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广铁路杏江大桥右侧滑坡成因分析及治理

2014-01-03

铁道标准设计 2014年1期
关键词:条块滑体闪长岩

雷 星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55)

1 工程概况

新建南广铁路广西段杏江大桥地处低山丘陵区,地形起伏较大,植被发育。线路从杏江采石场穿过,小里程方向、线位右侧为采石区。施工拟建2~5号墩右侧山体多处出现裂缝,且大里程方向局部出现浅层溜坍。经地质勘探和调查访问,右侧山体滑坍部分表层主要为采石场近期弃土,且线路左侧已经被开挖形成临空面,对桥梁墩台形成了安全威胁,须进行滑坡治理。

2 滑坡成因分析

2.1 岩土工程特征

(1)地层岩性

③1闪长岩(δ3):层厚2.5~13.9 m,灰黄色,全风化,岩芯呈砂土状,手捏易碎,原岩结构隐约可见;

③2闪长岩(δ3):层厚0.6~3.9 m,褐灰色,强风化,岩芯呈碎块状,断面不新鲜;

③3闪长岩(δ3):钻探揭示最大厚度10.5 m,灰白色,弱风化,岩芯呈柱状,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和角闪石,节理裂隙较发育。

(2)地质构造

滑坡段内无影响工程的断层等地质构造。

(3)水文地质

滑坡处于山体坡脚。地下水发育程度受季节影响较大。旱季时地下水不发育;雨季时受大气降水补给,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岩层裂隙均很发育,未见地下水出露。

2.2 滑坡空间形态

(1)滑坡地形地貌

杏江大桥右侧滑坡体位处低山山前斜坡,以上陡中缓下陡的连续斜坡形态构成台阶状地貌。

(2)滑坡空间形态

该滑坡平面形态呈不规则鸭舌状形态。滑坡主滑方向与线路夹角65°,向大里程方向倾斜,纵长约130 m,中上部较窄,宽约30 m,中下部较宽约85 m,总面积约8 900 m2;平均滑体厚度约13 m,总体积约11.6万m3。局部已出现坍滑现象,从已坍滑的范围和裂缝方向看,实际已滑动的方向是向沟内的,与线路夹角约呈 25°。

(3)裂缝形态分布

滑坡长约130 m,宽30~85 m,该滑体为整体滑动,主裂缝在线路右侧118.5 m。主裂缝呈弧线状态,延伸长度约20 m,深度大于2 m,与线路夹角呈30°~45°,周围土体松散。

滑坡全景如图1所示。

图1 杏江大桥右侧滑坡全貌

2.3 滑坡成因分析

滑坡体主要物质为素填土,滑带为原地面,由于素填土土体松散,导致地表水长期渗入,进一步软化表层黏土,形成与丘坡上硬塑状坡残积黏土及全风化闪长岩交界面的滑带、沟谷处为软塑状黏土交界面的滑带。

综合分析认为影响滑坡稳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物质来源为丽新采石场取表转移山皮土,沿4号墩~5号墩右侧沟谷及2号墩、3号右侧坡体堆积,厚度3~20.1 m,。该层弃土范围和厚度决定了滑坡体的厚度和规模。

该滑坡体的物质主要为素填土,成份以全风化闪长岩及黏土为主,局部含角砾,土体结构松散,而且角砾分布不均,结构紊乱,雨季由于地表水的渗入,加大土体自重,降低素填土力学指标,滑体物质产生局部坍滑。

(2)地形条件

杏江滑坡分布于右侧沟谷及山前斜坡上,海拔高程40~130 m,相对高差40~90 m,自然坡度10°~40°,以上陡中缓下陡的连续斜坡形态构成台阶状地貌,滑动面倾角较陡,主滑段倾角一般为25°~30°。

(3)气候条件

由于该地区2009~2010年持续性干旱和持续性降雨交替作用,弃土冲刷,裂缝发育,表面坑洼不平易积水下渗。

(4)外部条件

采石场在该区域山体下部开挖,形成临空面,这是该滑坡产生的最重要诱因。

3 滑坡参数

3.1 地层物理力学参数

滑面指标根据室内试验和滑体剖面进行反演法计算分析综合确定,滑面物理力学参数取值为黏聚力c=10 kPa,墙背岩土体内摩擦角φ=18.7°。

3.2 滑坡推力计算

滑坡推力计算图示如图2所示。

图2 滑坡推力计算图示

滑坡推力采用传递系数法按下式计算

Ti=KWisinαi+ ΨTi-1-WicosαitanΦi-cili

Ψ =cos(αi-1-αi)-sin(αi-1-αi)tanΦi

式中 Ti——第i个条块末端的滑坡推力,kN/m;

K——安全系数;

