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供需双方关系、承诺与合作绩效间路径模型研究
2014-01-12彭正龙何培旭
彭正龙,何培旭
(同济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92)
制造企业供需双方关系、承诺与合作绩效间路径模型研究
彭正龙,何培旭
(同济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92)
文章研究表明:我国制造企业供需双方关系包括信任、依赖和信息共享三个因素,承诺包括承诺意愿和承诺行动两个因素;承诺意愿不仅对合作绩效具有显著直接影响路径,还通过承诺行动途径实现对合作绩效的间接影响;供需双方关系的各因素通过承诺意愿和承诺行动对合作绩效产生不同程度作用,信任和信息共享同时通过承诺意愿和承诺行动对合作绩效产生间接正向影响,信任对承诺意愿和承诺行动的影响效果均最为显著,而依赖对承诺意愿有显著负面影响,对承诺行动影响不显著。
制造企业;供需双方关系;承诺;合作绩效;路径模型
在制造企业供应链合作过程中,环境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极易造成供需双方企业难以科学有效预测和应对供应链中发生的各种变化,导致双方合作关系不稳定并进一步降低供应链整体表现水平。而承诺则是供需双方进行事后协调,使供应链维持原有运营水平和良好合作关系的必要保障[1],是减少供应链合作关系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有效机制。因此,研究制造企业供需双方关系影响因素及承诺在供需双方关系要素与合作绩效关系中的作用尤其重要。本研究依据125家制造企业样本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探寻供需双方关系和承诺的构成要素,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供需双方关系、承诺与合作绩效间路径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以期进一步完善供需双方关系管理的相关理论,并为我国制造企业构建深层次的供需双方关系网络和通过双方间的承诺实现卓越的合作绩效提供理论依据。
一、理论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承诺
在社会交易理论中,承诺被用来描述交易双方之间的心理契约。Moorman和Zaltma认为承诺是买卖双方为维持一个有价值的关系的持续性欲望[2]。然而,近年来不少学者基于交易成本经济学视角,相继提出进一步的研究结论,认为承诺不只是维持供应链企业间重要关系的一种持续性意图(意愿性),还是为了维持他们之间相互关系而努力的保证(可靠性)。换言之,关系承诺是供应链成员企业间为了共同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达成而愿意付出努力的意向与行为。依据交易成本经济学观点,本研究将供需双方间承诺分为承诺意愿和承诺行动两个不同层面。李忆和司有和的实证结果显示,企业的承诺意愿越强烈,其采取承诺行动的可能性也越高[1]。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1:供需双方承诺意愿对承诺行动有正向影响。
(二)供需双方关系与承诺
供需双方关系就是指买方企业与供应商在一定时期内相互信任、共担风险和共同获利的一种协议关系。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研究将供需双方关系划分为信任、依赖和信息共享3个维度[1,3]。大量文献研究表明,供应链合作企业是否愿意为对方企业做出承诺并按照承诺的要求行事,在很大程度上受双方关系质量的影响[1]。
1.信任
信任在不同情境下被赋予了不同定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信任是交易双方中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可靠性和真诚性所具有的信心,即相信合作伙伴愿意而且能够完成其义务和做出的承诺。作为维系双方合作关系的基石,信任是促使双方做出并履行承诺的重要前置因素。Yuchun Xiao等实证检验了供应链中关系承诺在团队/个体信任对合作绩效影响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现其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且团队信任透过关系承诺中介作用对合作绩效产生的影响显著高于团队信任对合作绩效的直接影响[4]。潘文安和张红采用Nyhan的观点将供应链伙伴间信任划分为组织信任与个人信任两个维度,他们针对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表明信任对关系承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5]。李忆和司有和基于重庆市249家供应商的研究同样证实了供应商对买方企业的信任程度与供应商的承诺意愿和承诺行动正相关[1]。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2a:供需双方之间的信任对双方的承诺意愿有正向影响;
H2b:供需双方之间的信任对双方的承诺行动有正向影响。
2.依赖
依赖是指交易双方中的一方为达成自身目标而需要与对方企业维持交易关系的心理和行为状态。实证研究表明,不论是供应商还是零售商,掌握资源越多者对合作伙伴的控制力就越强,越倾向于被合作伙伴较高程度地依赖,由此也希望合作伙伴做出并履行更多的承诺,而掌握较少资源的弱者更需要合作伙伴的帮助,因此倾向于更多地依赖合作伙伴并自愿或被迫做出更多承诺。换言之,分销商对制造商的依赖程度越强,其对制造商做出承诺的倾向性也越强。鉴于已有文献对依赖与承诺之间的直接作用关系的研究还很少,在本研究中我们尝试着做出如下假设:
