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安方言词语考释

2014-01-10张朋毅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广韵读音形容

张朋毅

(西安航空学院外语与旅游系,陕西西安710077)

西安方言词语考释

张朋毅

(西安航空学院外语与旅游系,陕西西安710077)

考证西安方言词语10条,每一条都在古籍文献中得到论证。通过古今联系,使读者更准确、更深入地了解古汉语的词义,同时也可纠正对某些词的误释,补辞书之不足。

西安方言;词语;考释

苶 疲倦、没精打采的样子,在西安方言中叫“苶”,读音为nie55。“苶”,《广韵》对其的解释为“疲役貌,病劣貌”,反切分别是“奴结切”、“奴协切”、“如列切”[1],章太炎认为上古“娘日归泥”,学者多认同这种看法,“如列切”应该是更为古老的读音。《庄子·齐物论》:“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新唐书·白敏中传》:“是时,居易足病废,宰相李德裕言其衰苶不任事。”严复《原强》:“民力已苶,民智已卑,民德已薄。”“苶”字在古代汉语中并非生僻字,到了现代汉语中却极少被使用甚至全然被弃用,但在西安话中,“苶”字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在西安话中,“苶”形容精神萎靡的样子,使用非常广泛,但仅限于形容人和动物,不可用于形容植物或者食物。西安话中有“苶人有苶胆”的俗语,意思是“一个人虽然平常不太说话,但却会做出让人出乎意料的事”,还有“苶蚊子”,形容飞不动的、不太灵活的蚊子。有人以为西安话中的“苶”字是普通话中的“蔫”,这绝对是一种误会,“蔫”字最早的意思是“物不鲜也”,指的是食物不新鲜,并不用来形容人,读音是“谒言切”或“于干切”,是影母字,广州话中现在依然保留着它古老的意义和读音[2],至于“蔫”后来在普通话中为什么有了表示“人精神萎靡”的意思,读音也从影母变成了泥母,这是另外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

细 西安方言把“小”说成“细”,读音是sui55。大部分人都认为此字应为“碎”,因为此字与“碎”字在今天西安话中的读音完全相同,意义也相关,但笔者通过对比后发现,此字的本字说成是“细”字更为合理。“细”,《说文》曰“微也,从糸囟声。”[3]《广韵》去声霁韵,苏计切。《左传·襄公四年》:“吾子舍其大而重拜其细,敢问何礼也?”《国语·周语下》:“大不踰宫,细不过羽。”“细”的意思就是微小,与“大”相对。“碎”,《说文》:“□也,从石卒声”。“□”同“磨”。《广韵》:“细破也,苏内切。”“碎”和“细”都是心母字,读音相近,但从意义上可见“碎”本来是一个动词,意思是将东西磨碎,“细”才是形容词,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方言中的现象也与西安话相似,例如潮汕话表达“小”的意思与西安话中的读音完全相同,用的字就是“细”字,广州话表示“小”的意思也是用“细”,如“细路仔”指小孩子。“细”字的中古拟音为*siei,与方言中的读音是非常相近的,“大小”属于非常常用的词,在口语中保留古音是很有可能的。还有的人认为此字的本字应为“蕞”,“蕞”,《广韵》:“小貌,才外切。”是从母字,从语音上讲差别比较大,而且“蕞”字基本不单用,“蕞”经常和“尔”组成“蕞尔”一词,用来形容地方之小,与“残”字组成“蕞残”一词,谓“典籍之残章断节、只言片语”,“蕞”字单用表示“小”的例子非常少见甚至完全没有。故笔者以为此说难以成立。

繁烦 心情烦乱,或者形容一个人麻烦、挑剔,西安话说“繁烦”(po21fan24)。“繁”在《广韵》中除了“附袁切”以外还有“薄波切”一读,也就是“繁”又音“婆”,这也是“古无清唇音”的一个例子[4]。现在的一些地名和人名还保留了“繁”的这一读音,河南开封有一个古塔叫“繁塔”,外地人一看汉字,就读fan35ta214,其实“繁”不读fan,当地人读po35,当地人是对的。“繁”作姓时,也应该读作po35。从意义上来讲,“繁”的意思是多、杂乱,《左传·成公十七年》:“今众繁而从余三年矣,无伤也。”杜预注:“繁,犹多也。”阮元《小沧浪笔谈·山左金石志序》:“吾老矣,且政繁,精力不及此,愿学使者为之也。”“繁”的词义和“烦”相近,“烦”也有烦躁、繁多、繁杂、纷乱、纠结的意思,“繁”与“烦”近义连用,组成了一个联合式的复音词“繁烦”,在西安话中用来形容心情烦乱。有人以为此二字应写为“破烦”,也有人以为应该写为“叵烦”。前一种写法大概是凭自己的想法随意写出来的,而写成“叵烦”,其理由如下:“《说文》:‘叵,不可也。’《正字通》:‘叵耐,不可耐也。’叵烦,不可烦。”这种说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但稍加推理便可以看出其中的破绽。“叵耐”是典籍中很常见的一个词,在小说中尤其常见,意思是“不可忍耐”,引申为“可恨”,常用在句首,但“叵耐”不等于“叵烦”,“不可”加“烦”又该如何理解?“不可”的意思可以是“不可以”、“不可能”、“不答应”、“不准许”、“不符合”,加上“烦”,没有一个可以用来解释西安话中的这个词,“不可烦”这个词的组合是没有语义逻辑的,所以“叵烦”这种说法是绝对不成立的。

