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跨沂沭断裂带工程地质选线
2014-01-03钱国玉杜文山
谢 猛,钱国玉,杜文山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55)
在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沂水至莒县段)的方案研究中,遇到以下问题。
(1)线路横跨我国东部最大的活动断裂——郯庐断裂[1]的中段沂沭断裂带[2,3]。公元前 70 年的诸城 7级地震、1668年的郯城8⅟2级地震均发生在该区域。据观测[3],从1970年到2010年6月,该区域共发生ML2.0级以上地震4112次,其中2.0~2.9级地震3582次,3.0~3.9级地震462次,4.0~4.9级地震59次,5.0~5.9级地震7次,6.0~6.9级地震2次。因此,沂沭断裂带的地震活动具有强度大、频度低、复发周期长的特点[3,9],是控制选线的关键因素之一。
(2)方案研究区位于以隐伏断裂为主的区域内,给地面调查和勘探工作的策划和实施带来很大困难。
(3)300 kN轴重的新建重载铁路选线,在我国尚属首次[3],选线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和运营期间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尤其是在沂沭断裂带这样复杂的构造区内,必须坚持地质选线[4]的理念。
综合考虑以上问题和选线的具体要求,提出“以遥感构造判释[5-8]为先导的综合勘察选线方法”。
1 地质背景
1.1 地质构造
沂沭断裂带产生于太古代,一直活动至今,由5条深大断裂组成,从东到西依次为:昌邑—大店断裂(F1)、安丘—莒县断裂(F5)、白芬子—浮莱山断裂(F2)、沂水—汤头断裂(F3)、葛沟—鄌郚断裂(F4)[2,9,10]。中生代以来,沂沭断裂带形成“两堑夹一垒”的构造格局,总的特征表现[2,3,9,10]如下。
(1)区域性构造带。沂沭断裂带的所有特征都是由5条主干断裂所组成的一个总的构造带来表现的,所反映的特点是有一定宽度的“一个带”,而不是“一条线”或“一个面”。
(2)活动性强。第四纪时期,沂沭断裂带的5条主干断裂均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在晚更新世晚期及全新世以来,以F5断裂活动最为明显。
(3)切割深度大。在沂沭断裂带内部及两侧,分布有很多基性、超基性的岩体,时代有新有老,且来源都较深,为断裂切割深的表现。
(4)力学性质复杂。沂沭断裂带同时兼有“压、张、扭”3种性质,而且这3种性质在各条断裂中均以联合的形式出现,力学性质复杂。
(5)几何要素变化大。走向上,各条主干断裂都呈明显的舒缓波状。倾向上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同一断裂的不同地段倾向不一致,但总体上倾角都较陡;第二,同一剖面上不同深度的倾向和倾角均有变化。
(6)分段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沿断裂带走向分布有一系列“串珠状”的断陷盆地;第二,中部“地垒”的高程自北向南呈“阶梯式”逐渐下降,并伴随有纵向破裂;第三,各条断裂在不同段落的表现形式和性质也有差异。
1.2 地层岩性
沂沭断裂带内的地层包括:第四系全新统(Q4)、更新统(Q3~Q1);上第三系上新统(N2);白垩系上统王氏组(K2w),下统大盛组(K1d)、青山组(K1q)、莱阳组(K1l);奥陶系下统马家沟组(O2m);寒武系上统凤山组(ε3f)、长山组(ε3c)、崮山组(ε3g),寒武系中统张夏组(ε2z)、徐庄组(ε2x),寒武系下统毛庄组(ε1mmj)、馒头组(ε1mm2);震旦系土门组(Zt);太古界沂水群(Ar)。此外,在中生代燕山晚期和元古代早期,区内的侵入活动较强烈,酸性、中性、基性的侵入岩均有出露。
2 选线原则及工作方法
2.1 选线原则
线路在研究区内的总体走向为南东向,与北北东走向的沂沭断裂带斜交,所以,要使线路避开所有断裂是不现实的,只能致力于减轻其对工程的影响程度,鉴于此,制定以下选线原则。
(1)线路应在查清沂沭断裂带性质和稳定性的基础上,选择相对稳定的区域通过。
(2)线路应绕避主干断裂及其影响区。断裂活动的继承性是沂沭断裂带的显著特征[2],地震沿既有断裂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因此,线路应绕避沂沭断裂的主干断裂及其影响区,难以绕避时,应在其较窄处,以简易工程大角度通过。
(3)线路应避开新构造运动活跃的区域。第四纪新断陷[9,10]是新构造运动的活动特征之一,也是地震活动分布的密集地带,稳定性差,线路应予以绕避。
(4)线路应选择在地形平坦开阔或缓坡地段通过,绕避山坡变形严重、成片的人工开挖地段、顺层等可能发生滑坡、崩塌等抗震不利的地段。