H3a:供需双方之间的依赖对双方的承诺意愿有正向影响;
H3b:供需双方之间的依赖对双方的承诺行动有正向影响。
3.信息共享
信息共享表示合作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分享,主要是指需求、库存、成本、产品和技术等方面的信息。刘益和陶蕾研究发现,由于存在机会主义行为等诸多风险,供需双方做出承诺的意愿和履行承诺的积极性必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提高双方之间信息共享水平则有助于提高合作透明度,降低风险发生几率,减轻心理负担,从而直接导致了双方承诺意愿的增强[6]。Ik-Whan G Kwon和Taewon Suh也指出,信息共享可以降低供应链中合作双方行为的不确定性水平,进而提升信任水平,而信任则是增强供应链伙伴间承诺的关键要素之一[7]。此外,信息共享也被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减少牛鞭效应的有效手段之一,供应链上各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共享促进了供应链的协调运行,提高了供应链合作企业对顺利实现承诺的把握度,因此也就愿意更多地进行承诺以维护双方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4a:供需双方之间的信息共享对双方的承诺意愿有正向影响;
H4b:供需双方之间的信息共享对双方的承诺行动有正向影响。
(三)承诺与合作绩效
本研究对合作绩效的定义主要借鉴Mcgee和Ganesan等人观点,认为合作绩效指合作为供需双方企业带来的绩效价值和效果情况,以及合作对双方长期关系的影响。Prahinski 和Benton从运营绩效角度衡量承诺所产生的合作效应,证实承诺能提升供应链运营绩效[8]。John Hulland等就企业能力和前期投资对网络渠道承诺和绩效的影响所进行的研究表明,企业信息系统能力通过承诺中介作用对网络运营绩效产生正向影响[9]。王强和储昭昉研究了第三方物流整合关系型前置因素及其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发现第三方物流重要性、善意信任和能力信任都通过规范型关系承诺促进第三方物流整合,而第三方物流整合能够显著提高企业财务绩效[10]。其他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还包括Fynes等[3]、Yang等[11]、叶飞等[12]和马士华等[13]。综观上述研究文献,可以发现,承诺有助于改善供需双方间合作关系,促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形成,增加合作领域并拓展合作渠道,实现更进一步改善合作绩效的目的。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 5:供需双方的承诺意愿对双方的合作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6:供需双方的承诺行动对双方的合作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理论模型构建
在前述理论回顾和研究假设推导的基础上,结合个案访谈与小组讨论结果,确定了如图1所示的研究模型。
图1 假设路径模型
(二)变量测量
本研究量表参考自文献[1]、[3]、[5]、[9],修订后量表情况如下:①供需双方关系包括信任(TRU)、依赖(DEP)和信息共享(INF)3个因素。信任从“对方企业的声誉”、“对对方企业员工的印象”、“对方企业提供信息的可信度”、“对方企业与己方开展合作的诚意”4个方面进行测量,依赖从“供需双方对对方企业的依赖程度”、“产品的可替代程度”、“供需双方所进行的关系专用性投资”3个方面进行测量,信息共享从“共享成本与经营业绩方面的信息”、“共享订单与需求预测方面的信息”、“共享库存与生产计划方面的信息”、“共享产品与技术研发方面的信息”4个方面进行测量;②承诺划分为承诺意愿(CMW)和承诺行动(CMB)两个因素。承诺意愿包括“与对方签订协议的意愿”、“维持双方长期合作关系的主观愿望”和“避免机会主义行为的意愿”3个指标,承诺行动包括“为维持双方间的合作而在生产工具和设备上的投资”、“为满足对方需求而对生产系统进行的调整”、“在维护双方合作关系上的人力投资”3个指标;③合作绩效(CP)包括“企业赢利能力”、“产品交付的及时性与灵活性”、“产品质量”、“企业技术创新速度”、“客户满意度”和“双方关系持续度” 6个指标。
(三)研究样本
本研究采用供应商和买方企业配对取样方法,通过电子邮件和上门调查相结合方式进行问卷发放和收集工作。研究样本取自北京、上海、深圳、厦门、长沙、哈尔滨等6个城市的125家供应商企业与买方企业,调查对象为对企业基本情况比较熟悉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237份,有效回收率39.5%。
三、研究结果
(一)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Cronbach’sα系数来检验量表的信度,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各变量的α系数都大于0.6,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说明本研究的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
