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动词短语省略解释途径:挑战与出路

2014-01-04

关键词:李四张三省略

周 永

(宿迁学院外语系 江苏宿迁 223800)

语言是音义配对的系统,但有时会出现无音有义的现象,即没有语音形式,却有合理的语义解释。什么样的规则支配着这些无音有义部分的存在?什么样的规则支配着它们的派生及其语义解释?这些疑问都促使生成语法学家们对各种省略结构情有独钟,尤其是对动词短语省略结构的研究更是成为研究的热点。和其它的省略结构相比,动词短语省略结构具有更明显的跨语言差异性,其研究成果也就更能揭示省略的句法地位,也更有利于普遍语法的探索。而研究动词短语省略的第一步就是如何对缺省部分作出合理解释,是语音层面的删除?还是逻辑层面的语义重建?这也引起生成语法学派内部关于省略结构解释途径的大争论。

在最简方案时期的语法结构里,乔姆斯基[1](Chomsky,N.1995)取消了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在这一结构中,省略成分的生成与表达存在着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在生成过程中一直是空位,在逻辑式阶段,通过逻辑式复制来恢复其语义解释,并实现其句法表达;另一种则是生成过程中一直是完整的表达式,只是在生成式的最后没有被拼读,即语音层面的删除。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关于动词短语省略是语音式删除(PF Deletion)还是逻辑式复制(LF Copying)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本文将简要介绍这两种解释途径,并结合现代英汉动词短语省略研究的实际加以阐述,以求给出更满意的解释途径。

一、动词短语省略的特征分析

学者们界定动词短语省略的标准就是其总是展现出一系列共同的特征,特别是在句内代词指称所受的约束上,动词短语省略都具有严格与宽泛释义歧义(strict and sloppy interpretation ambiguity)、局部性效应(locality effect)和混合解读(mix reading)这三个基本特征[2][3][4]。下面就以英汉动词短语省略中常见的结构为例,进行简要论述:

(一)严格与宽泛释义歧义(strict and sloppy interpretation)

所谓的严格与宽泛释义指的是省略句(目标句)中的代词既可以理解为本句的主语,也可以理解为先行句的主语,如下面英汉例句所示(例句中的△为所省略的成分,符号*为不合格的句子):

例1:Max saw his mother,and Oscar did△.too

a.Max saw Max’s mother,and Oscar saw Max’s mother,too.(严格解读)

b.Max saw Max’s mother,and Oscar saw Oscar’s mother,too.(松散解读)

例2:张三会批评他的孩子,李四也会△。

a.张三会批评张三的孩子,李四也会批评张三的孩子。(严格解读)

b.张三会批评张三的孩子,李四也会批评李四的孩子。(宽泛解读)

例1中缺失了动词短语saw his mother,在理解其中的代词时会产生释义歧义。当his理解为Max时,句1中两个并列小句里代词所指都是Max,如(1a)所示,此时动词省略释义为严格意义;当后面小句中his受Oscar约束时,所指为Oscar,如(1b)所示,这时动词省略释义为松散意义。

汉语也是如此,例2中的省略部分可以理解为严格解读(代词与先行句主语同指),即“李四也会批评张三的孩子”,或者理解为宽泛解读(代词与目标句主语同指),就是“李四也会批评李四的孩子”。

(二)局部性效应(locality effect)

局部性效应指的是:当省略句(目标句)是复合句,且主从句的主语不同时,代词的宽泛解读受局部性条件限制,呈现局部性效应。如下例所示:

例 3:Max saw his mother,and Oscar said that Harry did△,too.

a.Max saw Max’s mother,and Oscar said that Harry saw Max’s mother,too.(严格解读)

b.Max saw Max’s mother,and Oscar said that Harry saw Harry’s mother,too.(局部宽泛解读)

c.Max saw Max’s mother,and Oscar said that Harry saw Oscar’s mother,too.(非局部宽泛解读)

例4:张三会批评他的孩子,王五知道李四也会△。

a.张三会批评张三的孩子,王五知道李四也会批评张三的孩子。(严格解读)

b.张三会批评张三的孩子,王五知道李四也会批评李四的孩子。(局部宽泛解读)

c.* 张三会批评张三的孩子,王五知道李四也会批评王五的孩子。(非局部宽泛解读)

