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消费理论及对我国当前的意义

2014-01-03李艾婧齐鲁工业大学济南250100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26期
关键词:马克思消费生产

■ 李艾婧(齐鲁工业大学 济南 250100)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主要依靠投资和外需拉动,而消费不足,这样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我国经济积累了很多结构性问题。当前,为了改善经济结构,促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应该更加重视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发展消费主导型经济。马克思对于消费的有关理论,深刻阐述了消费的作用以及其对社会经济和人的发展的意义。重读经典,深入学习和领会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对于认识和解决我国经济中存在问题,促进我国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的消费理论

马克思的理论中虽然没有对消费进行系统的阐述,但其多部著作中都包含着对消费问题的见解,马克思的消费思想作为其理论不可或缺的部分,融合于马克思理论之中。学习、提炼、呈现马克思的消费思想,将使我们获得对消费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新的理解。

(一)消费在再生产中的作用

马克思将消费置于社会再生产的循环加以研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指出,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是社会生产的四个环节,消费并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同社会生产的其他环节彼此联系和制约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消费不仅是社会再生产的最后阶段,又是另一次循环的开端,这样循环反复得以描绘出了社会生产发展的历史图像,而消费也便成为人类前行的推动力。

(二)消费与财富积累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只有生产和消费才能促进经济增长,消费是人类永恒的享受条件和生存条件,应该把经济增长的注意力放在增加消费和发展生产力上,而不应该放在单纯的积累的财富方面。不进行消费,把货币积累起来这些做法是非常短视的,并对经济增长有负面的作用。

(三)消费与生产的关系

马克思提出消费与生产之间具有直接同一性,并互为媒介、彼此创造。首先,对于消费与生产的“直接的同一性”,马克思有这样的语言:“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产”;“消费的生产,生产的消费。”生产是消费,可以理解为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双重消费过程,是主体和客体两者的消费;而消费即生产,是指个人消费生活资料的过程,是劳动力的生产与再次生产。因此,生产消费都是对方,互相作用。

其次,消费与生产互相媒介。“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媒介;这表现为它们的相互依存......”生产媒介着消费,即生产创造出消费的材料,为消费提供对象,如果取消生产,消费就失去了对象;消费媒介着生产,是指通过消费才使产品得以最终完成,消费使物品成为现实的产品,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失去了目的。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媒介。

再次,消费与生产彼此创造。“消费创造生产”包含的意义是,消费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以及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需求;而“生产创造消费”则指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和材料,生产通过一定的消费对象决定消费性质、方式和动力,另外生产还创造消费者。

(四)消费受到分配的制约

生产的产品要经过分配和交换才能进入消费环节,因此,分配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生产对于消费的决定,需要通过分配的中间力量起作用。一方面“分配不仅仅是生产和交换的消极产物,它反过来同样的影响生产和交换”。另一方面,分配与积累有紧密联系,积累又同消费相联结和对应。所以,国民收入或社会总产品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方式和比例将直接影响消费。

(五)马克思对消费异化的批判和提出“人本”思想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受私有制的长期影响,劳动发生了异化,人们通过劳动力生产出的产品变成了奴役自己的力量,随之而来的是,作为消费对象的商品和作为消费目的的需求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扭曲,商品变成了人人竞相追求的“宝物”,“商品拜物教”应运而生。如丹尼尔·贝尔所描述的:“永不满足、永无止境的欲求消费,便是消费异化。”马克思深刻批判这种以欲求而不是生存需要作为消费出发点,人在消费中丧失主体地位和理性精神,是人的本质异化到消费品上的错误思想。

马克思不仅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消费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环节的意义,更是上升到哲学人本主义的高度,认识到消费也是人的发展的基本途径。马克思认为消费的本质是“人的复归”,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即通过消费应该创造出“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相适应的人的感觉”,使消费者的各方面能力与素质得到综合发展与提高,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消费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作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与投资、出口一起,支撑了我国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我国经济多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GDP已从1980年的4545亿提高到2013年的56.8万亿,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年已达到1.83万元,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国民经济的举世瞩目的发展,消费作为重要的动力来源,功不可没。但如果深入分析我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结构状况,就会发现,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失衡,在很多年份中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作用过高,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远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

图1显示了1978-2012年我国的消费率和资本形成率,可见我国消费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从2006年起我国消费率开始低于50%,尽管最近三年消费率有所回升,并超过了正在下降的投资率,但消费率水平仍然维持在49%左右,相比于美国等发达国家70%左右的消费率,我国消费率水平实属较低。

