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留日学生革命报刊与社会转型
——以《夏声》为例

2014-01-13熊群荣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4年1期
关键词:报刊陕西舆论

●熊群荣

(1.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安710062;2.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南京211172)

清末留日学生革命报刊与社会转型
——以《夏声》为例

●熊群荣1,2

(1.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安710062;2.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南京211172)

《夏声》;留日学生;革命报刊;社会转型

作为同盟会陕西分会的机关报,《夏声》因其先进的传播主体、丰富的传播内容、广泛的传播对象和网络化的传播渠道,使其成为留日学生推动陕西社会转型的有力“推手”。这表现在:一是反对外来侵略,抨击清朝专制统治,为陕西辛亥革命作舆论准备;二是唤起民众觉醒,改变陕西社会风气;三是成为同盟会陕西分会联络各方面进步力量的枢纽;四是成为留日学生大力声援陕西境内爱国民主运动的重要舆论武器。

辛亥革命前,留日学生创办的革命报刊为扩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就陕西留日学生创办的《夏声》而言,作为同盟会陕西分会的机关报,它是辛亥革命时期陕西留日学生在东京创办的非常重要的一份革命报刊。辛亥革命前,陕西革命力量逐步发展壮大,“初皆以《夏声》为总枢纽”[1]290。《夏声》在揭露帝国主义侵略,抨击清王朝腐朽以及改造国民性、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夏声》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解析的方法,从舆论传播的角度考察其主要传播特点和传播效果,进而揭示在辛亥革命前,留日学生革命报刊在促进社会转型和民主革命思想动员方面的影响。

甲午战争的失败导致中国国际地位严重恶化,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为了御侮图强,寻找国家出路,在清末掀起了一股留学热潮,其中尤以留日学生运动蔚为壮观。20世纪初叶,一大批青年学生赴日留学,受到“欧风美雨”的浸润,同时又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刻影响,为救国而群趋革命。正如孙中山所说:“赴东求学之士,类多头脑新洁,志气不凡,对于革命理想,感受极速,转瞬成为风气。故东京留学界之思想言论皆集中于革命。”[2]由于《民报》激进的革命思想宣传,被清政府严禁输入国内。此后,各省留日学生纷纷创刊同盟会各省分会机关报,掀起清末留日学生创办革命报刊的高潮。“革命报刊犹如雨后春笋,蔚然成林,堪称报刊史上一极盛期”。[3]许多报刊直接以留日学生所在省份命名,如《四川》《河南》《江西》《云南》等。这些革命报刊宗旨虽然表述不同,但是正如吴玉章所说,它们都是“对外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坚决反对清朝反动统治,主张革命”。[4]留日学生的革命报刊广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成为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舆论传播的重要阵地。

在清末留学日本的热潮中,地处西北内陆的陕西也开启了派遣留日学生的进程。据不完全统计,1906年陕西在日本的官费、私费留学生人数已达百余人。[5]1906年秋,陕西留日学生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陕西分会后,即确定组织舆论机关,发行报刊,宣传革命思想为主要活动之一。为唤起西北民众,反对清政府地方当局出卖利权,揭露列强对内地的侵略行径,1908年陕西籍和甘肃籍部分留学生创刊《秦陇》杂志,因意见不合,仅发行一期停刊。《秦陇》杂志停刊后不久,1908年2月陕籍留日学生中的同盟会员创办《夏声》,作为同盟会陕西分会机关报,而陕甘部分留学生则另外创刊《关陇》杂志。它们以传播新知识为掩护输入国内,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夏声》和《关陇》,“内容都是反对清朝黑暗统治,保障西北利权防止外溢。这两种报刊,对陕西革命运动曾起到过相当作用”。[1]90