句3可以解释为严格意义,如(3a),这时省略的代词与其先行语所指都是Max,遵循所指平行。句3还可解释为松散意义,如(3b),这时省略的代词受局部区域(domain)Harry的约束,遵循结构平行。(3c)中省略的代词被大主语Oscar约束,不是被局部主语约束,动词短语省略获得的是非局部宽泛解读(nonlocal sloppy reading)。(3b)与(3c)的区别表明英语动词短语省略具有局部性效应。

在汉语动词短语省略结构例4中,目标句中的代词可以与其先行句中的主语“张三”相同,即严格释义;也可受李四的局部约束,理解为局部宽泛解读;但是省略部分的代词“他”不能指称局部区域外的“王五”,也就是不可能有非局部宽泛解读。

(三)混合解读(mix reading)

混合解读其实是局部性效应的进一步推广,即当句中的代词短语处于主语和宾语位置时,所获得的解读方式并不相同,从而展现出主语和宾语的不对称。现就以现代汉语动词短语省略的研究中探讨较多的“情态动词结构”为例:

例5:张三会说他喜欢他的老师,李四也会△。

a.张三会说张三喜欢张三的老师,李四也会说张三喜欢张三的老师。(严格,严格)

b.张三会说张三喜欢张三的老师,李四也会说李四喜欢李四的老师。(宽泛,宽泛)

c.张三会说张三喜欢张三的老师,李四也会说李四喜欢张三的老师。(混合解读1)

d.* 张三会说张三喜欢张三的老师,李四也会说张三喜欢李四的老师。(混合解读2)

例6:张三会说他的老师喜欢他,李四也会△。

a.张三会说张三的老师喜欢张三,李四也会说张三的老师喜欢张三。(严格,严格)

b.张三会说张三的老师喜欢张三,李四也会说李四的老师喜欢李四。(宽泛,宽泛)

c.张三会说张三的老师喜欢张三,李四也会说李四的老师喜欢张三。(混合解读1)

d.张三会说张三的老师喜欢张三,李四也会说张三的老师喜欢李四。(混合解读2)

在动词短语省略结构例5和例6中,当省略的两个代词跨界(across-the-board)解读时,可以都是严格解读,如(5a)和(6a),或都是宽泛解读,见(5b)和(6b)。除此之外,还存在着混合解读(mix readings),见(5c)、(6c)和(6d)。例5和例6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表所有格的代词“他的老师”在例5中处于嵌入宾语的位置,而在例6中则处于嵌入主语的位置,从而展现出主语和宾语的不对称。

二、现代汉语动词短语省略的解释途径所面临的挑战

对于现代汉语中的省略现象,结构主义学者采取的态度大多仅限于现象的描写,或干脆采取回避的态度。而基于生成语法研究框架的学者则对这种无音有义的特殊形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对现代汉语动词短语省略的研究则是其中最充分、透彻的一种,其代表学者包括 Huang[5-7]、李艳惠[8][9]、Xu[10]、Li[11]、Wu[12]、Ai[13]和傅玉[14]等。这些学者中Wu[12]和傅玉[14]支持语音式 删 略,Li[11]和 李 艳惠[8][9]则认同逻辑式复制,而 Ai[13]则认为只有把这两种解释途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解释现代汉语动词短语省略现象。但这三种观点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

(一)语音式删除(PF-deletion)

语音式删除实际上是一种句法途径,它假设句子在向语音层面输出是一个包含删除部分的完整表达式,到了语音层面才把某些句法成分删略,从而得到语音形式空缺的省略结构。Wu[12]认为这一方法也适用于汉语,但在陈述完这一解释途径在英语中的运用后,她只提及他人对现代汉语截省(sluicing)的研究表明:语音式删除是汉语省略的最佳解释途径,并没有就现代汉语省略的实例对其优缺点展开阐述。傅玉[14]同样也是在删略说的指导之下,结合语段推导理论对英汉语中动词省略现象进行了统一的解释。其实语音式删除法的优势在于其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显性句法和语音部分,因而不必另外设定语义解释规则去解释空缺部分,从而减轻语义解释的负担,尤其对于缺少词性、单复数、所有格等特征的汉语来说,语音式删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避免时态复杂的语言所面临的一些难点。语音式删除法运用于现代汉语动词短语省略的具体例子如下:

