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红河州哈尼巴乌的类别

2014-01-03

戏剧之家 2014年1期
关键词:巴乌音孔哈尼族

王 磊

(红河学院音乐学院 音乐系,云南 蒙自 661100)

一、哈尼巴乌的起源

哈尼巴乌起源于哈尼族,在彝族、拉祜族、傣族等民族中也有很多应用。哈尼巴乌是一件古老的古老的乐器,关于它的起源有着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

据说在开天辟地时,洪荒之后,天下只剩下了一男一女俩兄妹,哥哥叫莫龙,妹妹叫莫婆。莫龙有心与莫婆成为夫妇,于是就砍下山芦苇做成“嘀母嘀哩”,用优美动听的乐器吹出不好意思说出来的话来。莫婆听懂了莫龙吹出的意思,他俩终于结成了夫妻,繁衍了人类。后来这件乐器就被人们称之为媒人乐器。巴乌平时大都由哈尼族青年男女在野外吹奏,不能在寨内或家中吹奏,夜晚在寨子边或寨内吹,若有长辈或是亲属在旁,因为害羞而不吹奏,吹奏不分季节。

二、哈尼巴乌的类别

哈尼巴乌,起源于哈尼族,流行地区很广,因地区的不同,制作者的不同,演奏者的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差异。以下根据各地区的习惯,以乐器的形制的不同大致分为三类:

(一)四眼竹(苇)簧巴乌

四眼竹(苇)簧巴乌是流行在绿春县哈尼族(期垤、白宏支系)村寨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竹管单簧竖吹乐器,哈尼语称“嘀母嘀哩”,汉语译意称为“四眼草簧巴乌”,民间所说的四眼即四个音孔之音。

四眼竹簧巴乌吹奏时竖置在胸前,口含簧舌,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左手食指按第四音孔,中指持管身,无名指按第三音孔,右手食指按第二音孔,中指持管身,无名指按第一音孔。站、坐、走均可吹奏,演奏不分季节。(图1)

四眼竹簧是青年男女恋爱中的传情媒介,也是情人间的媒人乐器。

绿色哈尼族(期垤、白宏支系)吹奏的四眼竹簧巴乌,由于乐器仅有四个音孔,一般只能演奏旋律简单的民间“情歌调”(哈尼语“阿茨”),如《呼唤情人》、《喜欢的出来》等。乐曲古朴,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风格特色。

(二)三眼竹(苇)管单簧巴乌

三眼竹(苇)管单簧巴乌,是流传在绿春县哈尼族(期垤、白宏支系)、骑马坝乡骑马村坝村傣族等各民族中的一种竹(苇)管单簧竖吹乐器。哈尼语称作“切足拉哟”,是乐器专用名称;拉祜族称“梅嘟”或“迈噜”,系形声词,也是乐器专用名称;傣语称“毖谈绕”,“ 毖”是吹管乐器的泛称,汉语则根据其形制以及乐器分类法,统称其为“三眼竹簧巴乌”。在不同的民族中,其形制和制作方法有异,吹奏的曲调和民族风俗也有别。(图2)

三眼竹簧巴乌吹奏时口含簧舌,竖置于胸前吹。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左手食指按三音孔,其他各指持管身,右手食指按二音孔,无名指按一音孔,中指在一、二孔中间持管身。站、坐、走均可吹奏,吹奏不分季节。

三眼草簧巴乌管径细而长,音色清脆响亮,略带鼻音,有着粗犷的山野特色,被称为“会说话的乐器”。吹奏曲目一般只能吹奏旋律比较简单的民间乐曲。如《邀约调》、《玩耍调》等,乐曲质朴幽默,有浓郁的民族特点。

(三)铜簧巴乌

铜簧巴乌,是流传在绿春县戈奎乡哈尼族中的一种吹管乐器。哈尼语称“梅板”。汉语称作铜簧巴乌,是以其发音的簧片以薄黄铜片制作而得名。(图3)

铜簧巴乌吹奏时口含簧管,双唇罩住簧片,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左手拇指按后音孔(第八按音孔),食、中、无名指分别按七、六、五按音孔,右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分别按第四、三、二、一按音孔,竖置或横置在胸前吹奏,站、坐、走均可演奏。

绿春县戈奎地区哈尼族吹奏的铜簧巴乌曲基本上是本地广泛流行的情歌调,哈尼族称作“阿茨”,通常演奏的的曲目有《串姑娘》、《赞美歌》等调子,演奏曲目大多是歌词内容不同,但曲调基本不变。有时有的老人也可在家中吹奏古老的叙事歌调“哈巴”以自娱,曲调古朴优美、和谐动听。

猜你喜欢

巴乌音孔哈尼族
论阮音孔的改制与变迁(下)
快乐其实很简单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维生素D辅助治疗云南哈尼族儿童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探究陶笛发音频率与开放音孔组合总面积的关系
我教爸爸吹巴乌
哈尼族色彩审美文化刍议
哈尼族“老关工”白文达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