《夏声》从1908年2月创刊至1909年9月停刊,共发行了9期。同盟会陕西分会机关报以《夏声》命名,寓意深刻,“故吾雍无文明之史则已,苟有文明之史也,则欲以思古之幽情,抒救时之良策,又不啻以雍之声歌,提雍人士之耳也者,则顾名思义,惟《夏声》最宜”。[6]《夏声》以“经营蒙疆,防卫西北”,“开通风气,涤除鄙俗,发挥固有之文明,灌输最新之学说,鼓国民独立之精神”[7]为宗旨,每期刊有宣传民族危机、反对清朝统治、追求国家富强的文章,以期觉醒陕西同胞。《夏声》内容丰富,每期“要目”包括:插图;论著;时评;学艺;文艺;杂纂;附录;时事丛录等。论著是《夏声》每期的主要部分,大多是政论文章,如《敬告陕甘父老》《论陕西人对国家之责任》《日法、日俄、英俄协约关系中国西北之危机》《舆论论》《排外与媚外》,等等;特别是井勿幕以“侠魔”笔名撰写的《二十世纪之新思潮》对“社会主义与奴隶制度”、“社会主义与人类阶级问题”和“社会主义与土地问题”等进行了详细的阐释,认为社会主义之新思潮将会“盛行于各国也”,[8]较早地对读者进行社会主义思想的启蒙,产生了积极影响。作为论著中心部分的政论文章,围绕启蒙民众、鼓吹革命两大主题,恣意挥洒,评论时事,指陈利害得失,唤起民众觉醒,抒发殷殷爱国之情,呼吁拯救国家危亡。

“时评”是《夏声》每期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涉及国际、国内及陕西的重大事情。如《巴尔干风云与列国会议》《日美协约与中国之关系》等。时评文章既有事件追踪介绍,又有适时评析,以期给予广大读者舆论指导,把握行动方向。如《危哉西潼铁路》《西潼铁路之活机》等文章对陕西人民争取路权的行为进行了大力的舆论宣传和活动策略指导,号召广大民众奋起保护路权。

此外,其他内容也体现《夏声》的办刊宗旨。“学艺”有调查报告,翻译介绍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文章。如《陕西矿产之研究》《农学大要》《太阳之斑点》《森林学概论》和《社会情感论》等。“文艺”内容有诗歌、小说等。诗歌多是抒发拯救国家危亡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爱家乡的赤子之心。同时,《夏声》连载长篇章回体冒险小说《萍雪缘》,增强了杂志的可读性,以契合受众多样化的需求,从而扩大《夏声》社会影响面。

《夏声》卷首刊印插图有:《函谷关》《潼关》《骊山下之华清宫》《灞桥》《咸阳》和《太华》等,表现出陕西特有的山川风貌和历史文化,以提升民众对家乡深厚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其他如“杂纂”的《最近俄国之大战备》《日本军制考》;“附录”的《筹办西潼铁路案》《陕西学界同人为蒲城李令坏学致本社书》以及“时事丛录”的《列强时局一览》《内国新闻志要》等内容也从多维度贯彻《夏声》的办刊理念。

清末留日学生革命报刊,“宣传手段直接而热烈,直抒胸臆,大声疾呼,青年学生忧国忧民、救国救民之情跃然纸上”,[9]成为民主革命思想宣传阵地的重要力量。与同时期的留日学生革命报刊相类似,《夏声》的革命舆论传播也具有鲜明的特色。

第一,先进的传播主体。清末留日学生革命报刊,“绝大多数是在孙中山的号召下,在同盟会总会的组织下,在同盟会各省分会的直接领导下创办起来的。它们当中有一些实际上就是同盟会各地区分会的机关报。它们的编辑、撰稿和发行人,绝大多数都是同盟会的会员或参加同盟会的其他革命团体的成员”。[10]《夏声》的主办人为高祖宪、李元鼎,以李元鼎、茹欲立、杨铭元和张季鸾为主编,举杨铭元和赵世钰为总编辑,并与李元鼎负责处理杂志事务。《夏声》拥有常年稳定的撰稿人员:李元鼎、茹欲立、曹澍、张炽章、李述膺、张秉钧、姚鑫振、陈之硕、徐应庚、张赞元、张翔麟、李寿熙、景志傅、张清、李鲁吾等15人。《夏声》的编辑者和撰稿者是一群“既切桑梓之危,复深祖国之痛”[10]的热血青年知识分子,内忧国势之危迫,外受新知之启发,撰文觉醒民众,鼓动民主革命思想。正如冯自由所说:“留东学界实为我国革命之主动分子,所发刊各种书报及创设各种革命团体,均于民国建立关系至巨,非专书不能尽之。”[11]