例7:明会喜欢你给他的礼物,翰也会[8]。

显性句法部分生成句子:明会喜欢你给他的礼物,翰也会喜欢你给他的礼物。

语音式层面删除:[VP喜欢你给他的礼物]

语音式输出:明会喜欢你给他的礼物,翰也会△。

尽管汉语能够避免上文提到的时态上的不对称现象,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依然会遇到代词指称问题,即代词指向的是目标句的主语,而不是先行句的主语。以上面的例句来分析的话,也就是第二分句中的代词“他”既可以指“明”也可以指“翰”,这就是严格解读(Strict Reading)和宽泛解读(Sloppy Reading)之分。

此外,动词短语的省略还要遵循“向后复指制约”(backwards anaphora constraint)[15],即有动词短语省略的分句可以前置且不统领其先行语,如下例:

例8:因为李四不要来,所以我一定要来。

而相对应的其他类型的动词短语省略句式则明显不遵循这一制约。如:

例9:我知道李四也是很勤奋,张三很勤奋。

(二)逻辑式复制(LF-copying)

逻辑式复制其实是一种语义途径,它假设省略结构是在显性句法中基础生成的,即在向语义层面进行输出的时候,是一个包含空位成分的句子,然后在语义层面通过语义恢复的规则重建其逻辑表达式。Li[11]和李艳惠[8]都支持这一解释途径,李艳惠[8]认为现代汉语动词短语省略是中心语选择的一个空位成分,她认为这一解释途径只需确定空位成分的位置,然后对该空位进行解释,这一切只需要在逻辑层面进行,而不需要再在语音层面做进一步的操作了。具体例子如下:

例10:明会喜欢你给他的礼物,翰也会[8]。

逻辑式复制:[VP喜欢你给他的礼物]

逻辑式重建:明会喜欢你给他的礼物,翰也会喜欢你给他的礼物。

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这一解释途径依然会遇到难题,如果空位是基础生成的,那么这一空位就具有完整性,受到孤岛条件(Island Constraint)的限制。而现代汉语动词短语省略的研究表明:省略的动词短语内存在着语迹(trace),它必须受到约束,同时也不允许有成分移出,这都说明省略的动词短语应该是有句法结构的。

此外,对于汉语中无先行语现象解释,逻辑式复制(LF copying)的解释途径也遭遇到了挑战,如:

例11:(你正和朋友们玩扔飞镖的游戏,而且玩的很高兴,这时,另外一个朋友刚好路过看见了说:)我也会[8]。

对于逻辑式复制和语音式删除这两种解释途径来讲,这时的操作必须要有先行语(antecedent),否则操作都无法继续进行。

(三)语音式删除结合逻辑式复制的解释途径

正如上文所述,语音式删除和逻辑式复制可以看作句法途径和语义途径。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单纯的句法层面的删除以及语义层面的重建,都不能给出完美而合理的解释,有些省略结构需要在语音层面解释,有些要在语义层面得到解释,正如Chomsky[1]指出,语义层面的某些操作和特征是否也存在于语音层面至今也不清楚。因而,把语义层面的操作和语音层面的操作结合起来是一种可以考虑的处理方法。关于动词短语省略,Chomsky[1]认为动词短语省略是在表层生成,然后在语义层面进行重建。

Ai[13]在论及汉语动词短语省略的解释途径时,提出两者相结合的解释方法,这主要是指现代汉语动词短语省略中的空宾语结构(null object construction),如下例所示:

例12:张三喜欢他的妈妈,李四也喜欢。

根据 Huang[16][17]的分析,汉语中存在着 V-v的提升,主要动词“喜欢”提升到轻动词的位置,而形成一个空的动词短语,这种空宾语结构具有动词短语省略的特点,因而,被称为“隐藏的动词短语省略”(VP in disguise)。对于这种省略结构,由于VP中有两个语迹,因而只能采用语音式删除;又因为句中存在代词的指称问题,所以在语音式删除后,必须再运用逻辑式复制进行语义上的重建,使代词获得合理的解释,这就是Ai[13]所运用的解释途径。但对于其它的现代汉语动词短语省略结构,他采取了模棱两可的说法,认为只要采用不同的理论假设,两种解释途径都可以运用于汉语动词短语省略。那么有没有可能给出一个统一的解释途径呢?下面我们将就此进行尝试。