图2更直接地展现了1978年到2012年我国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解读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变化:第一,1978-1992年,由于改革开放政策使物资短缺状况改善,居民长期压抑的消费得到释放,这一阶段我国消费率平均为 64.5%,远超过投资和出口的贡献,消费对 GDP 的主导作用非常明显;第二,1993-1996年,这阶段经济经历全面过热并伴随着严重的通货膨胀,投资率迅速上升,而消费率降低;第三,1997-2000年,为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压缩信贷,致使投资贡献下降,此阶段消费贡献一度在1999年攀升到74.7%,成为又一个消费主导型阶段;第四,2001-2010年,为保持高速增长和应对全球危机,我国连续多年奉行积极财政政策,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维持在相当高位,2009年甚至达到87.6%的峰值,这期间多年份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只有30%左右;第五,2011年至今,国家提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战略,消费对经济的贡献有所回升并以微弱优势超过投资的贡献度,但只在55%左右的水平。对比发达国家消费对GDP增长约80%贡献率和世界平均60%消费贡献率水平,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中消费的贡献度较低。

图1 1978-2012年我国最终消费率和资本形成率的变化趋势

图2 1978-2012年我国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导致我国消费不足的原因

在消费总量中,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因为居民消费占消费的绝大比例,所以探讨我国消费不足,以下主要探讨居民消费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消费不足表面看是购买力低下,但根源在于所有制和产权安排不合理。对我国居民消费不足问题,应该从我国收入分配状况、社会保障以及长期的消费观念等角度探究其原因。

(一)我国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收入是消费的根基,但长期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速与经济发展增速并不同步,根据201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的数据,1979-2011年中国人均GDP年均增长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均为7.4%,比人均GDP增速低1.4个百分点。在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中,分配比例不断向企业和政府倾斜,劳动者报酬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的分配比重不断降低,我国居民收入尤其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长期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有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我国劳动者报酬连续22年下降了约15%,这种情况虽然在近三年内有所缓解,但我国居民的收入增长仍较缓慢,这是导致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我国居民收入在城乡间、行业间、阶层间差距明显。首先,城乡间收入差距扩大。198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77倍,而2012年前者已是后者的3.1倍,历史最高曾达到3.33倍的高位。其次,行业间收入差距问题日益突出。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由于行业特征、技术因素以及垄断等原因,目前金融、保险、电信、电力、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其他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达到5-10倍。再次,不同收入阶层间收入差距较大。中等收入人群的壮大有利于消费率的提高,然而我国的收入阶层结构却表现出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群体数量依次递减,收入群体呈正三角形分布,而非理想的橄榄形。由于各种体制性障碍,税收制度、公共财政制度等功能不健全,导致国民收入再分配调节乏力,无法缩小收入差距。图3显示了我国的基尼系数水平变化趋势,自2001年我国基尼系数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以来,一直处于高位,并曾经在2009年接近0.5的重度收入不平衡。

(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不健全

尽管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加大了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我国社会保障的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有了明显的扩大和提高,但横向比较起来,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仍是比较落后的。2012年我国财政支出中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比重为9.99%,与之相比,美国、德国等国的社会保障支出均占财政支出的55%-60%,甚至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也是较低的。由于我国政府在教育、医疗、养老、失业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力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居民面临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等问题,由此导致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十分强烈,目前我国储蓄率已达到50%,居全球首位,而如此之高的储蓄水平,必然挤占居民消费。

另外,我国欠缺对消费的金融支持,以及消费者消费观念陈旧也是制约居民消费的因素。由于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担保制度不完善,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能力和风险监管能力不足等原因,银行业和消费金融公司等对居民消费进行支持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发展较为缓慢,所以,金融手段对消费的促进和拉动不足。此外,长期以节约为美德的民族传统也影响着我国居民的消费观。

拉动我国消费的政策建议

根据马克思的消费思想,我们应该把消费置于社会再生产的循环中,重视其对于生产的反作用和对于社会积累的重要作用。为了使消费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推动我国经济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三者协调拉动的结构进行调整,我们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拉动居民消费,引导合理消费,提高消费质量。