第二,丰富的传播内容。《夏声》传播的信息非常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科技、教育、文化、思想等诸多层面。《夏声》的稿件来源,一是同盟会陕西分会会员李元鼎等15人为主要撰稿人;二是广泛争取同情革命的进步人士写稿。稿件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为全面介绍陕西的历史地理文化,“发挥固有之文明”以振民气;二为“灌输最新之学说”以指导国民之思想,鼓动民众勇于行动改变不合理的现状。《夏声》的宣传内容,在政治方面既着重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要求防止利权外溢,又反对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和立宪派的立宪运动;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实业,维护利权,进而主张“而谋继政治改革复兴与经济届改革之大战”,[12]表现出鲜明的民主革命思想。《夏声》既有“倡民权、衍公理、明朝局、厉国耻”[13]54的舆论传播风格,又有民主革命思想的主张,有利于唤醒陕西同胞,以谋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第三,广泛的传播对象。《夏声》的受众主要是四类群体:一是陕西内地包括青年学生、爱国商人以及部分旧军队的军官;二是陕西留日学生;三是陕西赴日本考察的士绅;四是西北各省留学同人。受众的选择既受报刊的传播宗旨影响,又受到舆论传播环境的制约。辛亥革命前,国内的舆论传播环境日趋恶劣,这主要是一方面清政府对国外流入的报刊查禁甚严,另一方面社会对报刊的功能认识错位,官场对报纸的意见恐有发其履,深恶而痛忌之;学界平时视报纸供消遣,作谈资而已,专留心考试时的试题及榜案;工商界对报纸的论说视若无睹,稍能读报者,不过喜看盗案、奸淫案这类新闻;农民则不知有所谓报纸。在这样的舆论传播环境中,《夏声》的受众范围受到很大制约,但是其办刊宗旨又决定了传播必须有较为广泛的社会阶层。受制于严酷的舆论传播环境,为实现“灌输最新之学说,鼓国民独立之精神”[7]的办刊宗旨,《夏声》的受众就以学生、爱国商人和士绅等社会有识之士为主体。

第四,网络化的传播渠道。《夏声》以“代派所”为中心建立较为完善的销售传播网络。《夏声》在日本东京发行,采用西方印刷技术,版面整洁。该杂志每月二十五日出版后,由日本经邮路寄往各地销售点分销。《夏声》设立的“代派所”的地点有:学堂、教育会、劝学所、图书馆、商铺、公司、书局、翻译社、公学会、报社、杂志社、住户以及国外的留学生会馆等。“代派所”在国内有47处:陕西16处、甘肃1处、广西1处、山西4处、湖南2处、河南5处、云南9处、四川6处、安徽3处;在国外有8处:日本5处、英国2处、美国1处。[14]《夏声》虽是面向国内外发行,但是传播的重点地区还是陕西本地。它以西安公益书局为陕西的总发行机构,在陕南、关中和陕北地区设有“代派所”,舆论传播能够覆盖全省。同时,《夏声》在上述8省的省城设立“代派所”,使其舆论传播向全国辐射。此外,清末留日学生个人向国内邮寄报刊和留学生归国以及赴东考察士绅随身携带也是《夏声》向国内传播的补充渠道,进一步扩大其舆论传播的社会面。

梁启超曾指出近代报刊的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政监,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13]38相较于清末保皇派和立宪派的报刊而言,留日学生革命报刊在“政监”和“向导”的基础上,积极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厉言“革命排满”,表现出革命派舆论的鲜明特色。《夏声》与同时期创办的留日学生革命刊物“如《云南》《四川》《晋乘》《河南》等并驾齐驱,深得国内知识界的拥护和支持”。[1]289陕西留日学生积极利用《夏声》这种大众传播媒介,广民智,振民气,阐述变革思想,既引导舆论,又制造舆论,形成了革命思想宣传于外而影响于国内,革命人才培养于国外而举事于国内的局面。《夏声》实际上成为陕西留日学生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阵地,在清末陕西社会转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第一,反对外来侵略,抨击清朝专制统治,为陕西辛亥革命作舆论准备。首先,揭露帝国主义侵略本质及其危害。《夏声》疾呼民族危机,指出帝国主义“固明明以保护支那领土、机会均等诸约束,互相协定,欲以终就其瓜分之初计,并愚弱于无形”。[15]《夏声》分析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由商业而及工业,“挟我田土,夺我民产”,痛陈“其祸迫在眉睫,近日路矿之争,几乎无省无之。大好河山任人断送,外人得步进着,水陆交迫,恐无寄生之地”,[16]号召民众奋起反对外来势力掠夺,保护陕西路矿权益。为保护延长油矿,《夏声》疾呼“伏愿诸公合群集思共谋补救之术,若有所须,同人亦愿效驰驱”。[17]其次,对清政府的腐朽行为进行猛烈地抨击。“前者甘督升允私卖矿产,陕抚许西潼铁路,暗收外股已伏”,[16]陕西路矿被官僚用来谋私自肥。《夏声》对陕西“土地财产拍卖殆尽”的危机厉声疾呼,“用兹警告我全国同胞共起,维持西北大局,并谋驱逐升允之策,以剪除祸根,则西北幸甚,全国幸甚”,[16]提出全国民众团结一致,驱逐恶吏,为陕西人民保护路矿权利的斗争指明方向。“媚外者既作梗于其间,则虽日日言排外,而外之来也如故。……故吾谓欲为间接之排外,莫如为直接之排内。”[18]《夏声》将排外的愤怒直指清政府,体现了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再次,对政府进行舆论监督。《夏声》在“政监”上的认识提到一个新水平,指出舆论对待政府有三端:“一曰监督”、“一曰指示”、“一曰抵抗”。若政府不受约束,“则人民不可以此政府以为政府,或出之以颠覆,或出之以改造,而为一最终之解决焉”。[19]

