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眼军事斗争准备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2014-01-04江苏省军区司令员李克让少将

国防 2014年7期
关键词:军民融合建设

江苏省军区司令员 李克让 少将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今年全国人大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要同心协力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党中央和习主席关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把军民融合提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为推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破解军事斗争准备工作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明确了方向、标定了路径、提供了遵循。

一、以更高的标准认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要深入开展军民融合式发展工作,必须认真学习领会习主席重要讲话精神,始终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把握其本质内涵和特点规律。

一要认真解决军民融合误区问题。当前,有些单位领导和干部对军民融合的理解还存在一些误区:有的认为军民融合关键在于国家顶层设计,地方和部门难有大的作为,存在等待观望的心理;有的把军民融合单纯理解为地方支持部队,忽视了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的拉动作用,存在消极应付的现象;有的从自身利益出发权衡军民融合,缺乏全局意识和大局观念,存在本位主义的思想;还有的对军民融合式发展重点把握不准,对可能出现的矛盾及困难估计不够充分,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等等。因此,我们要站在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高度,从服务服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全局出发,把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做到思想认识再提高、责任意识再加强、工作动力再提升。

二要科学把握军民融合本质规律。军民融合式发展涉及军事变革、经济转型、利益调整等诸多重大敏感问题,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考虑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军队与地方等关系,把握好时机,掌握好尺度,看准一项融合一项,成熟一项推广一项,做到既注重实效、突出重点,又积极稳妥、逐步推进,不断拓展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军民融合式发展涉及军地编配结构、体制机制、发展模式等多个方面和诸多领域,要围绕体系能力生成这一目标,按照系统集成的思路,坚持统筹兼顾,合理处置关系,把推进发展的着力点放在调整结构、理顺关系、构建体系上;军民融合式发展要结合区域性特点,内陆地区可把军民融合重点放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上,沿海发达城市要把重点放在科技、人才、信息等领域,统筹推进国防动员融合、科学技术融合、资源共享融合、应急救灾融合、后勤保障融合、精神文明共建融合。

三要牢固树立国防和经济建设同步推进理念。习主席指出,要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军民融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国家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在思想上牢固确立“双赢”理念。推动军民融合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不仅有利于增强国家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在思想上真正实现由单独发展向共同发展、单向合作向系统共建、单兵突进向全要素融合的转变,进一步畅通“民参军”渠道、健全“军转民”机制,拓展军民融合领域和范围,努力实现国防建设中的经济效应最大化和经济建设中的国防效应最大化。在推进上统筹兼顾“双向”需求。军民融合既不是简单的叠加,更不是机械式的捆绑,而是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两大体系的有机融合和一体化发展,不仅要科学引导社会资源在军事领域的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还要积极发挥国防建设项目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拉动功能和支持作用,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统筹兼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在目标上着力实现“双力”提升。军民融合不单是哪个领域、哪个产业、哪个层级、哪个部门的事情,而是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无缝对接,要按照国家总体布局,结合地方实际,坚持改革创新,运用市场机制激发活力,努力实现部队战斗力和社会生产力共同提高。

二、以更实的落点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军民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多、范围广,在深化军民融合中推进军事斗争准备,要充分发挥地方经济、科技、人才、信息、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优势,找准军队建设和地方发展的结合点和共振点,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促进军事斗争准备和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

一要突出信息化建设。这是突破口。重在网聚力量、提质增效。主要抓好三项建设:一是共建基础网络。依托地方网络资源,完备军地网络互通互联,完善部队至电信、移动、联通公司的虚拟专网,完成重要目标、部队营区等光纤通达。二是共享情报信息。引接军地空情信息,整合海事、渔业等涉海信息,共享交通、气象、水利等通用信息,健全省军区、军分区、人武部、乡(镇)和村五级情报体系。完善军地情报信息互通机制,平时定期通报,战时急时按需通报,适时掌握敌情我情社情灾情。探索构建军警民一体侦察预警体系和共享情报信息的方法路子。建立国防教育网,发布红色资源、征兵工作、驻军动态等信息,为人民群众关心军队、支持军队建设提供信息支撑。三是共管信息安全。会同地方通信管理部门建立网络安全应急响应机制,健全组织机构和法规制度,加强网络管护。会同地方无线电管理部门,定期互通情况,共享电磁环境态势,加强频谱管理。会同地方宣传和公安部门,建立应急处理机制,重点对互联网实施动态监测分析,加强舆情管控。