闻 西安方言表示趁、及时的意思可以说“闻”(wen24)。《敦煌变文集·搜神记》:“比来梦恶,定知不活,闻我精好之时,汝等即报内外诸亲,在近者唤取,將与分别。”白居易《二月五日花下》诗云:“闻有酒时须笑乐,不关身事莫思量。”这里的“闻”都是趁的意思,西安话常说的“闻热吃”、“闻凉做活”等等都是对古语古义的保留。

大人 西安方言中指称父母说大人(duo55ren24)。《广韵》中“大”有两个读音,徒盖切和唐佐切,西安方言传承的是后者,定母箇韵,唐佐切。郑张尚芳先生《上古音系》中也对此音进行了构拟,拟为*daads。《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汉书·淮阳宪王刘钦传》:“博辞去,令弟光恐云王遇大人益解,博欲上书为大人乞骸骨去。”颜师古注:“大人,博自称其母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在现代普通话的读音中,“大”字作为果摄开口一等歌韵字,它的读音演变是一个例外,它的韵母没有同其他字一样演变成uo而是演变成了a[5]。但这种情况在西安方言中则不一样,西安方言中依然保留了这个古老的读音。

讦 西安方言谓以言语攻击别人为讦(jue24)。《广韵》:“讦,面斥人以言,《论语》注云:‘讦,谓攻发人阴私也。’居竭切。”《论语·阳货》:“恶讦以为直者。”何晏集解引包咸曰:“讦,谓攻发人之阴私。”三国·魏·刘劭《人物志·八观》:“故曰直者亦讦,讦者亦讦,其讦则同,其所以为讦则异。”明·宋濂《送会稽金生序》:“予怪世之士为识不弘,见有才者,位尊则忌其蔽吾名,年少则恶其分吾誉,交排竞讦,伤至公之道。”

剺 用刀割,划开,西安方言叫剺(li24)。《说文》曰:“剺,剥也,划也,从刀□声。”《广韵》为其注音“里之切”。古代匈奴、回鹘等族遇大忧大丧,则划面以表示悲戚,亦用以表示诚心和决心,故古籍中有“剺面”一词,《东观汉记·耿秉传》:“南单于举国发丧,剺面流血。”《文选·扬雄〈长杨赋〉》:“分剺单于,磔裂属国。”李善注引韦昭曰:“剺,割也。”现在西安人还经常会说“把手剺了个口子”,“拿刀子剺两下”。

胤 西安话表达延续、继承、扩散的意思,用“胤”(yin55)。《说文》曰:“胤,子孙相承续也,从肉从八,象其长也,从幺,象重累也。”[3]汉·扬雄《剧秦美新》:“胤殷周之失业,绍唐虞之绝风。”唐·柳宗元《湘源二妃庙碑》:“胤于万年,期保伊祜。”“胤”还可指怀孕,《佛本行集经变文》:“不经旬月之间,便则夫人有胤。”“胤子”指子嗣,汉·李陵《答苏武书》:“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后汉书·明帝纪》:“而胤子无成康之质,群臣为吕旦之谋。”“胤”在西安话中的用法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说文》对其的解释,西安人说“杂草胤了一地”,意思就是杂草蔓延得满地都是,“火胤起来了”,就是火蔓延起来了。

争 西安方言常用以指“相差、不够”,有时候还可以指“抢时间”,读音zeng21。《广韵》《集韵》释为“竟也、引也,侧茎切。”在文献中,“争”作为“相差、不够”义很常见。《诗词曲语辞汇释》:“争,犹差也。”唐·杜荀鹤《自遣》诗:“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几多?”宋·方岳《满庭芳》词:“笑鲈鱼虽好,风味争些。”《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操与天子并马而行,只争一马头。”周立波《山乡巨变》:“有一年,我到华容去作田,收了一个饱世界,只差一点,要做富农了,又有一回,只争一点,成了地主。”巴金《兄与弟》:“你争我钱不还,我才抢去押的。”此外在西安方言中,“争”还可以用来指称“赶时间”,如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五章:“嘿!小伙子真争!啥事这么急?”[6]

年时 西安方言里指“去年”,读为nian24si24。《乐府新声·梧叶儿·正月》:“年时节,无夜时。”《醒世姻缘传》第七十一回:“好鲜果子,今年比年时到的早。”第三十二回:“年时我们年成,别人没收一粒粮食。”《金瓶梅》第七十三回:“那一个因想起李大姐来,说年时孟三姐生日还有他,今年就没他了,落了几点眼泪。”西安方言与上述文献中的用法完全相同。

以上分析了10条常用的西安方言词,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可能还有很多不妥之处,有待今后更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

[1][宋]陈彭年.广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45.

[2]白宛如.广州方言词典[M]//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349—350.

[3][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6:88,272.

[4]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2.

[5]潘悟云.汉语历史音韵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83—85.

[6]景而强.关中方言词语汇释[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228.

[责任编辑、校对:裴思愔]

Research on Several Dialects of Xi'an

ZH ANG Peng—yi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Tourism,Xi'an Aeronautical University,Xi'an 710077,China)

In this paper,we will research 10 dialects of Xi'an,each of which can be demonstrated in ancient literature.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their meanings in both ancient and contemporary times,we can not only render readers with a more accurate insight into the meaning of ancient Chinese,but also correct the misinterpretation of them in dictionaries.

Xi'an dialect;items;demonstration

H172.2

A

1008—9233(2014)02—0049—03

2013—12—16

张朋毅(1988—),女,陕西西安人,助教,从事汉语音韵学及语音史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广韵读音形容
“那”与“哪”的读音
明代韵书《并音连声字学集要》又音考察
你会形容吗
字词篇
从《泊船瓜洲》中“间”字的读音说开去
王国维《广韵》批校与治学精神
别无长物
湖北鹤峰方言本字考
一干二净
从《离骚》看《楚辞补注》与《广韵》反切注音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