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地区传统碉楼建筑的特征与类型

2014-01-12陈蔚刘鑫

重庆建筑 2014年3期
关键词:重庆地区碉楼砌筑

陈蔚,刘鑫

(重庆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45)

1 重庆地区碉楼建筑的概述

巴蜀先民,惯于山居,先祖蚕丛“依山之上,垒石为居”以防人兽袭击,为居住和防御最早之建筑,亦是碉楼原始形态。至西汉末年及东汉时期,巴蜀地区地主庄园开始形成并有很大的发展,庄园堡寨及聚落中建造类似碉楼的防御性高塔建筑(称“望楼”)开始普遍,具体形象可见于本地区汉代壁画、画像砖与明器中[1]。汉以后因地区战事民变不断,故而凭借山势地形修建堡寨碉楼更是不绝。据史料记载,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大足永昌寨内就“筑有城堡二十间,建敌楼二十余所”[2]。明末清初以来,大量移民人川,“五方杂处”,加之土匪横行,各地乡村又兴建造寨堡、碉楼之风。特别是到了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为镇压四川白莲教起义,朝廷鼓励民众多建碉楼寨堡自保。据《三省边防备览》卷十二载记载,“(嘉庆)五年以前自寨堡之议行,凭险踞守,贼至,无人可裹,无粮可掠”;“州县之间,堡卡林立”。清末民初,由于社会动荡,官匪沆瀣一气,打家劫舍,百姓生命财产无从仰仗,唯凭修筑碉楼自保[3]。

但因宋末及明末川中战事太烈、破坏太甚,且重庆地区气候潮湿不利于建筑保存,因此明以前的碉楼建筑未在重庆发现遗存。目前,重庆地区保留下来的碉楼主要就是清末民初这一时期修建的。

2 重庆地区碉楼建筑的现状分布与概况

据《中国文物地图集(重庆分册)》记载,重庆现存的碉楼大多为清末民初时期所建,按册中统计:万州15处,开县5处,云阳4处,江津1处,合川2处,南川1处(县级文保单位),忠县1处,巫溪1处。据田野实地调研,涪陵区、巴南区与南川区交界处发现较多的不被记载的碉楼建筑,此类碉楼依附于普通的民居或以村镇为单位形成,例如巴南区丰盛古镇,据该镇村民口述“原有10多处碉楼,现存5处”;目前在石柱县悦来镇也发现10处碉楼未被文保单位记载。

渝东地区的万州区、云阳县、开县、石柱县等地现存的碉楼以石砌碉楼为主(图1)。渝中附近的巴南区、合川区、涪陵区、江津区等地现存的碉楼以夯土碉楼为主,多依附于各类民居存在,因此建筑造型以及装饰上同样受“湖广填四川”移民文化的影响,如涪陵的大顺乡的双石坝土碉楼(图2)。

图1 万州、石柱等地的碉楼

图2 双石坝土碉楼

3 重庆地区碉楼建筑的特征

3.1 重庆碉楼建筑在合院建筑中的空间布局特征

重庆碉楼建筑除了专以防御为主的单碉,多依附于民居作为其防御体而存在,因此和民居的关系在空间布局上基本分为四种:分离式,附着式,嵌入式和围合式(如图3)。

图3 空间布局示意图

3.2 重庆碉楼建筑的平面特征

重庆碉楼建筑受其功能的影响,平面为方正矩形的较多,且大多为一个开间;因此,在结构稳定上,这样的平面更易坚守,不易被摧毁。一层一般为储存粮食或为厨房。二层至四层大部分为储物、休息、居住的空间,墙体上均有射击孔。顶层多为木构架开敞空间,系瞭望防御作用,部分在四个角落挑出挑廊防止防御死角并设有排便孔,在后期逐渐演变为休闲的亭台楼阁。

3.3 重庆碉楼建筑的造型特征

(1)墙体主要是使用石、夯土作为材料。夯土材料的墙厚度一般在400~600mm,石材或石材夯土混用的墙体厚度一般在600~1000mm左右(图4)。

图4 墙体照片

(2)门是较为狭小厚实的门板门,门洞宽度一般在800~1100mm之间,高度比较低一般不超过1800mm(图5)。

图5 门照片

(3)防御的特性,窗的宽度一般在 350~500mm之间,而高度则在 350~800mm之间。在墙体内侧,用坚实的门板或铁皮做成平推式的窗扇,同时在墙中装有铁杆,多为竖向的,加强窗户的防卫效果(图6)。在江津万家山庄,属窗户型类型与铲子型,从内往外向上收,采光的同时,增强防御。

图6 窗户照片

(4)射击孔是碉楼建筑最明显的特征(图7)。射击孔从内往外收成一条细缝的特征,类似于漏斗,这样的造型满足防御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采光作用。