表1 量表的信度检验结果
本研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来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3个分量表的KMO值分别为0.839、0.876和0.844,均属于可接受的范围,并通过了Bartlett球体检验(p<0.000),说明数据具备进行因子分析的条件。同时,修正后的供需双方关系、承诺以及合作绩效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测量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都符合模型拟合的基本要求,说明模型拟合得很好。此外,由图2、图3和图4可知,各指标的因子载荷均超过或接近0.6,且各载荷的t值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01)。这表明供需双方关系、承诺以及合作绩效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测量模型均具有较高的会聚效度和判别效度,结构效度良好。
(二)结构方程模型拟合与评价
本研究用AMOS6.0软件拟合结构方程模型,并从基本拟合标准和整体模型拟合度两个方面来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验证。基本拟合标准分析结果显示,整体理论模型中各因素的因素负荷值都大于0.5,均达到显著水平,且没有负的测量误差,累计解释量都在0.6以上,表明本研究的整体理论模型符合基本的拟合标准。整体模型拟合度主要参考绝对拟合度指标、简约拟合度指标和增值拟合度指标等三个指标,检验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均达到可接受水平,本研究整体模型的拟合度较好。
图2 供需双方关系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
图3 承诺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
图4 合作绩效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
(三)假设检验与路径模型分析
本研究的模型路径系数和假设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承诺意愿不仅对合作绩效具有直接影响,还通过承诺行动途径对合作绩效产生间接影响。同时,供需双方关系的各因素通过承诺意愿和承诺行动对合作绩效产生不同程度的作用:①信任除了通过承诺意愿途径实现对合作绩效的间接作用之外,还通过承诺行动途径实现对合作绩效的间接作用;②信息共享也同时通过承诺意愿途径和承诺行动途径对合作绩效产生作用;③依赖与承诺意愿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负数,和预期假设相反,依赖与承诺行动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不显著,说明依赖因素不能对双方合作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相反可能会带来某些负面效应。
表2 模型路径系数与假设检验结果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企业供需双方关系包括信任、依赖和信息共享3个维度,而承诺则由承诺意愿和承诺行动二维结构组成,承诺对合作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供需双方关系的各因素通过承诺意愿和承诺行动对合作绩效产生不同程度的作用。据此,我国制造企业应该加深对承诺所产生的合作效应的了解,采取有力措施增强供需双方的承诺意愿和承诺的执行力度。同时,从供需双方关系的关键构成要素入手,积极培育并形成良好的供应链伙伴关系,寻求获取和增加承诺的有效途径。
首先,信任对承诺意愿和承诺行动的影响效应均最为显著。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战略时应注重合作伙伴间信任关系的培育和改善工作,把加强彼此间的信任关系和提高承诺意识相结合,以有效应对环境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增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其次,信息共享对承诺意愿和承诺行动的影响也很显著。这表明,提高双方之间的信息共享水平是促进承诺进而提升合作绩效的可行方式之一,供需双方企业间要建立广泛而有效的交流机制,通过长期有效沟通实现信息和知识的积累,增进彼此间相互信任水平,提升自身的美誉度,构筑稳固的长期合作关系。具体来讲,合作双方可以通过加强财务、需求、作业和研发等领域的信息共享来提高企业间的关系承诺水平,从而提升合作绩效;再次,依赖对承诺意愿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而对承诺行动的影响则不显著。由此可见,单纯依靠增加合作企业对己方的依赖程度并不能使合作绩效得到有效的提升,合作双方的相互依赖程度应该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过度依赖不但不会提升合作效果,反而可能会导致微弱的不利影响。
[1]李忆,司有和.关系情境、供应商承诺与合作效应的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9,23(2):148-151.
