决定了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性格特征的显著不同。

在思想观念与社会认知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年龄尚小,但他们富有朝气、热爱学习,善于接受新事物,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观念和社会认知极易受社会舆论与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导致思想彷徨迷茫,甚至颓废堕落。在社会阅历与情感体验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刚刚进入社会,阅历尚浅,缺少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和认识;他们处于青春期,情感体验,婚恋心理均不成熟,因而渴望在城市生活中交流情感、收获爱情、倾诉困扰。在心理素质与意志品质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受父母溺爱;优越的成长环境,导致他们心理脆弱,面对挫折和失败,承受能力较差,社会责任感缺失。在社会关系与社会行为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多为初高中或中等专业技术教育学校毕业,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但他们初涉职场,处于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社会关系与社会资本积累少;他们来到城市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城市社会流动,变为“新市民”。

目前关于图书馆服务农民工促进其城市融入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即在研究对象上,把农民工看成一个整体,缺乏对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教育程度、不同流动经历的新生代农民工利用图书馆促进城市融入的情况进行分类与比较研究。其实,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因职业、地域以及个体经济状况、教育程度、生活目标的不同,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内部分化现象凸显,被社会整体看待的农民工的同质性结构逐渐被打破,层次性分化显现。正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共同促进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内部的分层分化现象,内部的分层分化现象导致文化分化也日益加剧,在各自所拥有的社会和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消费方式,并由此产生对文化信息的不同需求。按照美国传播科学家蒂奇诺的“知沟理论”(Knowledge Gap Theory),不同社会群体对信息的利用状况,对人们的价值取向、文化观念、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又进一步加剧了群体内部的分化。当代著名思想家哈贝马斯影响深远的“公共领域”理论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哈贝马斯意识到公共领域“结构性的变化”问题,他对“公共领域”在19世纪的衰落表示了极大的关切,强调了大众信息传播对公共领域的结构分化的影响。[1]在今天,这些理论成为我国公共图书馆“普遍均等、惠及全民,个性化分众服务模式”等思想的重要依据。

因此,图书馆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信息服务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以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而言,就是要眼光向下,深入新生代农民工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切实掌握他们的真实需求,准确获知他们在市民化进程中缺什么、想什么、要什么,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需求和期待,提供“定制式”的文化信息服务,把他们的信息需求转化为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同时要通过创新管理体制机制,革新服务模式与服务内容,延伸服务空间,拓展覆盖地域,把农民工纳入文化信息资源与成果共建共享的范围。[2]

1.2 新生代农民工信息需求的阻碍因素分析

(1)图书馆基层制度保障缺失。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但是从各地的实施情况来看,仍然缺乏切实有效的配套政策,尤其缺少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差异化与针对性措施。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在思想观念、社会认知、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等方面与第一代农民工的显著差异,如果图书馆在服务内容的针对性上下功夫,势必削弱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积极性。

(2)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方面的阻碍因素。① 服务机构重叠。我国现行的公共图书馆由于行政隶属关系不同,条块分割,各自为营,缺乏统一规划,致使各级图书馆资源重复建设,产生“九龙治水,天下大旱”的尴尬效果。[3]② 服务内容简单,以纸本资源流通借阅为主。鉴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针对他们的服务内容需要心理辅导、职业规划、阅读指导、理财指南、疾病防治、就业指导、城市精神培育等。③服务对象单一,缺乏层次性。其实,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在群体内部,由于职业、地域、经济状况、教育程度、生活目标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群体,信息需求亦各不相同,需分类研究。④ 服务手段落后。传统图书馆信息化、自动化程度低,忽略了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文化信息利用手段的深刻影响,仍然采用“守株待兔”式的服务方式,显然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很少与受众的生活与职业等联系,从而大大降低了实效性。

(3)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方面的因素主要有:收入水平总体偏低,闲暇时间较少、暂住地相对偏远,交通不便。从职业领域来看,建筑业、加工制造业等是新生代农民工的首选职业。这些工作脏、累、苦,工资待遇不高,风险高,工作时间不稳定,且加班时间长。新生代农民工的务工单位所在地多处于城乡结合带,距离图书馆所在地相对较远且交通不便,接受文化信息服务费时费力,难度较大,影响其接受图书信息服务的积极性。

