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副所长孙晓波:“用现代技术提升中医药价值”
2014-01-01郑挺颖叶晓婷
◎本刊记者 郑挺颖 叶晓婷
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抗争中积累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极大贡献。然而近年来围绕中医药产生了极大争议,几十年来的中西医发展不平衡,也导致“西医腿长、中医腿短”的现实。
那么,在西医科学迅速发展日臻成熟的当代,传统中医药的价值应该怎样展现?《环境与生活》杂志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孙晓波。
中西医药其实很互补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位于北京海淀区马连洼北路,走进研究所大门,接待记者的科研保障中心主任闻杰,先带记者到院内西侧的药用植物园参观,映入记者眼帘的是连翘、藿香、天麻、接骨草、蝎子草、玉簪、仙鹤草等一丛丛记者从没见过的药用植物,植物旁边都竖有牌子,用中文和拉丁文写着名称。面积19.62公顷的药物园里,共有1200余种药用植物。记者注意到,园里入口处有一座明代药圣李时珍的石雕像,闻杰研究员向记者介绍,这里也是北京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赶上节假日,很多家长会带孩子来这里游玩参观。走在园子里,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让人心旷神怡,难怪经常有剧组来园子里拍清宫戏。
当天的采访时间,就挤在孙晓波副所长的晚饭间隙进行。话题先从中西医该如何结合谈起。有人可能记得2013年8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时曾表示,中方重视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要作用,愿继续加强双方合作,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发展。
那么,中医和西医该如何结合呢?
孙晓波博士介绍,相较于西医药仅仅200多年的历史,中医药文化发展了至少3000多年。在西医出现前,东方医学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卓越贡献,东南亚、东亚地区的繁衍生息都受惠于中医药。“传统中医药有强大的生命力,是由于有强大的需求。现代医学在肿瘤、慢性疾病等方面遇到很大挑战,传统中医药在其中能发挥作用。”孙晓波说,中西医药其实是有互补关系的。在长期的实践中,这种中西医配合治疗疾病的案例有很多。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局限性,人体很复杂,尤其是一些复杂性慢性疾病的治疗,中医有其独到的地方。
用现代技术把中医药“说清楚”
用现代技术来研究中医药目前是个大趋势,但有人担心这会导致“中医药成了西医的殖民地”。孙晓波博士说,上世纪70年代,第一套磁共振系统在德国西门子研究基地的一个小木屋诞生的时候,它的第一件“作品”是辣椒的图像。可见CT、核磁共振等技术,原本并不是西医临床诊断方式,但它们与西医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就能为人类健康做贡献。同理,用现代西方技术研究中医药,其实还是坚持中医药的基本理论,是围绕某个方子、某种成药临床功效,研究在临床上为什么有效、是否安全,揭示它们在人体内的作用靶点,作用机制及安全性。
“让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及语言表达为中药发展所用,阐释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原理,提供科学依据,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中医学的科学内涵。中医药为本,不离其宗,这是中医药和西方医学最好的纽带和桥梁,可以缩小东西方医学医药的距离,减少不了解,增加认同感。”用现代技术把传统中医所选用的方剂、中药或中医疗法的好处展现给世人,孙晓波认为这是最有效的一种表达“语言”,让西方人知道传统中医药的科学价值所在,把它的安全性、有效性都能说得清楚,对提升中医药使用的人群范围及知名度,有百利而无一害。
但他也强调,必须在遵循中医药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引进现代技术研究,而不是完全西化,不顾其药性和传统的临床功效。“只是纯粹当植物研究,那是西方医学研究天然植物的方法。中医药的药性、临床背景、应用历史背景都不可脱节,发现新东西反过来可以提高中医药在临床治病上的安全性、有效性,这是有必要及有效的途径。”
日韩的中药质量比中国的强?
记者提到,有人认为当今日本、韩国的中药质量与药效比中国本土的好,孙晓波认为这有失偏颇。曾在日本留过学的他,对当地药物市场较为了解。日本在进口中药材的管理上确实非常严格,都是上等药材,所以成药的制配、饮片的使用上,整体质量比中国的好,韩国也是如此。这就促成日韩的成药或饮片比我国的平均质量要高。中国大陆人口多,市场需求大,使用量也大,生产的企业、供应商太多,质量参差不齐,监管上有一定难度,就造成中成药或饮片质量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这也不能以偏概全,不然就是既不客观,也不合理的表述”。
孙博士说,同仁堂等老字号企业,有较长的制药历史,较好的管理体系,更重视产品质量、企业信誉,因为这些涉及品牌形象、市场竞争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他介绍,采购渠道不一样,得到的产品也就不同。如果是正常渠道采购,大品牌厂家的产品不比日韩的药效差。此外,日韩的中药原料大部分是从中国采购,绝大多数是人工栽培的。因为中医药使用量比较大,野生资源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大量中药材得依靠人工种植。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副所长孙晓波叶晓婷/摄
孙博士强调,近年来由于我国的整体科学技术水平发展提升较快,日韩的制剂水平与我国差不多,最关键还是原料品质。这两国在中医药理论和用药准确性方面,主要是照搬,使用起来会呆板一些,有时候没理解或悟透,当然不及我国,“它们非常严格地沿袭传统古方,制造水平上并没有特殊独到的,不要盲目去迷信或轻信。”
野生的中药未必就好
