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泛读教学中的评论性阅读和语篇分析

2014-01-02谷秀春

科技视界 2014年33期
关键词:评论性语篇语境

谷秀春

(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山东 威海 264209)

与偏重语言准确性和综合技能的精读不同,泛读主要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习惯和运用灵活的阅读技巧,克服词汇障碍,思考、重组和筛选有效信息,从而真正理解所读内容,为语言内化和提高专业素养做准备。在泛读考试中或各种英语考试的阅读部分,很多学生会遇到这样的尴尬:自己认为完全理解了所读内容,但成绩不理想或经过老师的讲解之后,发现自己在理解上差之千里。成绩不理想或理解偏差的原因很多,如过多注重语言形式,而不善于抓关键词,或只注重细节,而抓不住要点或注重逐句阅读,而忽视篇章联系等,但最主要的是与忽视或不善于进行评论性阅读有关。

评论性阅读是在略读、寻读、研读之外的一种阅读方式,其主要目的是对所读文章进行推理、评论,既能理解作者文字内容的意指,又能根据文章细节或结构,从字里行间推测出词义、作者态度、目的等。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评论性阅读能力呢?对于学习者而言,随着阅读材料难度的增加,单纯依靠语言知识来进行阅读,并不能够深入地做出推断或真正地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对于教师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词汇、语法等表层结构,有利于文章的局部理解,但缺乏对篇章的整体理解,影响学生的有效阅读。本文拟以评论性阅读的要素为基础,从篇章的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入手,研究两者在泛读教学中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综合的推断能力。

1 评论性阅读的要素

简单地说,阅读题包括事实性理解题和推断性理解题。前者依靠寻读可以从原文中查找、定位信息;后者需要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推断,是评论性阅读在实际中的一种考查方式,评论、推断的过程实质上是所读内容与读者、语篇内信息与语篇外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篇内容与学生的背景知识、灵活运用语篇能力是评论性阅读过程中的两大关键要素。

语篇通常具有两层意义:一层是由构成句子的词汇意义而产生的表层意义,另一层则是由特定语境所决定的深层话语含义,也就是语用含义。[1]要正确理解、分析文章的表层意义和语用含义,学生就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同时要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和语篇分析能力,研究作者的思路,推断文章的深层含义。如《轻轻松松学英语》上一篇文章题目是 “After the Rice is Thrown” (《米撒过之后》)[2],但看完全文,与大米似乎无关,通篇都是说婚后,小两口可能会遇到不同类型的婆婆或丈母娘。那么,怎么理解这个题目?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在欧美国家,传统的婚宴之后,亲朋好友会在新人身上撒大米(rice),寓意生活富足(rich),题目的意思是结婚之后。因而,如果学生没有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就无法领会文章题目的语用含义。

评论性阅读过程是通过已知分析、推断出未知或隐含含义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讲解分析过程,引导学生练习语篇内推断和语篇外推断。对于语篇内推断,教师应提醒学生查找相关联的语境,把握文章脉络,对自己的分析、预测不断进行确认和修正,从而明确作者的交际意图,而不应该总是偏重讲解词汇、语法,忽视语篇分析能力的培养,应将词汇与语法教学融汇到语篇分析当中;对于语篇外推断,教师应通过设置问题,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来调动和扩展学生已有知识,提高评论、推断的能力。当然,这种语篇外文化语境的缺失,不能单纯地靠教师进行课堂讲解进行扩充,更多地需要学生不断阅读,增加语言输入,提高知识储备。

2 宏观性语篇分析和评论性阅读

语篇分析教学首先从理解整篇文章内容入手,对所读文章获得一个总体印象,借助一些篇章模式,发现作者谋篇布局的结构与意图,在宏观上对文章进行理解,然后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浏览和捕捉重要语言线索。[3]