Wi——第 i个条块滑体的重力,kN/m;

Ti-1——第i-1个条块末端的滑坡推力,kN/m;

αi——第 i个条块所在滑动面的倾角,(°);

αi-1——第i-1个条块所在滑动面的倾角,(°);

Φi——第 i个条块所在滑动面的内摩擦角,(°);

ci——第i个条块所在滑动面上的单位黏聚力,kPa;

li——第i个条块所在滑动面上的长度,m。

当安全系数K取1.1时,算得最大下滑力T=717 kN。

4 滑坡治理

4.1 治理方案

为不至影响杏江大桥的桥梁施工,对右侧滑坡需要采取必要的治理措施(图3)。

(1)IDK198+935.5~+974段线路右侧设置抗滑桩。

(2)桩顶一、二级边坡采用框架锚杆防护,锚杆沿坡面及线路方向均为3 m,锚杆长12 m,框架内采用草灌结合防护。

(3)桩顶三级边坡采用M7.5浆砌片石拱形骨架护坡防护,骨架内草灌结合防护,主骨架厚0.6 m,主骨架净距3.0 m,拱间净距3.0 m。

图3 Ⅰ-Ⅰ滑坡主轴方案示意

4.2 抗滑桩设计

抗滑桩锚固段上部处于全强风化闪长岩内,桩底处于弱风化闪长岩内,按照土层m法,岩层K法,桩顶位移不大于10 cm,地面处桩的水平位移不大于10 mm的原则,计算抗滑桩桩长、锚固段长度、尺寸及间距。措施如下。

(1)IDK198+935.5~+974段线路右侧设置抗滑桩,Ⅰ型桩8根,桩截面2.75 m×3.0 m,桩间距5 m(中~中),桩长20 m;桩身采用C30钢筋混凝土现场浇筑。

(2)1号~6号桩桩中心距离左线12 m,7号桩桩中心距离左线14 m,8号桩桩中心距离左线16.5 m,见图4平面示意图。

图4 杏江滑坡治理平面示意

(3)抗滑桩与线路走向夹角25°,与滑坡主轴方向垂直。

4.3 施工中重点注意问题

(1)与杏江大桥3号、4号墩相邻的1号、4号~7号抗滑桩施工完毕达到设计强度要求后,方可进行桥梁桩基施工。

(2)施工前应作好系统排水工程,防止降水和地表水浸润基床和路基本体。原地面须整平后方可进行地基处理或填筑施工。

(3)路堑开挖前应先修好天沟,避免地表水对开挖边坡产生冲刷或浸泡,以免引起边坡溜坍、失稳。堑顶为斜坡时,应进行施工核查,如堑顶斜坡存在松散易坍滑的土体或其他不良地质体,应清除干净。

(4)路堑边坡开挖必须自上而下采用分级开挖和分级加固,上一级边坡开挖并支护完成施工达到设计要求后,才能进行下一级边坡的开挖和支护。设桩板墙地段,抗滑桩施工完成并达到设计要求后再开挖下级边坡,抗滑桩的施工采用跳桩开挖,达到设计强度要求后再施工下一批桩。

5 结语

(1)采石场弃土后期处理不当,可能会产生一些次生危害,特别是当山皮土弃于地表达一定厚度,边坡下部有人工临空面时,极易产生滑坡。

(2)该滑坡采用下部设置抗滑桩,上部适当刷方减载,并加强边坡加固防护的综合治理措施。

(3)该滑坡治理工程施工完毕已近3年,期间经过多次大暴雨侵袭,现在滑坡已经稳定,加固防护效果良好,可为类似病害工程治理提供借鉴。

[1] 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铁路工程地质手册[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2] 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铁路工程设计技术手册·路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5.

[3] TB10025—2006 铁路路基支挡结构设计规范[S].

[4] GB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5] 高永梅.临吉线K202+800~K202+860段滑坡原因分析及处治措施研究[J].公路,2013(8):178-180.

[6] 黄丹,郭久洋.古树包滑坡治理方案设计[J].广西水利水电,2013(1):9-12.

猜你喜欢

条块滑体闪长岩
强降雨条件下碎屑岩滑坡远程运动模拟分析
——以牛儿湾滑坡为例
基于条分法对边坡渐进破坏分析及多参量评价
关于RCA改性剂在闪长岩上面层的应用研究
吉林中部早三叠世高镁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岩石成因及地质意义
基于遥感数据的灾后滑坡信息快速提取方法
南太行綦村岩体中辉石的成因矿物学研究
基层社会治理视角下的网格化治理: 创新、挑战与对策
广元市英萃镇一带米仓山构造岩浆岩带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研究
万梁高速某滑坡降雨入渗稳定性及处治技术研究*
露天矿反铲挖掘机处理滑体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