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夯置换法在杂填土路基施工中的运用

2014-01-08向华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4年9期
关键词:沉量右幅夯点

向华

(无锡市锡山区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办公室,江苏无锡 214101)

0 前言

笔者参与建设的高铁商务区胶阳中路新建工程项目,设计道路平面线形在 ZK0+600~ZK0+760、YK0+500~YK0+800 段需穿越原吼山采石场段。依据勘察设计部门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上述两段地形地貌受破坏较严重,土层变化较复杂,原采石场经回填后,回填至标高一般为 6~7 m,中间局部为水坑,坑底标高约 2 m,右幅(YK0+600~YK0+800)上部为土堆,地势较高,标高一般约为15~18 m(相对回填高度约 10 m),现状填土为其它场地基坑开挖土,回填时间 1 a 以内,成分以粘性土含建筑垃圾(碎砖、水泥块),局部为碎桩等,上部零星有生活垃圾堆。

根据原施工图设计,此两段采石坑杂填土段采用压密注浆软基施工工艺,通过对 ZK0+600~ZK0+700 段施工过程的控制和监测,现场管理机构发现了以下问题:

(1)通过对压浆过程的全过程观测,不同桩位在大致相同的深度,压力表的示值始终无法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窄压力区间,压力示值最大值达到 0.6 MPa,部分压浆管下沉阻力很小的桩位,压浆时压力表示值小于 0.2 MPa。

(2)尽管采取了先外围,后内部,相邻桩位跳打等成桩措施,但水泥浆外溢(冒)等现象依然十分突出。

(3)完成注浆施工的段落,通过对成型反压层的外观目测,表面无明显隆起等变形。

(4)通过对路基外侧边缘实际挖探的深坑观察,该路段地下水位较高,目测仅距反压层顶约1.5 m,水质略显黄褐色。该水质对水泥凝结的影响还需做进一步论证。

1 强夯置换法概念及方案设计

鉴于压密注浆法在试验段施工中出现的问题,现场管理机构组织了专家会议,经讨论,专家组否决了原设计方案,决定采用强夯置换法工艺对文中所述杂填土段进行路基处理。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所谓强夯置换法是指将重锤提到高处使其自由落下形成夯坑,并不断夯击坑内回填的砂石,钢渣等硬粒料,使其形成密实的墩体的地基处理方法。

结合专家会议意见,设计单位变更了原施工图设计,最终确定了如下杂填土路基强夯施工设计方案:

(1)首先在左右幅之间及左幅路基外侧设降水措施,抽取采石坑底部蓄水(尽量降低地下水位),以保证强夯效果。

(2)左幅 ZK0+600~ZK0+750 路段采用 50 cm 厚碎石强夯置换,强夯范围至路基坡脚向外 3 m;右幅 YK0+505~YK0+790 路段及右幅与山体之间路段,首先将现状高出原地面约 9 m 的杂填土挖除 7 m,利用该部分挖方作为左右幅之间绿化带内绿化用土(压实度≥87%),然后也采用 50 cm 的碎石强夯置换,强夯范围:北侧至内侧土路肩边线向北 30 m,南至吼山山体。

(3)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施工单位提供的强夯施工机械参数,单击夯击能按 3 000 kN · m 设计,夯锤重为 1.9 t,落距 16 m;强夯置换墩体采用 0.5 m厚碎石,粒径大于 30 cm 颗粒不宜超过全重的30%,墩间距可采用夯锤直径的 2.5 倍;采用梅花桩布置。施工时由外向内首先将 50 cm 碎石夯入地面,第一次完成后约 7 d 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第二次,根据沉降观测量决定是否进行第三次强夯,直至土体无明显下沉(最后两击沉降量≤200 mm)为止。

2 强夯置换法施工步骤及流程

2.1 强夯置换法施工步骤

强夯置换施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清理并平整施工现场,铺设一层厚度为 50 cm碎石施工垫层。

(2)标出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3)起重机就位,夯锤置于夯点位置。

(4)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5)夯击并逐击记录夯坑深度。当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时停夯,向坑内填料直至与坑顶平,记录填料数量,如此重复直至满足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墩体的夯击。当夯点周围软土挤出影响施工时,可随时清理并在夯点周围铺垫碎石,继续施工。

(6)按由内而外,隔行跳打原则完成全部夯点的施工。

(7)推平场地,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

(8)25 t 以上吨位压路机碾压密实。

2.2 施工工艺流程

参照上述施工建议步骤,可总结绘制如下施工工艺流程图(见图1)。

图1 施工工艺流程图

3 强夯置换方案实施

3.1 降水

要保证强夯施工效果,降水是重要的保证措施之一。结合该项目填土的现状,填土时间短、填筑材料杂且含有建筑圬工材料,因此,该项目采用了管井降水方案。管井成井采用了带活瓣桩尖的钢管振动成井,内衬梅花开孔并做好反滤措施的UPVC 管,管径 300 cm,井深达到原采石坑底,沿路基坡脚范围外 3 m,间距 10 m 布置,其中左幅路基两侧布置,右幅沿远离山脚的路基外侧布置。成井后采用潜水泵抽水,连续降水时间 7 d 后,井内24 h 基本无积水,即开始强夯施工,在路基填土施工完成前,保证降水持续进行。