“只要是人工种植的,参照药材种植规范,依照产区适宜性和道地药材去种植,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研究,都没有数据证明它们的质量和药效就比野生药材差。野花未必比家花香。目前临床使用的中药材,人工培植的比例越来越大,种类估计约占50%,总量上占的比例更高。”
孙晓波认为,野生的中药未必就好,因为天时地利的关系,比如阳光、温度、湿度、土壤菌群等因素,有时候没有人为干预可以长得很好,有时却未必。生长条件不同,野生药材的品质差别较大,质量好坏全靠造化;而人工培植却是可控的,有许多强制性的东西,种植的品质差别较小,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中药材不应用食品级标准
关于我国出口的中药材存在重金属超标的问题,孙博士认为,如果是从正常渠道进入国际市场的药材,应该不存在这种问题。
在国内,采药或制备药品时可能会出现重金属超标现象,但一旦进入欧美等国家,都有严格的海关把关、检测指标、技术指标控制,在中国下订单时已经给出标准,如果不符合,在国内就先截住,到了海关监管,抽样不合格也会被退回,“除非出口渠道有问题,合法渠道的一般不会有问题。和其他商品一样,药材有问题是难免的,但不是普遍的,我国在中药材重金属、农残方面的监管,也很严格。”
孙晓波认为,值得一提的是,进口国用技术壁垒限制中药材输入,指标定得很高,比如拿食品范畴的标准来衡量药材。“中药材不是每个人都用,每个人用于治疗疾病的用量也不太大,并有严格规定,不会像食品每天都吃,而且食品的剂量控制也不严格,拿食品标准套用,显然过于苛刻。人体每天的摄入量,重金属等都有限量,不超过多少都有规定,而进口国的标准极有可能高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
孙博士说,市场对安全性越来越重视,有些种植户已经采用生物农药,甚至改在“净土”——未受污染的土地上种植。由于监管、技术壁垒等问题,国内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都在调整技术指标。虽然有些加工企业有自己的种植基地,但规模还不太大,量比较少,原料主要来自散户。
“中国大规模的药材种植企业还不太多,大部分都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安全隐患也较大,未来应以大型企业为主,进行规模化种植,这样很多种植技术、人才可以有效推广应用,而且种收流程容易控制,能少出问题,并有利于政府层面的监管。为了保证用药安全,政府应考虑扶植一批这样的企业。”
限死药价会影响中药品质
谈起中医药的发展困境,孙博士介绍,近几年,物价上涨较快,劳动力成本及各种生产要素的成本都在提高,“国家却对药品降价、限价,导致许多药企利润变薄甚至没有,尤其是成药加工企业。比如太子参,原来原料价格是几块十几块钱一公斤,突然涨到一两百,好多企业都不生产了。原辅包材、劳动力价格、水电费都在涨价,生产环境要求又提高,价格又降了,这不利于保证产品质量,因为任何企业都要有利润。”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里有很多药,有名无货,一些企业已经不生产,因为没有利润。
秋天的药用植物园,大部分树叶已经凋零,却依然风景如画,温馨幽静。 叶晓婷/摄
孙晓波表示,对药物限价其实是为了扩大医保覆盖面,降低用药成本,让更多的人群受益,出发点是非常好的,但这实际上与当前市场物价似乎有些矛盾,这确实比较难办。中药材年年降价,涨价很少。这必然影响药材的质量。如果质量好坏都是一个价,那为了维持生存,有的药企在生产加工环节就会放松质量要求,尤其小企业更注重短期利益。
总体来说,我国医疗覆盖率还比较低,用药水平、用药额度相比发达国家低得多。“中药材或成品药的质量影响因素太多了,如监管、物价上涨、医疗保险、人的需求。”
孙晓波说,中医药行业从业者首先应该做到三个“自”。第一是自律,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第二要自强,就是要投入资金加强研发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在国际市场上打造出自己的品牌。第三就是自信,中医药有较好的市场需求,在预防、保健、疾病治疗方面能够发挥较好的作用。
打算建一家国药博物馆
说到药物的质量控制,孙晓波介绍,药用植物研究所正在打造国家药用植物园联盟体系。全国约有30多个药用植物园,它们是对药用植物进行实验、栽培的示范园区,也是物种保护园区、科普基地。如果建立联盟,就会按照统一的规范、质量标准去栽培。
孙晓波说,现在是大数据时代,以前积累的大量研究数据,没人去分析、归纳,是巨大浪费,若能有效利用,不仅能提高研究水平,还能提出新的课题。在大数据方向上,孙晓波表示,药用植物研究所当前主要从三个方面去做:一是分析中药里的有效成分、天然化合物、天然产物等数据;二是把它们与大量生物学的实验基础相结合,研究和哪些靶点如何对接,通过靶点之间的协同来实现成分之间的协同;第三,在药材种植方面,有大量的技术参数和影响因子,将这些信息归纳整理起来后,提出药材种植的影响因素及其权重,为日后种植提供技术支撑和指导,以免重复试验。
另外,研究所还打算建一家国药博物馆,展现中医药在人类历史上的演变过程、对人类的贡献及其未来的前景。孙晓波副所长解释:“这既是科普,也是文化的传承,又能提升我们在国际上的民族自信。”
“废医存药”的说法不成立
记者提及有关中医药的争论中,有一种声音主张“废医存药”,即废止中医诊疗,只保留中药的使用。孙晓波不赞同此说。他表示,中药是中医临床治病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中医还有针灸、推拿等,中药使用也得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使用。“拔出一棵无名草来,没有中医赋予它特殊的内涵,只叫天然药物。”
孙博士强调,传统中药一定是在中医临床应用过的,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赋予了特殊内涵的,如升降浮沉、寒热温凉等药性理论,其对应性很强。他举了一些清热中药的区别。比如,黄芩是清“上焦之热”,如咽喉炎,肺炎等;黄连则清“中焦之热”;而栀子是清热燥湿,和肝脏有关;黄柏是清“下焦之热”,如大肠、膀胱等。“同是清热药,用得不对,可能不治病还加重病情。”这些,没有优秀的中医理论指导诊疗,是不可能治好病的。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药用植物园里,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让人心旷神怡。 闻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