(5)重点工程必须置于“安全岛”内[4,9]。大中桥、隧道、车站、高填深挖等不易修复的大型建筑物应避开主干断裂及其影响区、断裂的密集处、交汇处以及新构造活动活跃的区域,特殊结构、高墩、大跨桥梁不应跨越主干断裂。此外,不宜在松散的山坡堆积层上设置高桥、深挖路堑以及高填、半挖半填的路基。
(6)在地质条件及技术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应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路网的和合理性等方面的因素。
2.2 工作思路和方法
沂沭断裂带综合勘察选线的基本思路,见图1。
图1 沂沭断裂带综合勘察选线工作思路
(1)遥感判释
遥感判释主要用于宏观构造格架分析,确定主干断裂的位置及影响范围,并指导地面调查和勘探验证工作的策划和实施。选用的遥感影像如下所述。
①ETM+(Landsat 7 ETM+)影像[11,12]:为多光谱遥感影像,信息丰富,地面分辨率为15 m,摄影时间2003年。使用过程中,根据判释目标的不同,选择恰当的遥感图像处理方法[8,12-14]。
②GE(Google Earth)影像[15,16]:该影像同时整合了多种卫星影像和地形资料,更新较快,且为免费资源,可对ETM+影像进行必要的补充。
③航片:框幅式航片,相幅23 cm×23 cm,摄影时间2009年。
使用方法:首先,通过ETM+影像和GE影像确定各条主干断裂的宏观位置,然后,利用航片,通过色调、纹理特征以及线状的负地形[8],确定断裂的影响范围。判释过程中,两种不同高度层次的遥感信息应进行相互验证和反复的对比分析。
(2)地面调查
针对研究区内断裂隐伏、露头少、覆盖层厚的特点,首先,通过遥感判释,确定各条主干断裂的位置和影响范围;然后,通过地面调查,获得各条断裂的类型、几何要素、力学性质等信息。
(3)勘探验证
对遥感判释和地面调查不明确,而又控制线路方案的区域,采用物探、钻探等方法进一步查明和验证。通过物探,可以获得隐伏断裂的位置、几何要素、基岩埋深及风化层厚度等信息,并为后续验证钻孔的布置提供依据。钻探,是验证地面调查及物探成果的有效手段,钻孔的布置,应在地面调查和物探的基础上,根据进一步的验证需要来确定。
3 选线勘察及方案比选
3.1 宏观构造格架
ETM+影像上,沂沭断裂带“两堑夹一垒”的构造格架清晰,5条主干断裂均为北北东向展布,呈现较平直或略有弯曲的线状影像,见图2。
图2 研究区ETM+影像遥感判释
3.2 F1断裂
F1断裂为研究区东侧“地堑”的东边界,控制“响水河以北方案”、“响水河以南方案”、“莒县北设站方案”和“不经莒县方案”的比选,见图3。
3.2.1 遥感判释
ETM+影像上,响水河以南,F1断裂东西两侧色调差异显著,东侧主要为浅灰夹浅绿色调,斑块状影纹,为缓丘地貌,西侧为暗色调,地势平坦;响水河以北至莒县以东,由于受地表水(沭河)冲积层覆盖的影响,ETM+影像的色调从东到西过渡均匀,F1断裂在该区域内隐伏,影响宽度由南向北呈“束状”发散,见图3。
“莒县断陷盆地”位于莒县以东,整体形态为一个近似的“菱形”,为第四纪新断陷[9,10]。ETM+ 影像上,莒县断陷盆地的色调较周围区域略浅,整体为青色,中心偏西区域色调较浅,向东、南、北三个方向色调逐渐变深,过渡为青绿色,反应了断陷盆地内部“半弧形”的空间形态[7],见图 3。
3.2.2 地面调查
根据遥感判释,F1断裂在研究区的南段出露较好,向北逐渐隐伏,因此,地面调查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南段。在小岭村及前小河村附近发现F1断裂露头,倾向约 300°,倾角约 630°,正断层,为多期活动断裂[3],见图 4。
图3 F1断裂ETM+影像遥感判释图
图4 研究区F1断裂露头
3.2.3 勘探验证
物探采用直流电测深法,分别沿响水河南、北2个方案布置2条测线。解译得到:F1断裂东西两侧地层的视电阻率差异显著,断裂整体倾向东,倾角陡立,约70°。根据地面调查和物探解译成果,布置验证钻孔7孔/233 m。图5为响水河南、北2个方案穿F1断裂影响区钻探揭露的地层剖面。
图5 F1断裂影响区地层剖面
从图5可知,F1断裂影响区内第四纪覆盖层厚度大于90 m,影响宽度从南向北逐渐增大,证实了莒县断陷盆地的存在。此外,通过物探和钻探验证,查明了F1断裂的性质、影响范围以及“莒县断陷盆地”南侧的东、西边界,为方案研究提供了依据。
3.2.4 方案比选
表1为F1断裂影响区内的方案比较表。
表1 F1断裂影响区方案比较
3.3 F5、F2 断裂
F5断裂位于研究区东侧的“地堑”内,F2断裂为“地垒”的东边界,分别控制“响水河以北方案”、“响水河以南方案”和“不经莒县方案”的比选,见图6。
3.3.1 遥感判释