3.2 施工设备

施工设备的选择重点是对夯锤的选择,锤的直径过小,强夯时易将土层击穿,锤不易吊出,土易隆起;锤的直径过大,夯点碎石不能有效地夯入土体的有效置换深度内。对此,强夯深度宜控制在1.5~2.0 m 较好。依据设计确定的夯击功,该项目实施时选择了履带式起重机(带摩擦离合器),夯锤重 19 t,直径 2.2 m,夯锤落距 16 m。

3.3 方案实施过程简述

(1)因道路右幅现状堆土较高,而设计的夯击能量影响深度仅在 7 m 左右,因此首先对右幅的堆土进行了挖除,将左、右幅现状高程基本降至同一高度,挖除的土方沿右幅外侧堆放,除用作绿化填土外,兼具类似反压护道作用。

(2)铺设碎石垫层。降水基本达到要求后即开始碎石垫层的铺设,碎石应控制好粒径及含泥量,最大粒径不大于 30 cm,粒径大的可结合人工平铺于碎石垫层底部,碎石中的含泥量应不大于 20%,铺设时应利用挖掘机整平并夯拍碾压,保证铺设的碎石垫层表面平整,颗粒间嵌挤基本密实。

(3)夯点放样。根据设计确定的路基边坡度 1:3,路基强夯宽度为 29 m,采用 5 m 间距梅花型布设夯点,并用石灰对夯击点予以标识。夯点偏差不大于 10 cm。

(4)强夯施工。强夯从道路边线起,无论点夯还是满夯,都需采取由强夯区边向中间顺序施工。同一排的夯点采取间隔跳打,不可依次夯击。夯击时夯锤的气孔保持畅通,夯锤确保落地平稳,夯位准确,如出现错位或夯锤倾斜过大时,需将夯坑填平后补夯。施工过程中需对每一击单夯夯击能量(夯锤落距)、每次夯沉量等进行详细记录。根据对施工过程数据统计的整理,该项目强夯过程共实施 3 遍,其中点夯 2 遍、满夯 1 遍,每个点夯点计 5击/遍,第 1 击夯沉量 0.7~0.8 m,第 2 击夯沉量0.3~0.4 m,第 3 击夯沉量 0.2~0.3 m,第 4 击夯沉量 0.1~0.2 m,第 5 击-0.1~0.1 m(因处理范围位于锅底状基岩上方,部分杂填土厚度仅 2 m 左右,导致最后一击时出现了反弹),累计夯沉量1.2~1.8 m。

3.4 方案实施结果后评价

为了对强夯施工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科学评价,现场管理机构组织了标准贯入法密实度检测及工后沉降观测。

(1)标准贯入法回填土密实度检测。为了进行有效比对,在贯入点选择时,既随机在强夯范围内选了 4 点,又在强夯范围外选择了 2 点。检测结果表明:强夯范围内的点在 3 m 深度处及 5 m 深度处标准贯入试验数值 N 在 6~9 击之间,处理效果较好,承载力特征值达 150~180 kPa,7 m 深度处标准试验数值在 1~2 击,属松软状态;强夯范围以外的点,密实度较差,属松软状态,力学强度低,不经处理不宜利用。依据上述结果判断,强夯影响深度界于 5~7 m 之间,基本达到设计预计强夯影响深度。

(2)工后沉降观测。强夯面整平碾压后,开始进行 6%石灰土填筑,同步埋置沉降板,左、右幅各选取 2 个断面,每个断面埋置 3 点。部分观测结果如表1、表2所列。

表1 工后沉降观测结果一览表(一)

表2 工后沉降观测结果一览表(二)

综合分析上述沉降观测数据,随着降水施工的停止,强夯施工后约 2.5 个月,沉降趋于稳定,累计沉降量 50 mm 左右,路基稳定,符合设计及道路施工技术规范要求。

4 结语

施工实践表明,强夯置换法施工是处理特殊路基填土的有效方法,该方法不仅施工工艺简单,工程效果显著,而且体现施工的环保和节约。随着土地利用管控力度的加大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原城市建筑垃圾弃土点、堆放点可能纳入道路路线规划范围。在该项目中此方法的成功实施,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借鉴。

[1] JGJ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

[2] 李浩,刘东甲,侯超群.强夯法对杂填土地基处理效果的实例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

[3] 桂跃,朱佩宁,杨花海,魏海.回填土地基强夯处理效果检验方法对比研究﹝J﹞.勘察科学技术,2012,(1).

猜你喜欢

沉量右幅夯点
40 m预制T梁运输及安装专项施工方案分析
提高地下连续墙深度方向抗剪能力的方法探讨
基于耗散理论的强夯地基处理夯沉量计算与分析
楚大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九顶山隧道右幅顺利贯通
桩网混合路基降沉控制设计技术研究
双减振沟强夯减振实验研究*
高速液压夯实机补强夯实技术研究
强夯振动对人工岛海堤影响及处理措施
薄壁空心墩裂缝检测及成因
浅析强夯地面夯沉量的影响因素及预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