(5)在顶层设计中,大多会在四角的地方挑一圈回廊或者一圈阳台或者挑斗(图8),防止出现射击死角,必要时也可作为卫生间使用。挑廊的宽度一般在600~900mm左右,长度一般不超过1500mm。

图7 射击孔照片

图8 挑廊照片

4 重庆地区碉楼建筑的类型

4.1 按建筑材料分类

由于地域文化特征,重庆地区传统碉楼的砌筑用材多以本土材料为主,按其主要使用的砌筑材料分为石砌碉楼、夯土碉楼。其中,石砌碉楼的墙身全部由石砌而成,多以独立单碉的形式出现,其防御的特点更为突出;渝东地区的万州、云阳箭楼多为青石砌筑,3~5层不等,屋顶形式大多为硬山、悬山顶,有些还带有封火山墙。夯土碉楼在重庆最为广泛,依附于各类民居;这类碉楼先以石条砌筑坚固的基础,再由夯土砌筑墙身,屋顶形式根据使用者的审美情趣、功能的需求灵活多变,具有重庆传统民居的特征。

4.2 按功能和使用的特点分类

碉楼是传统民防基本的、核心的建筑单元,在此单元的基础上演变发展出多种格局。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不论是家、村、寨或是镇的防御系统,都会通过建造碉楼构成自身的防御体系,因而根据不同功能及使用特点分为:防御型单碉、寨庄园型碉楼、宗祠型碉楼、一般民居型碉楼。

4.2.1 防御型单碉

防御型单碉,自成一体独立存在,其功能上主要是满足防御。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后期有所演变,逐步成为防御与简单生活起居为一体的碉楼建筑。

(1)仅作为防御功能的单碉(图9),多为独立型单碉,选址多为山腰上或靠岩而筑,建筑材料多为条石砌筑,层数一般为3~5层,平面或方形或矩形,顶多为硬山顶风火墙,例如万州的太平楼、梯子岩箭楼、天佑楼、重岩楼、蛤蟆石楼,开县的白洞箭楼,云阳的牛角洞箭楼、青印箭楼等。

图9 万州二黄坝箭楼

(2)防御居住一体的单碉。此类碉楼在选址上无明显特征,多数以村、镇为单位在防御较好的位置上砌筑。例如丰盛古镇里的垭口碉楼、半边街碉楼、吊脚楼碉楼、书贤碉楼、悦崃镇的石寨坪碉楼。

垭口碉楼保存基本完好,清代修建(具体不详);建筑面积为127.5m2,建筑高度15m左右,共5层;墙体为厚420mm的煤灰、石灰、黄泥加糯米(俗称三合土)砌筑而成,歇山式屋顶,瓦屋面。

4.2.2 寨碉

寨碉以角楼的形式与寨子、寨堡组合,一般分布于寨子的四角或周边,主要是提供瞭望以及防御与攻击。例如合川炮楼寨子,于民国修建,墙总长62.88m,整个寨平面呈方形,炮楼、寨墙均用条石叠砌而成。寨墙上建有一挡墙,高1.5m,宽0.18m,高0.3m,深0.3m,寨墙四角均建有一炮楼,平面呈长方形,长3m,宽2.7m,高5.7m。

4.2.3 庄园型碉楼

(1)江津会龙庄碉楼(图10),它位于江津柏林镇双凤场,是重庆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1883年,为复试合院布局,总占地面积 20468m2,规模宏大,有戏楼、碉楼、水榭、过亭等建筑。据记载,原碉楼五个,其中三个碉楼布置在左、右、后山头上,通过石围墙串联三个碉楼。现今只剩右上角碉楼,共五层38m高。每一层的墙上都有射击孔和相应的配套设施。

图10 江津会龙庄总平面图

资料来源:重庆大学

(2)杜清宜庄园碉楼,位于丰都县董家镇关圣场村六社,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重庆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942年,座南向北,主体建筑为两进四合院式民居,以及东侧、南侧一大一小石结构碉楼。

东侧的大碉楼(图11),为重檐攒尖和悬山结合混合屋顶,小青瓦屋面,主体由条石砌成,平面呈矩形合院式布局,面阔三间16.4m,进深14.1m,通高15.8m,共5层,建筑面积1156m2。阶梯式踏道10级,台基高2.4m,碉楼四周每层都有大小不一的瞭望孔和射击孔。

(3)江津万家山庄碉楼,位于白沙镇东山村,原为庄园,占地面积4000m2,现多改建,仅存碉楼(图12)。楼面占地100m2,三楼一底,土木结构,通高14.5m。一至三楼为土墙,厚0.5m,每层开孔。顶层为亭式瞭望台,木结构,四角翘檐,青瓦覆盖,檐下四方开木花窗。