新生代农民工的疏离感和自卑心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城乡之间在生活方式、行为模式、语言习惯和价值观念之间的巨大差异,加之,他们在职业、收入与社会地位、社会资本积累等方面的差距,使得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文化之间出现难以逾越的鸿沟,由此产生强烈的被排斥感,加剧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疏离感和自卑心理,他们虽有强烈的城市融入愿望,但又因自卑胆怯而不敢主动融入城市生活,这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无法主动接受文化信息服务的重要因素。

(4)信息传播方面的因素。在图书信息服务领域,文化信息传播方式单一、手段落后,同时政府和图书馆对服务宣传力度不够,这样就造成了一个“怪现象”: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急需掌握基本的、必要的适应城市的文化生活信息和技术技能,提升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却“求助无门”;另一方面,多数公共图书馆却门可罗雀,成了中小学生的自习室、游戏室,导致资源闲置。[4]

2 公共图书馆助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理论模式

传播学把社会信息系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图书馆的本质是传递信息和知识。图书馆的文化信息传播行为、过程以及运行系统都对应着传播的相应过程,运用传播学原理,梳理图书馆的信息传播过程,有助于理解图书馆在助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中的作用。

传播学理论认为,信息传播一般由谁(who)→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对谁(towhom)→说什么(saywhat)→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s)等五个基本要素构成,简称“5W模式”。这一线型模式界定了信息传播的基本过程。图书馆的本质是文化信息传播,其信息传播过程至少也必须具备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接收者和信息传播效果等五个基本要素,其中,图书馆信息的传播者就是图书馆;传播的内容即图书文化信息,是前人创作的文学、艺术或科技作品等能够以有形媒介复制并长期保存的智力成果,它是以文字、符号、音像等为信号编码的,能够为人类广泛传播的物质为信道的人类精神产品;传播媒介是指用于负载、延伸、传递信息代码或文化符号的物质(有形的和无形的),可能是图书(纸本资源)、报纸、音像制品(视听资源)或其虚拟化、数字化后的多媒体信息等;接收者是文化信息传播的终端,可能是个体的人,也可能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的一个群体或社会组织。对大众传播来说,信息的接受者往往不是简单的个体或单一的组织,而是包含读者、听众、观众集合体的复杂对象。传播效果就是要满足受众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要。可见,图书馆信息传播模式基本上完全符合大众传播的线型模式,即传播者(图书馆)→内容(图书信息)→媒介(出版物)→受众(读者)→效果(满足物质与精神文化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计算机、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的产生及其在应用过程中与传统媒介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全媒体化的态势。由于图书馆信息知识传播的天然特征,文化信息领域的“全媒体化革命”不可避免,这就对传统图书馆的发展与转型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社会主要的公共信息传播平台与服务平台,图书馆不得不加快新兴技术应用的步伐,不断推进服务内容与手段的创新。在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模式必将走向多元化,因为人们选择和使用媒介将越来越基于更为广泛的文化、社会经验的兴趣和需求,而原始信息来源、大众传播者和受众统一和协调于同一活动或信息传递模式将十分罕见,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局限于去图书馆查找资料,而通常会选择从网络平台上获得即时信息的方式。因此,企图用一个单一框架即可包罗一切信息传播行为的权威模式的想法是徒劳的。相反,将来会出现多种模式,反映信息传播行为的多种可能性和可供选择的多种理论。在全媒体时代,图书馆必须转变思维、革新模式,变“资源决定服务,服务决定需求”的反逻辑为“需求决定服务,服务决定资源”的新范式,在不断满足受众的需求中创新图书馆服务。打造出一条包括“内容采集→内容加工→内容发布→内容存储→内容服务”等环节的产业化链条。

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地域以及个体经济状况、教育程度、生活目标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类型和层次的群体,并由此产生对信息的不同需求,故需对其进行分类研究,以破解城乡“文化壁垒”,拆除“文化墙”,消除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之间的“信息鸿沟”。本文提炼建构出公共图书馆助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五大典型模式及实践路径(见表)。