[2]Moorman C,Zaltman G,Deshpande R.Relationships be⁃tween providers and users ofmarketing research:the dynam⁃ics of trust within and between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92,29(3):314-329.
[3]张旭梅,陈伟.供应链企业间信任、关系承诺与合作绩效——基于知识交易视角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29(12):1865-1873.
[4]Brian F,Chris V,Sean B.The impact of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 quality on quality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5,96(3):339-354.
[5]Yuchun Xiao,Xiyan Zheng,Wenan Pan,Xiaoxia Xie.Trust,relationship commitment and cooperative performance:sup⁃ply chain management[J].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2010,4(3):231-243.
[6]潘文安,张红.供应链伙伴间的信任、承诺对合作绩效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6,29(6):1502-1506.
[7]刘益,陶蕾.零售商对供应商的信任、控制机制使用和价值创造之间的关系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7,21(1):61-66.
[8]Ik-whan G Kwon,Taewon Suh.Factors Affecting the Level of Trust and Commitment in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s[J].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4,40(2):4-14.
[9]Prahinski C,Benton W C.Supplier evaluations: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to improve supplier performance[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4,22(1):39-62.
[10]John Hulland,Michael RWade,Kersi D Antia.The impact of capabilities and prior investments on online channel commitment 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7,23(4):109-142.
[11]王强,储昭昉.依赖、信任和承诺对第三方物流整合及其绩效的影响: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 (12):133-144.
[12]Jie Yang,Jinjun Wang,Christina W Y Wong,Kee-hung Lai.Relational stability and alliance performance in supply chain[J].Omega,2008,36(4):600-608.
[13]叶飞,徐学军.供应链伙伴间信任与关系承诺对信息共享与运营绩效的影响[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29 (8):36-49.
[14]曾文杰,马士华.制造行业供应链合作关系对协同及运作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0,7(8):1221-1227.
[责任编辑:欧世平]
The Path Modelamong 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Comm itment and Cooperative Performance:An Em piricalResearch on ChineseM 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PENG Zheng-long,HE Pei-xu
(Schoolof Economicsand Management,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 of Chinese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clud⁃ed trust,dependence and information sharing,and commitment involved commitmentwill and commitment action;2)commit⁃ment will not only had direct effect on cooperative performance,but also had indirect effect on cooperative performance through commitment action;3)the three factors of 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 had different effects on cooperative perfor⁃mance through commitment will and commitment action.Among them,both trust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had indirect posi⁃tive impacts on cooperative performance through commitmentwill and commitmentaction,and the effects of trust on commit⁃mentwill and commitment action weremost significant.However,dependence di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commitment action, but had a significantnegative effect on commitmentwill.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commitment;cooperative performance;pathmodel
F403.4
A
1007-5097(2014)02-0001-04
【DOI】10.3969/j.issn.1007-5097.2014.02.001
2013-11-15
教育部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以知识转移和增殖为核心的交互式价值创造研究”(20100072110010)
彭正龙(1952-),男,上海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创业管理;
何培旭(1986-),男,福建安溪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创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