图11 大碉楼照片

图12 万家山庄碉楼照片

4.2.4 宗祠型碉楼

云阳彭氏宗祠碉楼,位于云阳凤鸣镇县里市乡,为重庆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以戏楼、碉楼、享殿作为组织整个建筑的中轴线,内部空间基本上是南北对称布置(图13)。整座建筑以中心的碉楼为核心,由外围两圈外墙围合组成宗祠的外部防御体系。碉楼为正方形平面布局,木结构九级楼阁式,三重檐四角攒尖顶,上三层为木结构,下六层四周石砌墙体,进深10.5 m,全楼通高37m。

图13 彭氏宗祠

入口一侧有炮楼一座。东西台地之间以正方形、高九层的阁楼式碉楼为界,碉楼位于东部台地的天井之中,并以门墙将寨内东西部相隔,起到层层设防的目的。碉楼门板用铁皮包裹;底部六层为外石内木的楼基部分,每层四周均开有圆形和六边形的枪洞;顶部三层为三重檐、四角攒尖顶。

4.2.5 一般民居型碉楼

依附于一般民居存在的碉楼,一般为3~5层高。这类碉楼多以一宅一碉形式出现,较大的民居则会有两碉、三碉出现;为了迎合民居整个建筑风貌的协调统一与美感,碉楼以民居的修筑材质来修建,因此多为夯土加木材筑成。

图14 张之选碉楼照片

(1)一宅一碉型中,碉楼一般位于四个角落中的一角,多为入口两角中一角。如南川张之选碉楼(图14)位于大观镇观音桥居委会,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重庆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碉楼为土木结构,歇山式屋顶;卷帘式楼台,面阔15m,进深9.24m,上大下小,为仿法国式建筑。四周有护楼水池,宽2m,总占地面积190m2,原有吊桥进出。碉楼共六层,第一层4间,高3.28m;第二层6间,高3.48m;第三层7间,高3.3m;两端有0.9m宽的吊楼;第四层高2.85m,四周有木栏杆阳台;第五层,高3.3m;第六层1间,高4.2m,呈边宽4.05m的正方形瞭望楼。通高21.41m。[4]

(2)一宅二碉、三碉型此两类碉楼的数量较少,碉楼主要位于大门两侧的角落,或者位于民居后侧的两个角落加大门一侧的角落(图15)。

图15 涪陵一宅二碉民居

图16 合川瓦店碉楼照片

(3)一宅四碉的组合方式多在大型的民居院落中出现。

例一,合川瓦店碉楼建于民国,占地面积约400m2;每座碉楼均为三层,通高10.72m,用石砌而成,墙厚0.8m,底层直径3.34m,碉楼为圆形,共四座呈四边分布,均用围楼连接,现只剩一座碉楼保存较为完好(图16)。[5]

例二,武隆长坝刘宅。其宅位于一块山坡窝地,为四角建高大碉楼的大型院落,建于1922年(图17)。现院落建筑大部分已不存,仅有部分高墙及两座碉楼还保存稍完整,建筑底部为石砌,高处为夯土。现存两座碉楼前面一座高七层,后面一座坐落在较高的地坪上的碉楼高五层,两座碉楼墙体开较大射孔,最高一层向四面略作悬挑,为青砖砌筑,外抹灰,密布较小射孔,顶部为小青瓦两坡屋顶[6]。

5 结语

图17 涪陵武隆刘汉农宅

重庆地区传统碉楼建筑其防御的功能特性记载着本土的历史与文化,它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社会价值是不可被取代的。在过去的时间里,重庆的碉楼并未得到较好的关注,即使是被列为保护单位的碉楼,也未得到相应的保护措施;随着时间的流逝,重庆现存的很多碉楼已经残破不堪,相关部门应多加关注和保护,必要时采取一定的维护措施。

[1]钱毅,杜凡丁.中国碉楼研究概述[J].建筑史,2011,27.

[2]高文.四川历代碑刻录韦君靖碑[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

[3]蓝勇,曾小勇,杨光华,等.巴渝历史沿革[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4]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重庆分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5]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重庆分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6]李先逵.四川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208.

猜你喜欢

重庆地区碉楼砌筑
1971-2018年重庆地区高温的气候特征
BIM技术在砌筑工程排砖深化设计中的应用
中江有碉楼精巧神奇名邓氏
房建工程中墙体砌筑施工技术分析
浅谈砌筑水泥强度检验及其控制
GHOSTS OF GUANLAN
乡土文化教学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
布瓦雄碉与川东碉楼
工布江达县碉楼文化探析
基于FY-3A/VIRR卫星数据的干旱监测研究——以2011年重庆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