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人代办过路费
2014-01-13李泰儒
文 _ 李泰儒
洋人代办过路费
文 _ 李泰儒
乱收过路费这事很让人困扰,但这种现象至少在晚清就已经大行其道,而且当时收费更狠,手段也更粗暴。
晚晴时期,朝廷在贸易上对外国人十分优待。外国人无论在江上航行还是做生意,都享受超国民待遇。当时长江每个航段的地方政府都有权对过往商船课税,而每个航段内又有小官吏设置关卡强行收费。那些远距离航行的货船被征收的厘金(旧时的一种商业税,主要在水陆交通要道设立关卡征收)高得吓人,有时候甚至能达到货物原价的四倍。这些税被公认是敲竹杠,那些收税的关口被称为“竹杠关”。
根据清朝政府与外国政府签订的条约,外国商业行会的成员通行可以不理会这些“竹杠关”,他们只需交纳商品的进口关税和货物抵运地的当地税即可。他们的货物由本地船只承运,但归外国人所有,这样就可以获得“准予通行证”而免遭勒索。因为只有外国人能得到这种通行证,所以许多清朝商人就去找外国人合伙做生意。通常由清朝商人提供资金,并负责所有买卖、发运货物等事宜,而外国人只负责给公司赋予外国商号和领取“准予通行证”。
据当时《纽约时报》驻华记者报道,有一位史密斯(化名)先生,曾与四位清朝富商有这种商务往来。他们的公司就叫史密斯公司,尽管史密斯本人没有投入一分钱。要史密斯先生熟悉大清的商务运作简直难于登天,然而,只有史密斯公司这样的外国商号才能拿到通行证,其他本土商号只能望“洋”兴叹。
除了与洋人合办公司之外,大清的商人们还有其他解决方案。他们经常将装满货物的商船“过继”给任意一位欧洲人,佯装货物是洋人的。而这位仁兄只需大模大样地走到收费关卡,愤怒地抱怨两句,整船货物就可以顺利通关。
1876年春天,一艘开往宜昌的英国炮船上有一名水手被不小心落在了汉口,该水手免费搭乘一艘清朝货船赶往宜昌。货船船主在路过收费关卡时灵机一动,让这位水手假扮成洋商,自己则和下人扮作洋商的翻译和侍从,很容易就通关了。这位水手以前除了卖过一瓶酒和一磅烟草给自己的同事外,从没有做过什么大生意,但仅仅因为有一张可爱的洋脸蛋儿,就做了一回大亨。
图/胡威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