三、动词短语省略解释途径的出路

对于上述分析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在最简方案的理论框架下 Ai[1][18],利用多重拼理论(Multiple Spell-Out)[19]以及“延迟的词汇插入”理论(Delayed Lexical Insertion)[20][21],可以给出统一的解释路径。

(一)动词短语省略统一解释的前提

1.最简方案关于句子派生的基本思想

最简方案框架下的语法结构如本文开头所示,现重复如下:

例13:

任何一个句子的派生都开始于词库,即词汇项目(Lexical Item)和句法特征的集合。这也就是词的列举(numeration),随后词被提取,并通过合并(merge)把两个句法实体(syntactic object)结合在一起,然后投射成句法结构,Chomsky(1995)对句法实体给出如下定义:

基础:一个词是句法实体(syntactic object)。

推论:{@,{L,K}}是一个句法对象(syntactic object),因为L和 K是句法实体(syntactic object)而且 @ 是一个标记(label)。

Chomsky(1995)还指出在一个句法对象里,标记(label)不是项(term),而项指的是一个短语标记(phrase marker)。接下来的一步操作就是移动(move),即把句中的句法成分从某一位置复制到不同的位置,并删除这一成分,移动操作主要是因为句法特征需要在某特定位置接受核查。当列举的词汇成分提取完毕后,句子就进入了拼读阶段,把派生的分为两支,关于句子发音的部分被送入语音式层,而关于解释的信息则送入逻辑式层,最终获得一个完整的句子,结束整个派生过程。

2.Uriagereka(1999)的多重拼读理论(Multiple Spell-Out)[19]

Uriagereka(1999)提出多重拼读的假设(Multiple Spell-Out),这是“线性对应公理”(LCA)[22]的进一步深化,他提出“统领集”(Command Unit)的概念,如下例:

例14:a.“统领集”(Command Unit):连续运用合并到同一个对象(object)

b.“非统领集”(not a Command Unit):非连续运用合并到两个不同的对象(object)

Uriagereka(1999)指出每个“统领集”的线性化建立在“统领”和“合并”的先后之上的,其实这也就等同于最简方案中“合并”的概念。他认为在放弃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之后,就没必要把“拼读”(spell-out)限定为一次,其可以多次运用,并各自进入逻辑式层和语音式层。Uriagereka(1999)认为:“多重拼读”是语言最经济的选择,每一个“统治集”拼读后,就不再是短语标记(phrase marker),而是一个“词汇复合体”(lexical compound),句法不能进行进一步的内部操作,但由于每一“统领集”中的句法实体(syntactic object)有自己的标记(label)和项(term),可以和其它的“统领集”作进一步的合并,这一切都是满足语言线性化的要求。

3.延迟的词汇插入理论(Delayed Lexical Insertion)

根据 Marantz[20]和 Otero[21]的观点,词汇插入在派生的过程中被延迟,否则一些语言事实就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这也被称之为“延迟的词汇插入”(Delayed Lexical Insertion)。

采取这一假设的话,进入列举的就不是词汇项目,而是句法范畴和句法特征了,列举也就仅限于形式成分了,直到最后一刻,即所有的成分都已合并完毕,并且相关成分也通过移动进行了特征核查,这时带有语音和语义信息的词汇才进入运算。

(二)现代汉语动词短语省略的具体派生过程

采用上述观点我们可以把省略解释为无词汇插入,而不是上文所提及的语音式删除和逻辑式复制。我们就以现代汉语的实例来简要陈述这一过程:

例15:张三会拜访他的老师,李四也会。

根据上述观点,一个句子的派生开始于列举(Numeration),即词汇项目及其句法特征的集合。由于词汇的延迟插入,首先进入运算只能是词汇标记 (Token) 及 其 语 类 特 征:{D[-pronominal]1,D[-pronominal]1,Mod2,V1,D[+pronominal],N1,B1},在这一集合中数字下标表示该词汇标记可以被抽取的次数,而±pronominal表示其语类特征,B则为连接词,然后派生出先行句(antecedent sentence),如下例所示:

词汇标记通过合并和移动进行组合,这时先行句中的词汇标记以及先行句与目标句之间都要遵循线性化规则。如“线性对应公理”(LCA),即词项A的拼读发生在B拼读之前,且B要被A非对称性成分统制,这样一来,线性的顺序反映了层级关系,随后开始构建目标句,此时连接词次语类化为一个或多个短语标记词。Chomsky(1995)指出省略必须要满足结构平行性条件(structure parallelism),同一结构被重复构建,从而重复(iteration)运用,通过动词短语的重复(Iteration),使其成为冗余,从而无词汇插入。

