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书诗画之顾渚刻石的后面和《萧翼赚兰亭图 》的画外音

2014-01-04于良子

茶博览 2014年7期
关键词:阎立本茶山刺史

于良子

唐代是茶叶生产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在这一时期,产茶地区、茶叶的产量和质量,较之前代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和飞跃。第一部茶叶专著陆羽的《茶经》应运而生,标志着茶叶的经济、文化地位得到了确立。唐代的文艺是一个相当繁荣的时期,而且其中反映茶叶各方面的作品也是非常有代表性。特别是以茶的生产和品饮为内容,在诗书画中有着不少著名的作品。

(一)顾渚刻石的后面

摩崖石刻

在浙江长兴顾渚山麓有不少的摩崖石刻。在《嘉泰吴兴记》第六册 “碑碣” 中载:“袁高茶山述在墨妙亭,唐朝议大夫、使持节湖州渚军事、守湖州刺史、护军、赐紫金鱼袋于由页撰,朝议郎,前滁州长史、上柱国徐涛书,盖述刺史袁高所作茶山诗也。”现主要存有:(1),《唐兴元甲子袁高题字》,上曰:“大唐州刺史臣袁高,奉诏修茶贡,讫至囗山最高堂,赋茶山诗,兴元甲子岁在三春十日。”(2),《唐贞元八年于由页题字》,上曰:“使持节湖州军事刺史臣于由页,遵奉诏命,诣茶院修贡毕,登西顾山最高堂汲泉岩囗囗茶囗囗,观前刺史袁公留题囗刻茶山诗于石。大唐贞元八年,岁在壬申春三月。”(3),《唐大中五年杜牧题字》,其曰:“……大中五年刺史樊川杜牧,奉贡囗事……”三处石刻存于金山外岗村白羊山。还有在斫射界老鸦窝,有唐德宗元年刻的《唐湖州刺史裴汶题名》和唐会昌二年刻的《张文规题名》,上述刻石迄今尚存。这些刻石虽然内容简单,其中却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在煌煌唐诗中,袁高、杜牧、张文规、李郢等著名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均记述着当时贡茶——紫笋茶生产的许多细节,可与摩崖之书相互映证。

袁高的《茶山诗》

袁高的《茶山诗》详尽地记述了茶农的辛勤和贡茶制度的扰民弊端,并对此作了批评:

“禹贡通远俗,所图在安人。后王失其本,职吏不敢陈。亦有奸佞者,因兹欲求伸。动生千金费,日使万姓贫。我来顾渚源,得与茶事亲。黎田亡辍农桑,采掇实苦辛。一夫旦当役,尽室皆同臻。扪葛上欹壁,蓬头入荒榛。终朝不盈掬,手足皆鳞皴。悲嗟遍空山,草木为不春。阴岭芽未吐,使者牒已频。心争造化功,走挺麋鹿均。选纳无昼夜,捣声昏继晨。众工何枯槁,俯视弥伤神。皇帝尚巡狩,东郊路多堙。周回绕天涯,所献愈艰勤。况减兵革困,重兹因疲民。未知供御馀,谁合分此珍。顾省忝邦守,又惭复因循。茫茫沧海间,丹愤何由伸。”

袁高的诗是与三千六百串顾渚茶一起贡了上去,当时来说,是冒着很大风险的,不过,皇帝还算有雅量,《石柱记笺释》记载:“自袁高以诗进规,遂为贡茶轻省之始。”

一篇诗歌,能稍稍缓解茶农沉重的压迫,也可称是有功德之美了。

杜牧《题茶山》

在杜牧眼中,同样的贡茶产地由于视角的不同,则又显得春光明媚、歌舞升平,有另外一番景色。诗曰:

“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剖符虽俗吏,修贡亦仙才。溪尽停蛮棹,旗张卓翠苔。柳村穿窈窕,松涧度喧豗。等级云峰峻,宽平洞府开。拂天闻笑语,特地见楼台。泉嫩黄金涌,牙香紫璧裁。拜章期沃日,轻骑疾奔雷。舞袖岚侵涧,歌声谷答回。磬音藏叶鸟,雪艳照潭梅。好是全家到,兼为奉诏来。树荫香作帐,花径落成堆。景物残三月,登临怆一杯。重游难自克,俯首入尘埃。”

诗中以浓墨重彩的笔触,着重描写了采茶时节的山色风光及作者自己愉快的心情。特别是如“泉嫩黄金涌,芽香紫璧裁。”这样的妙句,脍炙人口而连绵千年,为浙江的金沙泉、紫笋茶增色百倍。

