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术研发与服务的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4-01-08黄翠琴李肇锋邓建琼许鲁平许木正
黄翠琴 李肇锋 邓建琼 许鲁平 许木正 李 芳
(1.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南平 353000;2.沙县官庄国有林场 福建沙县 365500;3.周宁腊洋国有林场 福建周宁 355400;4.尤溪县林业局 福建尤溪 365100)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和办学层次逐渐提高,高等职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如何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已成为影响高职院校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建立一套合理科学的教师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体制能够高效运作的前提条件,而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构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探索一系列适应高职教育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模式是提升高职教育特色的重要内容。我们通过三年多的研究和实践,摸索出一套适合农林业高职人才培养的教师培养模式——基于技术研发与服务的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一、农林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创新
基于技术研发与服务的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是我们在已有的相关研究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密切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现状及农林类高职师资的特点而提出的新的培养模式,在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实践中已初显成效。
(一)农林类高职“双师型”师资的现状
我国农林高职院校多是从原来的中专学校或农林技术学校升格或合并升格而来的。教师的组成主要来源于原有学校的中专教师和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的年轻教师。为了满足评估和教学的双重需要,教师们多数只能够一边教学一边通过考取各种资格证书来满足“双师型”教师的要求。目前,农林类高职“双师型”师资的现状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1.“双师型”教师只是简单的“职称+资格证书”,而不是“知识+实践能力”。农林高职院校中的专业教师大多数都没有长期从事与所教专业和课程相关的岗位工作经验,缺乏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难以达到培养高技能人才对高素质“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培养目标”,教学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2.专业教师自身动手能力缺乏。随着高职院校学生人数的增多和老一批教师的退休,高职院校大多数专业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的,实践与动手能力、现场教学与指导实训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远远无法满足高职教育的需要,加上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只能够“边学边教”,根本无暇顾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专业教师自身动手能力急需通过实际工作来提高。
3.农林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农林类高职的教学与农林业的生产特点关系紧密,自然环境对农林业的强大影响以及农林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决定了农林类专业实践性更强,与生产实际联系更紧密。目前,大多数农林高职的教师来源都比较单一,且是在学科型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多数教师实践动手能力较弱,再加上涉农企业本来就很少,仅有的企业又不愿接受教师参加顶岗生产实践,这样就造成教师参加生产实践的场所难以保证。扩招和办学规模的扩大,造成专职教师大多处于超负荷状态,很难有机会长时间到生产第一线锻炼和提高,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差的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林高职学院的教学质量。
(二)农林类高职“双师型”专业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1.有丰富的农林业生产实践经验。高职农林类专业因受生物多样性及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与工科类、教育类、经济管理类等的专业不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应以生物性自然规律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教师必须深入田间地头,熟悉农事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指导生产的同时强化自己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农林业生产实践经验。
2.能够解决农林业生产遇到的技术问题。农林业生产不同于工厂化生产,没有固定的统一模式,在教室和实训室里难以模拟农林业生产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只有长期参加农林相关实践,才能够通过解决各种技术问题而提高教师的能力,真正达到“双师”要求。如农林业病虫害专业的教师应该能够成为企业或农户的技术顾问,生产一线一旦出现较为严重的病虫害或疑难杂症时,专业教师能够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帮助解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掌握大量的教学案例,同时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3.具备将先进的科研成果推广到农林业生产中的能力。虽然高职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特别是在科研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目前已经或者正在转化为生产力的农林业科研成果占已研发或已获奖的成果的比例是极少数的。大学本科院校将雄厚的科研力量和尖端的科研设备用于农林业科学研究,硕果累累,但是技术的转化比例却是极少数的,高职院校的教师具备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在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才能够成为为农林业企业服务的“双师型”教师。
4.具备将生产难题转化为科研项目的技术研发能力。高职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中,应该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能够及时发现农林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能够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将这些问题提升为科研项目,从本质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基于技术研发与服务的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在充分分析了农林类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具有行业和高职特色的“基于技术研发与服务的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高职院校教师“双师”素质的养成,不能够仅仅靠几本“技能证书”或几次下企业的经历来支撑。教师的实践必须长期和生产实践相联系,我们通过建立“教师工作站”构建教师下企业平台,通过“技术服务中心”搭建生产单位和林农业院校教师互动的平台,通过院校科研中心和专家工作站形成解决生产疑难杂症的技术支撑平台。教师可以通过这些途径和林农生产技术人员形成以“技术”为纽带的共同体,从而真正做到教师“双师”和农林业一线人员技术提升的双赢。
图1 基于技术研发与服务的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二、基于技术研发与服务的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和措施
(一)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新机制
1.健全教师工作站、技术服务中心、专家工作站、学院科研中心的管理制度。将教师每年参与其中工作作为教师年度工作的必备项目,制定双师型教师奖励机制,如我院在“高技能动手型人才培养”政策中明确规定“持有高级技师等级证书的聘期内另给予10000元的补助,持有技师等级证书的聘期内另给予5000元的补助”。建立促进双师素质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双师”素质活动的教师给予下企业、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项目开发补贴等相关待遇;同时,根据教师贡献大小,学院根据不同类型给予一定的奖励。建立健全校企“共享”的师资培养管理制度。制定《学院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培互聘管理办法》,构建校企互通渠道,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一线实践和企业技术专家定期到学院承担教学任务的制度,在学院与企业之间实行交叉任职,多向交流,实现校企人才资源共享。例如我院在人才工程建设暂行办法中针对培养高素质“双师”教师制订了一系列管理措施以保证培养质量:要求每个专业至少要建立一个生产经营单位作为教师实践、学习和锻炼基地;规定新教师上岗前必须在指定企事业单位进行不少于2个月的专业实践训练,在职教师也要定期进修学习,各专业课教师“十二五”期间要有不少于6个月的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教育部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获取合格证书;聘用企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企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和教学能力的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来学院做兼职教师等。