(一)扩大消费,拉动内需

图3 我国1978-2012年基尼系数变动趋势

我国经济前二十年的高速增长过程中投资起到了关键的拉动作用,这与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及人口规模庞大,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巨大有密切关系。持续的投资拉动积累了许多问题:首先是资源消耗和资源约束问题。由于我国投资效率不高,投资产出弹性较低,这些年的经济发展依赖巨大的资源、能源投入,资源约束将导致这种模式难以持续;其次,导致产能过剩。投资的根本目的还是要消费,如果消费力不足,而投资过多,结果必然是产能过剩。近年来我国钢铁、水泥、煤炭、光伏等产业的产能过剩已足以说明问题。未来的经济发展,投资主导模式将是不可持续的。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培育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同样提出“扩大内需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重大的结构调整,要把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拉动消费,将改变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局面,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消费的导向性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另外,扩大消费也将扭转高储蓄下的粗放筹资模式,促进投资效率提高。所以,扩大消费是我国现阶段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是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础性推力。

(二)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完善社会保障

拉动消费的根基在于提高收入水平,我国现阶段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以此拉动居民的消费能力。具体建议如下:

1.要着力提高居民收入。一方面,因为劳动报酬是我国居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提高劳动者报酬比重可以从源头上实现居民收入的提高。通过确保“两个提高”,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保证居民收入增长不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使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同步,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经济增长的好处,为扩大内需提供支持。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各种要素市场,特别要建立健全资本市场体系,发挥机构投资的作用;要保障农民土地权利和非农转化的增值收益等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2.要控制收入差距。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稳定和扩大就业水平;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有计划的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改革,消除不合理收入,限制过高收入,防止收入差距过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有利于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通过“提低、扩中、控高”,形成合体的收入群体分布。

3.要充分发挥再分配和三次分配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所得税体系,以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原则,加快个人所得税制改革,有效调节收入差距;健全财产税体系,适时开征物业税、遗产税、赠与税,调节财产性收入;运用税收、金融手段鼓励和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

4.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保障建设。社会保障的完善将有助于改善消费条件,降低预防性储蓄动机,提高居民的消费意愿。尽快扩大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改革机关事业单位现行退休金制度,逐步提高养老金水平,消除养老金差距过大的矛盾;推行全民医保制度,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努力解决公共教育、医疗和住房领域的问题;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大扶贫救助力度;完善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力度。

(三)促进和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提倡科学、可持续消费

培育消费和拉动消费过程中,要促进和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提高消费层次,要科学消费,可持续的消费,以消费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1.提倡适度消费,防止消费异化。消费的目的是人的物质和精神的满足,切忌不顾自身需要和收入等条件限制,盲目消费,沦为物欲的奴隶。对于个人和家庭消费而言,鼓励消费,要提倡量力而行,适度消费、理性消费,过度消费、超前消费、负债消费将导致消费难以为继。

2.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发展个性化消费和服务消费。扩大消费需求,需要着眼于消费结构的升级,不断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当今人们对产品的专业化和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对健康、文化、教育更加重视,精神追求品质提升,为顺应人们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应该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为居民消费“提档”、“扩容”。通过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产品,丰富产品内容,提供多样选择,刺激人们的持续消费动力;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教育文化、医疗保健、生活服务、休闲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服务消费需求和精神消费需求。

3.引导科学、绿色、低碳消费。为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在消费领域,应该以经济和法律的手段推动绿色低碳消费文化的形成,引导消费者树立科学的消费观,选择健康的消费模式,把生态、环保、节能、低碳等理念纳入消费观念,走低污染、低排放环保型的科学消费之路,使消费与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相一致。

4.推动促进消费的制度建设和金融支持,改善消费环境。应该完善消费者权益保障的法律和措施,完善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监测、评价体系,严厉惩罚假冒伪劣行为,保护消费者利益;鼓励和规范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形式;大力发展消费金融,鼓励各种新型的消费金融组织,创新金融手段和金融产品,加强金融支持消费的力度和范围,以此刺激和拉动消费。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M].人民出版社,1995

3.资本论(1-3卷)[M].人民出版社,2004

4.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1989

5.陈羲.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及对我国的启示[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3,4

6.邢玉升,褚良子.基于马克思消费理论视角的我国扩大内需分析[J].求是学刊,2010,6

7.朱晓.马克思消费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学理论,2010,33

8.刘建军.论马克思的消费经济理论及其现代意义[J].社会科学家,2003,04

9.李雨燕.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现实意义—兼论当代中国消费文化之创新[J].求实,2011,10

10.孙寅.马克思的消费理论试析[D].南京大学,2013

11.朱芳漪.基于马克思的消费理论浅析我国消费需求不足问题[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27届学术年会,2010:6

猜你喜欢

马克思消费生产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国内消费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新消费ABC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Сварочное Проμзвоσсmво(《焊接生产》)2012年第5期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