表 公共图书馆助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实践模式

3 公共图书馆助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实践模式

(1)场馆助推模式。场馆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无论大型公共图书馆、社区图书馆还是流动图书馆,场馆都是历史文化的一种表象和呈现。它们不仅为城市居民的图书信息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空间保证和物质保证,同时,也在文化层面上对城市居民乃至整座城市发生着积极的作用。在新生代农民工聚集的工厂、建筑工地和以大型市场、大型的餐饮机构等为代表的大中型商业服务场所(即大工厂、大工地、大商场),加大公益性文化场馆建设力度,为他们提供便于接受的图书文化信息服务。通过图书馆建立起一个开放的、可融入式空间,既增进社区孩子、大人间相互沟通与联系,也为农民工提供一个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平台,从可操作性的环节入手,助推农民工的社会融入。

(2)文化活动模式。文化活动模式就是图书馆充分发挥文化活动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文化知识讲座、阅读活动、周末剧场等形式,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城市文化的接触与感知,进而实现互认互知互融。[5]如成都武侯区图书馆借助地域优势和三国文化厚重的历史渊源,着力打造具有浓郁三国文化特色的图书馆。建立了三国文化阅览室,广泛收集涉及三国文化的图书、资料、音像制品等;其次建立了三国文化数字图书馆,从文、图、音、影等各方面创立专题数据库,并通过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全区基层服务点实现共享,形成覆盖全区的三国特色文化资源库。

(3)精神陶冶模式。精神陶冶模式就是图书馆通过读书节、经典传诵、图书传递等活动,以图书馆舍、互联网络、手机等手段和终端推动图书阅读和传递服务。围绕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成长、情感婚恋、身心健康等方面的需求,加强思想道德引领,以先进文化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塑造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与理想信念;通过先进典型进行励志教育,鼓励他们脚踏实地、努力拼搏、自强不息。

(4)信息推送模式。信息推送(information push)是指图书馆根据受众的兴趣来搜索、过滤信息,并通过互联网络或移动通信等媒体渠道,主动向受众传送信息,帮助其高效率地发掘有价值的信息。将合适的信息推送给合适的人,需要对信息作充分的分析,对受众的兴趣、行为做细致的刻画,并对两者进行有效匹配。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高、对文化信息的需求也高,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信息传播途径越来越广,传统图书馆和计算机作为文化信息与参考咨询服务终端,已经无法满足他们对文化信息服务个性化、即时性的要求,移动计算机和智能手机越来越成为当下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信息消费方式。移动计算机信息服务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将图书馆信息服务带入到主动服务环境中,其服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人们获取图书信息服务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方便快捷,真正实现图书馆一直追求的读者第一、用户至上的目标。伴随着手机网络和软硬件的发展与广泛应用。在线学习、移动办公、休闲娱乐已经成为城市人群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各种基于手机平台的信息服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让人应接不暇,如手机短信咨询服务、手机ⅠM软件参考咨询等。[4]因此,图书馆应该积极推进数字化进程,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文化信息和参考咨询服务。

(5)技能培训模式。技能培训是指图书馆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强化需求,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实行分类分层的引导,通过开设博客、微博、手机网站等,实现不同媒体、不同终端的信息同步更新,以满足不同职业、不同技能水平、不同文化背景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按照不同的就业需求,通过组织技能培训班、定向式教育等分别提供不同的技能培训和素质教育,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强化与文化素质的需求。如图书馆与企业联合开展“定制式”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提高技能水平,为他们的职业晋升与发展奠定基础。与企业签订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协议,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成长需求开展定向式教育与培训,根据就业市场的需要,设定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和技能结构等,做到“学以致用”,不断提高就业能力和竞争能力。

总之,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不同级别的图书馆应针对不同类型新生代农民工的不同需求,通过场馆助推、文化活动、精神陶冶、信息推送、技能培训等多种模式,发挥图书馆作为文化中心、休闲中心、信息中心、精神家园和培训中心的作用,通过城市文化空间的构造,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1]汪怀君.哈贝马斯话语伦理学的价值合理性与缺憾[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4):10-13.

[2]吴文平.公共治理视域中的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发展机制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04-109.

[3]丁辉侠.我国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困境与对策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58-161.

[4]肖湘雄.村民本位观:村级社会管理理念创新——基于湖南省的调查和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08-112.

G252.8

A

1005-8214(2014)02-0022-04

程孝良(1979-),男,成都理工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图书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03-05[责任编辑]菊秋芳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图书馆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模式及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3YJA870002),区域公共管理信息化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信息行为与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项目编号:QGXH13-02)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新生代农民工图书馆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新生代”学数学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图书馆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