二要突出人才队伍建设。这是支撑。重在军地共育、建用结合。主要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资源共享。引导军队院校与地方重点高校开展交流合作,走出“地方院校打基础、军事院校学专业、作战部队练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路子,探索军地院校教学资源共建共用,为军地培养急需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保障。二是科研合作攻关。加强军地科技交流合作和产学研对接,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建立军地区域协作机制,组织作战重点和难点问题联合攻关。鼓励各类企业和科研院所研发军民通用技术,推动军地优势技术双向转化,实现军地双向受益。三是军地人才共用。修订完善的《征兵工作条例》,鼓励优秀的地方青年和高校毕业生参军入伍。将高层次人才编入预备役部队,满足军队多领域、多学科、多样化人才需求。选拔地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组建专家咨询队伍,开展“院士、博士、硕士进军营”活动,为部队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三要突出战场基础建设。这是基础。重在统筹规划、融合建设。主要抓好三个战场建设:一是统筹陆战场建设。将交通基础建设纳入战区交通战备体系,优先安排,重点建设。加快海防公路和部队进出口道路建设,提高部队战役机动保障能力。在重点城市、交通枢纽等地区,组建集研发、生产、储存、维修于一体的动员中心,为部队战役机动提供定点和伴随保障。二是统筹海战场建设。扩容沿海沿江港口航道,配套重型装(卸)载机具,提高海上运输能力。为民兵海上作业船只加装北斗导航定位系统,为一类海防民兵哨所配备海防雷达,构建联接各级指挥所、涉海部门、海防哨所和海上船艇的战场侦察网络,提高海上情报获取能力。在海洋渔业和海事部门建立基层武装部,加强对海上民兵的管理。三是统筹防空战场建设。结合城镇化发展战略,推进省、市、县(市、区)、街道(乡、镇)四级人防指挥工程、疏散基地、防护林建设,县(市、区)基本建成机动指挥所,完善主城区电声警报器覆盖。完成预设防空阵地勘察预留、标识设置以及防空永备阵地、沿江方向防空主战装备和重要物资器材库(室)建设。

四要突出军地联合行动能力建设。这是核心。重在平战结合、快速高效。主要抓好三联:一是机构“联编”。建立由党委政府、军事机关、任务部队和地方有关部门组成的军民融合联合指挥机构,平时采取联席会议形式,协调商定重大事项,战时急时按职责指挥防卫作战、动员支前和应急处突行动。二是力量“联动”。规范军地力量运用协调方式,遂行作战行动时,以现役部队为拳头,民兵、预备役部队为主体;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时,以民兵、预备役部队为重点,现役部队为骨干,做到量情用兵。成建制使用,合成化编组,按区域部署,做到体系用兵。同时,广泛开展带有实战背景的军地联合实兵演练。三是装备“联保”。将军民通用装备纳入政府组织、企业保障的渠道,签订征用储备协议,形成“专用装备预购、通用装备预征、大型装备预储”的保障机制,为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应战应急行动提供模块式补充、直达式保障。

三、以更全的机制保障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做好军民融合式发展这篇大文章,需要军地协同,形成合力,持续推进,实现由协调性融合向制度机制性融合转变。

一要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建立军地联席会议制度,研究确定军民融合重大问题,协调解决跨军地、跨领域、跨部门的重大事项。成立军民融合式发展办事机构,实施军地合署办公,定期召开办公会,通报情况,掌控进度,指导落实。组建军地联合检查督导组,制定完善目标考核细则和标准,对各类建设项目适时评估,抓好跟踪验收。通过开设要讯专栏,定期通报工作情况,年底组织表彰奖励,交流经验,激发动力。军地各级、各部门按照责任分工,制定具体任务、推进计划和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人、时间表、路线图,选准切入口、把好着力点,一项一项抓落实。

二要健全军地协调机制。按照研究提出、分析论证、归口上报、综合平衡、审核确定、落实反馈的程序,定期召开军地需求对接会。指定牵头单位定期收集军地融合需求,组织评估论证,按程序呈报审批。军地各级、各部门要将军民融合任务纳入本单位年度工作计划,落实项目载体,明确责任单位、项目进度、质量指标、经费保障等具体事项。建立军地沟通机制,及时互通任务落实进展等信息,讨论交流重点和难点问题,联合会商重大事项,做到齐抓共管、无缝对接。要适时召开任务协调和部署会,及时协调解决军民融合式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统筹抓好专项领域融合工作的落实。

三要配套政策保障机制。对军民融合建设项目,要制定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贷款优惠、审批优先等优惠政策,开辟“绿色通道”,大事大抓、特事特办。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和效益的军民融合重点建设项目,设立投资风险基金和专项建设资金,建立风险补偿和扶持机制,充分发挥政策扶持和资本市场融资功能。要建立咨询制度,遴选各领域、各行业专家,充实专家咨询库,赋予针对性课题,开展政策理论研究,适时参与重大项目评估论证、提供专业技术咨询,提出合理性意见建议。要健全科学有效的军民融合式发展目标考核体系,把军民融合年度任务完成情况、跨年度任务实施进展,作为政府工作报告和“双拥模范城”评比的重要内容,进一步营造全民关心、参与、支持军民融合式发展工作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军民融合建设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