尽管不同题材的语篇具有不同的结构,但也存在共性,如大多数文章结构为introduction,development,conclusion;段落的模式为topic sentence,developing sentences,transitional sentences,concluding sentence。[3]基于这些共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段落的发展,把握文章的布局,从而做出相应的评论、推断。在阅读时,学生可通过词汇衔接推导出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但有时,很多文章并不会明确给出主题句或衔接性词句,在这种情况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学会总结关键词来进行推断,如以下一篇节选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每一段都没有明确的主题句,需要读者通过关键词来总结,如第一段,强调的是俄国早期淘金失败,第二段通过Peter的例子,引出俄国在淘金路上的准备,第三段进而引出在实践方面淘金的进步。基于关键词,我们可以推断出,文章接下来可能会探讨俄国在淘金开采方面的发展,答案选C。

在进行文章的宏观性结构分析时,包括主题思想的总结时,教师应对语篇进行透彻分析,了解作者怎样通过语篇来传达信息,从而选择和结合有效的教学手段和任务,帮助学生培养评论、分析的推断能力,明确作者的交际意图。

3 微观性语篇分析和评论性阅读

在宏观分析的基础上,微观分析应以语篇的局部为重点,辨别词义、明了语法结构、掌握句子之间或段落之间的衔接关系,教学时应不失时机地从这些方面对作者的事实性阐述和观点态度加以分析总结,从微观上对篇章进行深入理解。

3.1 对事实的评论性阅读

阅读中很多事实性理解题都与语篇衔接有关。Halliday和Hasan认为衔接是语义上的联系,假如语篇之中的某一部分对另一部分的理解起关键作用,那这两部分就产生衔接关系,衔接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它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4]词汇和语法是体现衔接的两大手段,如一些转折性的词语等;但另一方面,有些文章中并没有出现一些明显的衔接性词汇或语法结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帮助学生根据上下文识别语境衔接手段。如以下文为例:

如果不注意语境衔接,许多学生会选A或B。在原文中,作者提出的第二点需要注意的事项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高中男生吸烟人数超过了女生。这是过去的事实,原文中用的是exceeded,过去时态。最重要的是接下来的一句话:The statistic is reversing用的是现在进行时态。Reverse是反过来的意思,所以是说,现在女生吸烟人数更多,答案是C。尽管没有but,however之类的词汇衔接,这前后两句实际上构成了语境衔接。很多同学在没有明确词汇衔接的情况下,总是没有在头脑中自动形成语境衔接,进行逻辑思考。

对于事实性的评论性阅读题,学生在阅读时,应通过外在和内在的语篇衔接线索推断出文字之间,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些线索包括时态线索、词汇线索、反向思维以及选项中对原句的重新表述等。同时,应注意区分事实性选项和事实性评论题,如上文中A就是原文中的事实,不需要推导。

3.2 对作者态度目的的评论性阅读

语篇除了其特定的内容,常常表明了一定的思想意义。辨析作者在篇章中的态度或目的,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重要环节。然而,作者的态度或目的并不一定明确地被阐述出来,更多地需要利用字里行间的提示,推断出来。如:

在这两个句子中,只有一个单词不一样,即stingy和thrifty。这两者都有不舍得花钱的含义,但两者感情色彩不同,第一个词stingy是贬义词,小气的;第二个词thrifty是褒义词,节俭的。通过词的感情色彩,我们就可以推断出第一句话中作者的态度是肯定的,而第二句话态度则是否定的。

因而,通过语篇中的措辞,细节的筛选,我们都可以准确地获取关于作者态度或目的的最大信息量,但对作者言外之意的推断,要根据原文陈述的一系列细节、实例等事实论据进行推理(即使有时候作者的观点是错误的或有偏见性的),而不是我们根据自己的认识、态度、观点或喜好去理解文章的内涵。

语篇的宏观和微观分析对泛读教学中的评论性阅读起着实际指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引导学生把握和运用词汇、语法等语言手段,注意语境衔接,分析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联系,推导出隐藏在语篇之后的非语言信息。

[1]朱艳红.关联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11(8):32-33+38.

[2]莎隆,于景东.轻轻松松学英语[M].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3]潘敏.语篇分析技能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8(3):85-87.

[4]黄单恒.浅析语篇衔接与泛读课教学探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12):85-87.

猜你喜欢

评论性语篇语境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的选题与传播策略
评论性作文深入阐述的三点切口
法律德语翻译的层次化策略——以法律判决书的评论性文本翻译为例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