第二,唤起民众觉醒,改变陕西社会风气。“陕甘虽属奥区,实为全国西北屏障。”[17]清末陕西早期现代化发展程度很低,社会风气较为闭塞。为了“新民德、进民智、伸民力”,[20]《夏声》将舆论传播的重点置于鼓舞民众“勇往之志”、“进取之心”。[19]为觉醒民众,振兴关陇,《夏声》疾呼“昌大吾民族,扩大吾国力”,希望青年学生以“奋我之力,鼓我之气,勇猛无懈”的精神状态“以御异族侮”。[21]《夏声》强调实业的重要性,主张“欲强国莫先富民,欲富民莫先振兴实业”,[22]提出陕西人应该以振兴实业作为应负国家之责任。《夏声》积极主张发展实业,指出兴办实业首先要有企业观念,成立金融机关。对于陕西兴办实业,作者井勿幕提出“最紧急而易办之条件”包括:织业、牧务、烟草、葡萄种植、扩大茶漆销路以及果物加工等方面。他号召民众“鼓坚韧耐劳百折不屈之精神,作业兴务,收我经济界之利权,以阻外人得步进脚。复执共同产业之主义,鼓舌弄笔,使我国民人人皆知输资兴业”。[12]这些实业救国主张,有利于“去蒙昧,开民智”,对陕西近代实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三,成为同盟会陕西分会联络各方面进步力量的枢纽。在陕西,《夏声》和《民报》是通过西安公益书局秘密售出。公益书局“因分销夏声杂志及秘售《民报》,故省城学生往者络绎不绝,久之变为省城之通讯机关矣,亦即为学员士绅之聚合地”。“《夏声》杂志社成立,关系革命运动之发展颇大,由此日相竟进,即由同志分途联络个人,并提倡在省内多设机关。”[1]168它一方面沟通陕西内地学绅,如教育会、商会机关及其分子;一方面沟通陕西留日学生与来东考察之士绅;同时亦沟通西北各省所组织各种团体如:豫晋秦陇协会同人、全国留学生总会同人、同盟会总会同志等。陕西留日学生改造现行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思想,通过《夏声》在陕西境内迅速传播,影响了一大批学生和爱国人士。《夏声》杂志社的成立,对于陕西民主革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两年后力量雄厚,伏线皆广,初皆以《夏声》为总枢”。[23]

第四,成为留日学生大力声援陕西境内爱国民主运动的重要舆论武器。陕西留日学生通过《夏声》在国内的流通,配合陕西人民抗捐抗税和争取矿权路权的斗争,进而广泛联络知识界的进步力量。1908年,陕西人民反对官办西潼铁路的计划,留日学生积极支持陕西知识界保护路权的斗争。《夏声》先后发表《危哉西潼铁路》和《清政府妄图出卖西潼铁路》等文章,揭露陕西地方当局出卖路权的阴谋。同时,留日学生在《夏声》撰文指导陕西境内的路权斗争。留日学生指出:“诸公既力为其难,同人等越在异国,敢不力竭其愚,以作后劲”,[24]表明了大力支持陕西绅商学界关于西潼铁路商办的要求,从而扩大了留日学生在陕西境内的影响。