(二)《萧翼赚兰亭图》的画外音

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自感不久于人世,于是立下遗诏,死后一定要以王羲之的《兰亭序》墨迹为随葬品。此前,王羲之的《兰亭序》并不在唐太宗的手上,为此他派出监察御史萧翼,乔装成一个潦倒书生到南方来卖蚕种的从商模样,从越州僧人辩才手中骗得了王羲之的真迹。唐太宗从此遂了心愿,而辩才则气得一命呜呼。

《萧翼赚兰亭图》就是根据唐人何延之的《兰亭记》记载的这一故事创作的。《萧翼赚兰亭图》的作者相传为唐代的阎立本。阎立本,唐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为唐代著名的人物画家,《萧翼赚兰亭图》纵27.4厘米,横64.7厘米,绢本设色,无款印。该画后面有宋代绍兴进士沈揆、清代金农的观款,还有明代成化进士沈瀚的跋文。但是有关此画的主题在宋代开始就聚讼纷纭了。

关于此画表现的题材内容,较早的是宋代吴说的《跋阎立本画兰亭序》一文,其中作了较详细的记述。他说:

“右图写人物一轴,凡五辈,唐朝右丞相阎立本笔。一书生状者,唐太宗朝西台御史萧翼也,一老僧状者,智永嫡孙会稽比丘辩才也。……阎立本所图盖状此一段事迹。书生意气扬扬,有自得之色;老僧口张不呿,有失志之态;执事二人其嘘气止沸者,其状如生。非善写貌驰誉丹青者不能办此。”

“执事二人其嘘气止沸者,其状如生。”指的就是画面上左下角那小小的烹茶场景。画面上有二个烹茶人物,老者手持火箸,边欲挑火,边仰面注视宾主;少者俯身执茶碗,准备上炉,炉火红红,仿佛茶香正浓。其他三个人物中,两个为佛门中人,一个似为来客,好像刚刚坐定,寒喧既毕,正待茶饮。

饶有趣味的,也是在宋代,有人却提出这幅画不是讲“萧翼赚兰亭”的故事,而是描写有关陆羽煮茶的内容。宋人董彦远在他所撰的《广川画跋》中将此画直接称为《陆羽点茶图》。他的理由是:

将作丞周潜出图示余曰:此萧翼取兰亭叙者也。其后书跋者众矣,不考其说,受声据实,谓审其事也,余因考之。殿居邃严,饮茶者僧也,茶具犹在,亦有监视而临者,此岂萧翼谓哉。观何延之记萧翼事,商贩而求受业,今为士服,盖知其妄。余闻《纪异》言,积师以嗜茶久,非渐儿供侍不向口。羽出游江湖四五载,积师绝于茶味。代宗召入内供奉,命宫人善茶者以饷师,一啜而罢。上疑其诈,私访羽召入,翌日赐师斋,俾羽煎茗,喜动颜色,一举而尽。使问之,师曰此茶有若渐儿所为也。于是叹师知茶,出羽见之。此图是也,故曰陆羽点茶图。

董彦远据图中的茶具和人物的服饰,认为萧翼是以商人的身份去侦探的,其衣着应该是商人的样式,而不应为士服。再从图中的人物神态并根据《纪异》中记载的“渐儿茶”的故事和以点茶为主要内容的情况来看,我们认为董氏的条分缕析有其一定的道理。但是,从画面中可见,禅床中的老僧手执拂尘,旁倚竹杖,与其对面的士人显然是主客关系,另有一僧伺立边上也正好说明了此地是在禅房。如两人分别是智积和陆羽,则根据《纪异》当在代宗宫内。所以从这点看,似乎还不是那么合乎逻辑,同时,作为绘画构图侧重方面来分析,煮茶的场面和煮茶人的位置只在左下一角,显然不在主要地位。

自宋人董彦远乃至当代,关于《萧翼赚兰亭图》的主题及真伪之争可以说是一直没有停过。而且,名为《萧翼赚兰亭图》的作品可能还不止一幅。

尽管历史上对此图的主题有所争议,但其中的煮茶场景从今天茶叶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却是引人注目的。如此画确为唐人所作,那么,《萧翼赚兰亭图》对于反映唐代茶文化的价值则是毫无疑问的。概而言之,它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它是迄今为止所见的最早在绘画形式中表现茶饮的作品;其二,形象地反映了“客来敬茶”的传统习俗;其三,画面中的茶具形制和煮茶形式可作为研究当时禅门茶饮风格的重要参照。□

猜你喜欢

阎立本茶山刺史
阎立本视画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点睛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快乐茶山行
茶山谣
万亩茶山 十里飘香
论唐代绘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