这时词汇还没有插入,进入运算的只是语类标记,因而,这时的代词是没有赋值的变量,必须要受到约束,根据局部性条件(Locality),它与目标句主语同指,获得宽泛解读;词汇插入后,获得语音式和逻辑式,这时代词是赋值的常量,从而获得严格解读。

四、结语

本文认为现代汉语动词短语省略的解释途径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在最简方案的框架内,我们利用延迟的词汇插入和无词汇插入的理论,给出了合理的解释。词汇插入前我们能够得到宽泛解读,插入后得到严格解读,这一点弥补了语音式删除所带来的弊端。而无词汇插入则避免了采用逻辑式复制所带来的问题。我们的研究只涉及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汉语动词短语省略的例子,对于其它动词短语省略的例子以及其它省略结构的运用,还有待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推广[23]。

[1] Chomsky,N.The Minimalist Program[M].Cambridge,MA.:The MIT Press,1995.

[2] Sag,Ivan A.Deletion and Logical Form [D].Cambridge,Mass:MIT,1976.

[3] Fiengo,Robert and Robert May.Indices and identity[M].Cambridge,MA.:MIT Press,1994.

[4] 周永.英汉动词短语省略的特征分析: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J].宜宾学院学报,2008(6):77-79.

[5] Huang,C.-T.J.Logical Relations in Chinese and the Theory of Grammar[D].Cambridge,MA.:MIT,1982.

[6] Huang,C.-T.J.Remarks on Empty Categories in Chinese[J].Linguistic Inquiry,1987,18(2):321 -337.

[7] Huang,C.-T.J.Remarks on the Status of the Null Object[C]//Robert Freidin.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in Comparative Grammar.Cambridge,MA.:MIT Press,1991:56 -76.

[8] 李艳惠.省略与成分缺失[J].语言科学,2005(3):3 -19.

[9] 李艳惠.空语类理论和汉语空语类的辨识与指称研究[J].语言科学,2007(2):37-47.

[10] Xu,L.-J.Remarks on VP -ellipsis in Disguise[J].Linguistic Inquiry,2003,34:163-171.

[11] Li,H.-J.G.Ellipsis Constructions in Chinese[D].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2002.

[12] Wu,H.-H.On Ellipsis and Gapping in Mandarin Chinese[D].Taiwan:National Tsing-Hua University,2003.

[13] Ai,R.-X.R.Elliptical Predicate Constructions in Mandarin[D].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2006.

[14] 傅玉.最简句法框架下的谓词省略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253-261.

[15] Lobeck,A.Ellipsis:Functional Heads,Licensing and Identifica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16] Huang,C.-T.J.Reconstruc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VP:some theoretical consequences[J].Linguistic Inquiry,1993,24(1):103-138.

[17] H uang,C.-T.J.Verb Movement and Some Syntax-Semantics Mismatches in Chinese[J].Chinese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1994,2:587-613.

[18] Chomsky,N.Derivation by Phase[C]//Michael Kenstowicz.Ken Hale:a Life in Language.Cambridge,MA.:MIT Press,1999:1-52.

[19] Uriagereka,J.Multiple Spell-out[C]//Samuel Epstein and Norbert Horstein.Working Minimalism. Cambridge,MA:MIT Press,1999:251 -82.

[20] Marantz,Alec.A Late Note on Late Lexical Insertion[C]//Y-S Kim et al.Explorations in Generative Grammar.Seoul:Hankuk Publishing Company,1993:396-413.

[21] Otero,Carlos.Head Movement,Cliticization,Precompilation,and Word Insertion[C]//Robert Freidin.Current Issues in Comparative Grammar:Studies in Natural Language&Linguistic Theory 35.Boston:Kluwer Acadamic Publishers,1998:296 -338.

[22] Kayne,Richard.The antisymm etry of syntax[M].Cambridge,Massachusetts:MIT Press,1994.

[23] 周永.基于生成语法的谓词省略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分布研究[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6):7-12.

猜你喜欢

李四张三省略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你追我赶
熟人就是这样变成陌生人的
李四超前
下车就跑
读张三书法之感想
中间的省略
寻找张三
我的名字叫张三
十日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