2.完善专业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技术服务的激励机制。对参与企业技术研发的专业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教学工作量的减免、提拔任用、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倾斜;对参与企业技术服务的专业教师在收入分配、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倾斜。
3.设立双师型教师培养专项经费。我院从事业收入中安排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项经费,专门用于教师企业实践、专业技能培训、参加技能比赛、非教师系列的职称评审、执业资格考试、新技术研发等,以培养双师型教师,做到专款专用。如2013年我院出台了“职业技能竞赛管理与奖励办法”的奖励机制,学院教师在2014年福建省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中一举获得5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10个“优秀奖”的好成绩,极大地激发了教师提高技能水平的潜能。
4.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对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在职称评聘、评优、提拔使用等方面给予优先,并与考核挂钩,探索建立高职教师“双师型”职务评聘制度。
(二)构建完善的教师实践工作平台,让每个年龄层的教师都有实践工作的机会
1.依托技术服务平台,与岗位锻炼相结合,增强科技开发能力。在生产一线单位设教师工作站,教师工作站为专业教师提供联系生产实践的平台,特别是年轻教师缺乏在专业领域的知名度,与生产单位的联系基本没有,有了教师工作站,院校可以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分期分批地安排专业教师到农林生产企业的工作站进行专业实践的学习、锻炼,在实践中开展行业或专业的社会调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的生产、技术、设施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和更新反映生产现场实际的新技术、新知识,同时向实践经验丰富的农林业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应用新技术以及进行科研开发的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也必须定期到企业通过指导生产及时更新知识。工作站实行轮回学习制度,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保证每个专业教师都能够和相关专业的企业岗位密切联系,保证教师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高落到实处。依托在生产单位设立的教师工作站,可以根据企业生产任务的季节要求适当调整各专业课的实训,让学生参与完成生产任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综合实训,学生综合实训在实践中与工作过程密切结合,这样既能解决学生的生产实习问题,又发挥了学校的人才优势,推广了农林新技术的运用,从本质上提升了教师和学生的专业工作能力。各个工作站可选派技术过硬的教师参与具体项目管理,并对学生的实训、实习进行严格管理,以使工作站的工作能长朝、有效地开展下去,形成教师、学生参加生产活动的长效机制。
2.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经营任务相结合,增强生产经营能力。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高职院校建立具备先进科研设施的科研中心和企业专家工作室或院士专家工作站,为“双师型”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研究提供保障,充分发挥教学和生产单位的潜在优势。企业技术人员具备从生产中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具备开发研究的能力,借助企业的“教师工作站”和学院的“企业专家工作室”或“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平台,加大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交流力度,实现专兼职教师“理论+实践”卓越化。例如《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院士专家工作站管理暂行办法》对入站人员的待遇做了详细规定:“进站研修人员在站期间,原则上每人给予15000-25000元的研发经费补助。”鼓励学院教师参与企业应用技术研究,承接生产单位具体的经营任务,进一步增强高职院校教师的生产经营能力。充分利用科研中心和企业专家工作室或院士专家工作站的科研资源,制定相关制度鼓励教师与企业进行横向项目或产品技术开发,并为企业提供相关的技术服务,积累教学所需的实践经验,以提高实践技能。
3.构建技术服务中心,为林农解决疑难杂症,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依托服务“三农”示范点,与科技帮扶相结合,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专业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共同承接生产任务、开展技术服务,围绕企业和林农的生产具体项目,按照教师直接对接项目、新技术直接运用、技术要领指导到位的要求,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解决林农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通过这些活动,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增强教师的专业技能。此外,还可以外派专业教师担任社会技术职务,积极申报结合相关专业生产的科研及技术推广项目等,既服务地方又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
三、高职林业类专业教师培养的实践与成效
我院基于技术研发与服务的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让教师在职业素质、服务社会、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跨越性提高;在指导学生方面,能够从根本上帮助学生从认识专业到熟悉专业,最后融入专业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使毕业生成为企事业单位争抢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本项目成果已在我院林业类专业中推广应用3年。截至2013年12月,按照该模式培养教师170人次,其中到企业顶岗10人次,进入教师工作站10人次,进入企业专家工作室或院士专家工作站20人次,参加“技术服务中心”服务林农、开展技术推广56人次,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顶岗实习66人次,外派专业教师担任社会技术职务如“林业特派员”等8人次。通过这一模式培养,学院教师在行业企业中的声誉不断提高,被誉为“福建林业技术能人”,教师的“双师”素质总体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见表1所示。
表1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林业类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变化一览表
总之,农林类高职院校要拓展与企业的合作渠道,除了要获得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外,院校本身应该加强教师的科研扶持力度,加大科研投入,提高学院、专业和专业教师在地方的知名度,从而吸引行业和企业的关注。通过技术服务,能够解决涉农单位燃眉之急。这样,教师工作站、技术服务中心、专家工作站、科研中心等机构的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等工作就能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真正养成教师的双师素质,从根本上让教师融入具备行业、企业、产业和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教学过程,培养出能够胜任企事业对应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职业人才。
[1]高进军.职教集团校企深度合作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2,(1):32-33.
[2]曾朝霞.关于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管理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6):25-28.
[3]张淑梅.构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探讨[J].职业时空,2014,(1):37-48.
[4]陈齐苗.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职后培训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3):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