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落后的管理格局
2014-01-08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13年10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2013年18个月以来的新高,为51.4%,环比上升0.3%,这表明中国制造业稳中向好。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面临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国制造业要实现“质”的转变,必须采取可行的措施,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以此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而当制造业整体回暖之际,占比庞大的中小型生产企业如何在利好的讯号中,打破以往落后的管理格局,开辟新的突围路径呢?
主动开拓市场需求
目前,国内一些中小型生产企业对市场的把控能力并不强。
企业的市场往往是一个需求市场,生产就是为满足某个特定市场的需求,而生产的供应能力一般都会受到市场需求的制约,产品质量也因为特定的市场而变得中规中矩,因而对于市场的新需求和新变化的反应能力不够快。由于处于被动的生产过程中,所以它们对新产品的创新能力比较弱,这势必会造成企业的竞争力不强。
中小型生产企业一定要把主动开拓市场作为营销的重中之重,打造自己的营销团队,不等不靠,去深入了解市场,把客户的需求作为产品创新和市场服务的重点。
优化内部组织结构
除了市场因素以外,生产型企业的转型升级与内部组织结构、人才结构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合理的企业组织架构一定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管理。目前,一些中小型生产企业在组织管理上存在的普遍问题包括部门职责不清,对生产的管理势必造成责任推诿现象;行政管理与生产管理脱节,即忘记了行政管理是为生产管理服务的正确做法。
中小型生产企业应该注意根据生产管理工作的配合度,来适时调整行政管理的各个部门设置和人员设置,去除不必要的人力资源占用,以充分保障生产管理的主要地位。
此外,一些生产型企业的人才格局普遍不高,尤其是以工厂为单一体的企业,从管理到生产到研发再到销售,全部在企业的工厂内,只围绕生产这个核心来进行。
要改变这种结构,首先要将生产部门与其它部门剥离开来,并且将它们平行排列,同时要将营销部门独立出来;其次,从生产型企业的部门格局上看,管理、研发部门要尽量靠近一线城市,生产部门则可以安排在相对偏远地区,以此将高端管理人才留在一线城市,不断优化人才结构,保证生产型企业的战略高度。
正确对待变革的阵痛
企业内部的变革就像生孩子,在这种变革过程中,难免产生不适应症和强烈的阵痛。而每次变革也必然会付出代价。但应该看到的是,变革之后企业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
变革要得到有力实施,最主要的是老板的心态必先要调整到位。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过渡的过程中,老板要适应的就是做任何工作都要有计划性,而计划的重点就是把工作和生产任务时间节点化、完成步骤化、过程监督化。
对于企业管理转型中如何正确看待暂时的成本,以及如何具体实现异地管理,也都要有非常清楚的认知。
责任编辑: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