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是什么阻碍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化

2014-01-09马玉荣王艺璇

中国经济报告 2014年1期
关键词:转基因作物玉米

马玉荣 王艺璇

2013年11月5日,甘肃张掖,鸿泰种业公司检测人员正在准备玉米样本,其均为非转基因产品。CFP供图

在去年11月份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和中国经济年鉴社联合举办的“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峰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表示,中国转基因技术的研发在世界领先,但是在转基因的商业化应用方面却严重滞后,我们应该采取一种更加积极、更加科学的态度来接纳这个新的农业革命。

据了解,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转基因生物育种技术,早在“十一五”期间就已启动,是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目前业已积累起相当可观的技术存量,但这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技术,其应用前景却并不乐观。

转基因农作物发展现状

目前,全世界共有29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前10位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的面积均在100万公顷以上。2012年,全球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达8.27亿亩,占玉米总面积的35%。

1983年世界第一例转基因作物在美国培植成功,之后这一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改变了美国的农业格局。仅以玉米为例,目前在美国转基因玉米种植已达玉米总面积的90%。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常规技术的亩产玉米是400公斤,9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加快了生物技术的发展,把转基因技术和其他一些先进的分子技术,比如分子标记技术,单交技术、双单倍体技术等优良的杂交玉米技术结合在一起,玉米的单产达到每亩600公斤。在这个技术组合中,对增产贡献最大的还是转基因技术。巴西、阿根廷农业的突飞猛进也跟使用这一技术有关。

来自“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峰会”上的信息显示,目前巴西87%的玉米采用了转基因技术,生产的玉米占到了巴西玉米总产量的97%,这不仅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亩产量,而且有效改善了生物的营养价值和质量,减少了对杀虫剂和化肥的使用,巴西遂成为世界玉米的主要供应国之一。

据出席“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峰会”的阿根廷农业方面的权威人士,目前阿根廷种植的玉米当中90%以上也都是转基因的。转基因使阿根廷玉米产量不断提升,过去十年里,每公顷产量由1400万吨提高到了2800万吨,并将很大一部分的玉米产量用于出口。根据GPS 集团的报告,到2022年,即使阿根廷不再扩大玉米耕种的面积,阿根廷全国玉米产量也将达到5000万吨,如果再扩大播种面积,总产量将突破8000万吨,可见潜力巨大。

科技界积极,公众消极

中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390万公顷,是继美国、巴西、阿根廷、印度、加拿大之后排名第六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大国,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包括棉花、大豆、玉米、番茄、甜椒等,其中转基因棉花的种植比例已高达71.5%。转基因育种最早是在“863计划”中提出的,从2008年到2020年国家为这个重大专项计划投资240亿元。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前所长黄大昉是这一计划的主要参与者。据他介绍,从事这项研究的超过10000名科学家,其中很多都是从美国、欧洲国家回来的科技人才。目前,中国已经建立起了能够自主开发转基因生物育种的体系,包括基因的发掘、遗传的转化、优良品种的培育、转基因生物安全的评价和产业化开发。他说,虽然在整体上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但在某一些作物,某一些性状上中国已经形成自己的优势,比如棉花、水稻。抗虫棉的研究是中国实施转基因育种计划后第一个大的成果,抗虫棉已经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种植,而且也开始走出国门,与印度、巴基斯坦进行技术开发方面的合作。

2009年,中国开始发放抗虫转基因水稻和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安全证书,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培育,能够提高动物对养分吸收40% ,减少环境中鳞污染30%。

但是由于对转基因潜在危害的担忧,导致转基因主粮在获得安全证书后仍未获准进入商业化生产程序。目前中国产业化推进较快的只有转基因棉花,与吃有关的转基因技术的产业化十分滞后。有关专家希望中国能够尽快把这些经过严格安全评价的转基因作物推向市场,推向生产应用。

据中科院预测,如果转植酸酶玉米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它的效益大概相当于棉花的两倍。如果40%的水稻种植为抗虫水稻,其效益相当于棉花的5倍。中国在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干旱基因、高产相关基因以及在品质改良的基因上,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至少有数十个基因已经显示出应用前景。

相对于科技界对转基因技术的积极态度,公众舆论的反应却相当谨慎,甚至可以说十分消极。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关于转基因的调子突然改变,舆论的质疑甚至反对突显,政府因此变得犹豫不决,产业化政策也模糊起来,基因技术的应用近乎停顿。

产业化障碍

公众态度的转变事出有因。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比如,疯牛病、二恶英污染等,使公众对于食品安全充分警惕。 “转基因玉米致癌”、“穿防护服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你敢吃吗?”等说法和质疑不胫而走。 “吃,还是不吃”,成了一个大问题。

国际舆论也不乐观,一项民意调查显示,79%的英国公众反对试种基因改良作物。欧盟在2012年4月暂停批准新的转基因农产品投放市场,2013年又进一步作出决定,暂停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和销售。少数自愿试种基因改良作物的农场主受到其他农场主的抗议,试种的作物常常遭到毁坏。

在该不该标注转基因问题上,也存在争议。在美国,转基因食品是不需要标识的,政府认为既然没有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有安全问题,就不必标注。标注了反而会引起思想混乱。当然其他国家有不同的做法。根据调查,美国市场上70%以上的食品都含有转基因的成分,就是转基因的大豆和转基因的玉米,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老百姓自然而然地吃了转基因食品,吃了也可能不一定明白,不一定知道。他们也没有发现有中毒现象或者身体不适。

缺少相关权威的食品安全评估、检测,监管体系不健全不规范也是造成公众态度消极的一个原因。转基因技术应用在食品领域是黄金技术还是垃圾技术?人们担心短期看不出风险,长期会不会有隐患呢?

比如中国市场上的木瓜,有90%以上都是转基因的,但基本没有标识,法律对此也没有明确的规制。在监管方面,应该以农业部为基础,充分发挥工商、质检、药监方面的作用,在转基因食品领域打造一个信息共享、快捷高效的平台,这样也可以消除公众对转基因食品不必要的恐惧。也就是说权威部门提供的信息越透明、越清晰,公众就越有信赖感。大家对对监管系统的不信赖也是导致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恐慌的原因之一。

尽管国际上一些权威机构,比如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还包括美国科学院纷纷声明,凡是经过严格安全评价,依法审批的转基因食品、转基因作物,和非转基因的食品一样安全。但是很多人还是不信。北京师范大学田松教授甚至说,“警惕科学,警惕科学家”。

转基因产业化势在必行

作为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安全必须立足于国内解决。而提高粮食产量仅靠常规技术作用有限。如果大规模种植转基因玉米,产量会大幅提高。根据中科院研究,现在开始对玉米转基因商业化,2025年玉米比没有商业化前会多增产5%左右。

发展转基因技术也是国际竞争的需要。1988年,美国孟山都研制Bt抗虫棉,1995年批准商品化种植,1996年进入中国市场,一度占据了中国70%的市场。但中国在1997年后迅速推广,很快就把孟山都抗虫棉挤出了中国市场,但目前孟山都还垄断中国大部分进口的大豆、玉米市场。

有关专家呼吁,在种植中国自行研制的转基因大豆和玉米等问题上,不应该再犹豫,中国的转基因技术,完全能够与国外转基因竞争,这样可以减少进口转基因大豆和玉米对我们市场的冲击。

猜你喜欢

转基因作物玉米
探秘转基因
转基因,你吃了吗?
收玉米啦!
作物遭受霜冻该如何补救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我的玉米送给你
无人机遥感在作物监测中的应用与展望
天然的转基因天然的转基因“工程师”及其对转基因食品的意蕴
最饱满的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