ETM+影像上,F5断裂影响区为带状的暗色调,南部狭窄,向北逐渐宽泛,构造行迹清晰,总体走向为北北东向,局部有错动,沭河的发育受其控制,局部河道急转,为F5断裂活动性的表现。F2断裂东西两侧色调差异明显,东侧地势平坦,西侧为缓丘,断裂影响区整体表现为暗色调,条带状纹理,总体走向为北北东向,呈“束状”发育,南部收敛,北部发散,见图6。
图6 F5、F2断裂ETM+影像遥感判释
3.3.2 地面调查
研究区内F5断裂北侧隐伏,南侧构造行迹清晰。地面调查期间,在中泉村和毛家屯村附近发现断裂露头,断裂倾向300~320°,倾角约66°,为逆断层。图7为F5断裂露头及断裂泉。
3.3.3 勘探验证
为了进一步查明F5断裂的性质和影响范围,结合遥感判释及地面调查成果,分别沿“响水河以南方案”和“不经莒县方案”布置2条/1.85 km物探(高密度电法)测线。但是,由于测区内地表水系发育,加之F5主干断裂及其次生断裂的相互影响,物探解译效果较差。
验证钻孔布置了10孔/583 m,钻探揭露泥岩、砂岩、粉砂岩、砾岩等,层理杂乱,局部夹断层泥、糜棱岩等,分布无规律,为F5断裂多期运动影响所致,见图8。
3.3.4 方案比选
图7 F5断裂露头及断裂泉出露点
图8 F5断裂影响区地层剖面
从平面角度分析,F5断裂在研究区内“南窄北宽”,选线的宏观思路是将线路尽量向南侧展布,据此,推荐“不经莒县方案”,然而,如果从纵断面角度分析,“不经莒县方案”从研究区西侧的“地垒”进入F5断裂影响区以后,地面高程下降较快,而跨越沭河以后,地面高程又明显抬升,若要将线路高程的降低幅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线路就必须以桥梁形式通过F5断裂影响区;若将线路高程尽可能“压低”,使线路以路基形式穿F5断裂影响区,这将导致线路以较大的“挖方”通过F1、F2断裂影响区,同时,考虑到F5断裂控制着区内坏河、柳青河、沭河等众多地表水的发育,线路不可能完全以路基形式通过,因此,推荐“响水河以北方案”和“响水河以南方案”。
响水河南、北2个方案穿F5断裂影响区的长度及角度相当,地质条件相当,推荐方案应在这2个方案中选择,并通过优化平、纵断面,使线路尽量以路基形式穿F5断裂影响区,同时,应兼顾F1、F2断裂影响区内的工程设置情况。
3.4 F3、F4 断裂
F3、F4断裂分别为研究区西侧“地堑”的东、西边界。控制“莒县北设站方案”、“穿大学城方案”、“绕避大学城方案”和“长隧道方案”的比选,见图9。
3.4.1 遥感判释
ETM+影像上,F3断裂总体走向为北北东向,断裂两侧色调差异明显,线状影像清晰。F4断裂的总体走向也为北北东向,南部发散,北部收敛,南北两侧均呈现“断续状”的线状影像,中部隐伏,此外,在F4断裂影响区的南侧,集中分布了大量的、短的线状影纹,为F4断裂的次生断裂,走向与主干断裂正交或斜交,分布无规律,见图9。
图9 F3、F4断裂ETM+影像遥感判释
3.4.2 地面调绘
(1)F3断裂
在遥感判释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开展地面调查工作,很快发现了F3断裂露头,进一步确定了F3断裂的性质:倾向 270°~320°,倾角 55°~65°,以左行压扭为主,正断层,且为多期活动断裂[3]。图10为F3断裂露头及断裂泉。
(2)F4断裂
地面调查期间未见F4主干断裂露头,但发现大量小断裂,其破碎带内部岩性混乱,呈土夹碎粒状,局部被磨蚀成较光滑的透镜体及圆饼状,结构和构造性质均无法识别,现场测量的断裂几何要素信息与遥感判释成果不吻合,判断为F4断裂的次生断裂。
3.4.3 勘探验证
沿“绕避大学城方案”平行布置了3条穿F4主干断裂的物探(高密度电法)测线,间距50 m,3条测线剖面的视电阻率在F4主干断裂附近均呈“台阶”状异常,证实了F4主干断裂的存在,在此基础上,结合遥感判释及地面调查成果,布置F3、F4断裂的验证钻孔共9孔/183 m。图11为“绕避大学城方案”穿F3、F4断裂的地层剖面。
图10 F3断裂露头及断裂泉出露点
图11 F3、F4断裂影响区地层剖面
钻探揭露的F4断裂破碎带物质,成分为砂质灰岩和页岩,泥质胶结,岩心断裂面含角砾,砾径大小不一,砾面光滑,挤压现象明显,并呈定向排列,据此可判断F4断裂为压扭性断裂,见图12。
3.4.4 方案比选
表2为F3、F4断裂影响区的方案比较。
图12 钻探揭露的F4断裂破碎带物质
表2 F3、F4断裂影响区方案比较
4 结语
(1)针对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沂水至莒县段)方案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选线的具体要求,提出“以遥感构造判释为先导的综合勘察选线方法”,并制定了具体的选线原则、工作思路和方法。
(2)充分挖掘了ETM+影像和航片中的地质信息,并通过两种不同高度层次遥感信息的对比分析和相互验证,对地面调查和勘探验证工作的策划和实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有效减少了地面工作的盲目性,缩短了勘测周期,提高了方案研究的效率和质量。