《夏声》的舆论传播又与陕西境内的重大政治运动紧密结合,收到了巨大的社会效果。1908年陕西蒲城发生学案,井勿幕与同盟会骨干立即在《夏声》等报刊上揭露蒲城县令李体仁封闭学堂、毒打师生、违法滥刑、草菅人命的罪行。对于“蒲案”,《夏声》给予严重关切,在第八期刊有《陕西学界同人为蒲令坏学事致〈夏声〉杂志社书》,申明事件真相。《夏声》在第九期揭露地方当局庇护李体仁罪状的行径,“乃去冬查案二令周楠、王猷,多方袒护,极力保全,不特为李体仁开脱无遗,并为原烈洗涮净尽者,则以黄金神圣遂致是非颠倒也”。[25]《夏声》关于“蒲案”的舆论主张积极声援学生反对专制和争取自治的进步行动,并扩大了“蒲案”的社会影响面,使其发展成为席卷全省八十多个州县,震动全国的反清学潮。

综上所述,《夏声》的舆论传播取得了很大的社会效果,在诸多领域开启民智、鼓吹革命。辛亥革命前,《夏声》在陕西境内的思想宣传较大地冲击了陕西社会保守的思想观念,为陕西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成为清末留日学生推动陕西社会转型的有力“推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陕西辛亥革命回忆录[Z].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

[2]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7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51.

[3]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中日关系史论文集[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54.

[4]吴玉章.辛亥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91.

[5]孙志亮,马林安.陕西近代史稿[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213-214.

[6]百无.夏声说[J].夏声,1908(第一号):11-12.

[7]夏声杂志社.夏声杂志出版广告[J].关陇,1908(第四号):36.

[8]侠魔.二十世纪之新思潮[J].夏声,1908(第七号):6-14.

[9]倪延年.中国古代报刊发展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328.

[10]关陇杂志社.关陇杂志出版广告[J].夏声1908(第一号):15.

[11]冯自由.华侨革命开国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39.

[12]侠魔.兴办西北实业要论[J].夏声,1908(第一号):80-81.

[13]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六)[C].北京:中华书局,1989.

[14]夏声杂志社.本社代派所[J].夏声,1908(第一号):底页.

[15]皮生.策国民之前途[J].夏声,1908(第五号):1-2.

[16]豫晋秦陇协会.黄河航权之警告[J].夏声,1908(第一号):19.

[17]陕甘同乡会.陕甘留东京同人为延榆矿事致乡人书[J].夏声,1908(第八号):135.

[18]子遗.排外与媚外[J].夏声,1908(第三号):31.

[19]子遗.舆论论[J].夏声,1908(第二号):5-6.

[20]礨空.论中国现今之民气[J].夏声,1908(第三号):23.

[21]夏声杂志社.本社征文广告[J].夏声,1908(第五号):27.

[22]子复.论陕西对于国家之责任[J].夏声,1908(第一号):56.

[23]中共陕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辛亥革命在陕西[Z].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191.

[24]陕甘同乡会.留东京同乡会复西潼铁道筹办处函[J].夏声,1908(第六号):143.

[25]无名.蒲案贿赂公行报告书[J].夏声,1908(第九号):135.

表3 关于移动图书馆研究论文的基金资助情况

3 我国移动图书馆研究的趋势

3.1 提高理论研究

移动图书馆的出现和发展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提高和图书情报工作的需要而新兴起来的。目前,已经发表的移动图书馆方面的研究论文主要侧重在移动图书馆的介绍、特点、功能、服务模式、发展情况、发展对策等陈述性研究上。对于移动图书馆的技术研究与理论研究的论文比较匮乏,尤其是缺少行业指导性研究和移动图书馆应用体系的总体研究。总体上说,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提高。

3.2 加强应用研究

移动图书馆作为一种新的传递信息的方式,是一种技术应用,笔者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检索到的225篇研究论文中,应用研究的论文所占比例较少。随着我国3G技术的成熟和4G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都拥有了手持终端的设备,[2]如何高效传递信息,包括图书情报信息,是今后我国移动图书馆论文研究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程孝良,夏睿.蜕变、互动与耦合:从传统图书馆到手机图书馆[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3):8-10.

[2]殷长庆.移动图书馆服务功能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9):58-61.

[作者简介]刘敏(1982-),女,理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参考咨询及学科服务。

[收稿日期]2013-03-06[责任编辑]徐娜

G255.3

A

1005-8214(2014)01-0093-05

熊群荣(1975-),男,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1级博士生,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清末民初社会研究。

2012-12-02[责任编辑]王钧梅

猜你喜欢

报刊陕西舆论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百强报刊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