(3)采用遥感判释、地面调查、物探、钻探等综合勘察方法,查明了研究区内沂沭断裂带5条主干断裂的位置、特征和影响范围,以及“莒县断陷盆地”南侧的东、西边界,为方案研究提供了科学、可靠的地质依据。
(4)通过比较5条主干断裂对各比选方案的影响范围及程度,并对各方案中桥、隧、站等重点工程的设置情况以及路网的合理性进行综合评价,最终确定的“绕避大学城方案”和“响水河以南方案”均走行在沂沭断裂带的相对稳定区域,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小,重点工程均避开了主干断裂的影响区,同时,线路绕避了沂水大学城,也可带动莒县的经济发展,是各方案中的最优方案。
[1]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郯庐断裂[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7.
[2] 晁洪太,李家灵,赵清玉,等.沂沭断裂带活动褶皱及其与活动断层的关系[J].地震研究,1998,21(3):261-267.
[3]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新建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沂沭断裂带地质选线综合勘察报告[R].北京: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2011.
[4] 朱颖.铁路选线理念的创新与实践[J].铁道工程学报,2009,6(1):1-5.
[5] 魏成阶,杨攀新,张俊,等.汶川地震区西北向断裂带遥感分析[J].遥感学报,2012,16(5):1054-1073.
[6] 李述靖,郑达兴.遥感构造解析与地壳表层结构构造型式——拓展地质力学学科研究的一个方面[J].地质力学学报,2006,12(3):279-286.
[7] Xie Meng,Zhuo Boxi,Zhen Chunxiang,et al.Route Selection for Heavy Haul Railway in complex Fault Structure Area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Image Interpretation[C]∥Proceedings of 2013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emote Sensing&Social Development.Shanghai:Chinese Society of Space Research&Shanghai Society of Infrared and Remote Sensing,2013:58-66.
[8] 卓宝熙.工程地质遥感判释与应用[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9] 许再良,李国和,李翔.沂沭断裂带区域工程地质与铁路选线勘察[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8.
[10]付新平,李翔.胶新铁路沂沭断裂带工程地质选线[J].铁道标准设计,2004(2):29-33.
[11]姜高珍,韩冰,高应波,等.Landsat系列卫星对地观测40年回顾及 LDCM 前瞻[J].遥感学报,2013,17(5):1033-1048.
[12]韩玲玲,何政伟,黄润秋,等.长江三峡库区Landsat-7 ETM数据的处理方法和探讨[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3,18(4):237-242.
[13]谢猛,胡清波,曾宪明.基于Landsat-7 ETM+影像分析的某复杂岩溶山区铁路遥感地质选线[C]∥中国铁道学会工程地质与路基专业委员会第23届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北京:中国铁道学会,2012:76-80.
[14]樊旭燕,付春龙,石继海,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遥感图像模拟真彩色融合法[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06,23(4):287-290.
[15]王一波,邵伟伟,罗新宇.Google Earth数据精度分析及在铁路选线设计中的应用[J].铁道勘察,2010(5):68-71.
[16]刘江涛.基于Google Earth的铁路三维空间选线系统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