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皖西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2014-01-01李远平赵咏梅
李远平,黄 润,赵咏梅
(皖西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学院,安徽 六安237012)
旅游管理是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培养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旅游高级应用型人才。在应用型旅游专业人才素质养成和能力培养中,实践教学起着极其重要、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传统教学模式下,实践教学往往依附于理论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理念下培养出来的旅游本科人才行业认知不够,职业能力欠缺,很难适应旅游职业环境,出现旅游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短缺和学生就业难并存的现象。建立并完善以旅游专业教育为基础,以职业岗位实际需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实践教学体系对满足旅游行业的用人需求,促进学生就业,加强旅游专业内涵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应用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能力要求
1.1 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职业能力构成分析
旅游行业所需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内涵丰富且强调综合创新,除了行业基本技能,特别注重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应急能力等非技术综合能力的应用[1-2]。总体看来,旅游职业能力构成包括4个方面:一是行业基本素质,如语言表达与交流、文化艺术修养、礼仪礼貌、服务意识等。二是岗位服务技能,包括导游服务、饭店服务、景区服务、旅行社服务等技能。三是综合应用能力,指适应环境、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团队协作等能力。四是创新与发展能力,主要指组织协调、交际公关、改革创新、可持续发展等能力。
1.2 实践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应用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应用型、复合性”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实践教学因具有教学方式的实践性、实施过程的探索性、学生参与的自主性等特点[3-4],是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手段,是实现学生素质养成和能力培养的桥梁和纽带。同时,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必须紧扣人才培养目标,以训练学生职业能力为落脚点,体现系统化、全程化、渐进性、完备性特点。通过实践教学实施能力本位教育是旅游行业对旅游专业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旅游专业教育加强内涵建设、实现自身特点的根本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3方面要素[5-6]:一是培养目标要素,将专业培养目标按照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和实践能力养成的客观规律进行分解,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二是内涵建设要素,包括教学内容与方式、手段,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实践与创新氛围营建,学生全面发展和兴趣的开发等;三是管理和机制建设,包括教学管理制度、质量监控、激励与约束机制、教学评价与反馈等。
2 目前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
皖西学院自2006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专科,2010年第1届旅游管理本科招生,本科办学的年份不长,实践教学还处于不断地探索优化之中,就目前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2.1 实践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符合皖西学院“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特色,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不断加强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实践探索和创新。相比于2010级人才培养方案,2013级方案整合了原散布于饭店管理、旅游管理信息系统、餐饮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会展经营与管理等课程中的实验实践环节,形成一系列独立实践课程和实训项目,实践学分由23学分增加到36学分,增加了56.5%。但目前尚未建立科学、明确的实践教学整体目标,更没有将整体目标分解成若干子目标。对于实践教学环节,没能从素质、技能和综合能力等层面,根据人才培养和能力训练的渐进性规律提出细分目标。
2.2 实践基地建设滞后,实验条件急待改善
皖西学院目前已建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礼仪训练室、中餐模拟训练室、3D导游模拟实训室,与六安市旅游局合作在校内建立了“六安市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对照旅游职业岗位群的职业技能要求,校内实践基地还很不完善。目前已在上海、苏州、常州、南京等多家高星级酒店如上海明悦大酒店、苏州托尼洛·兰博基尼书苑酒店、常州凯纳豪森大酒店、南京金陵之星大酒店建立了实习基地,但校外实习基地种类有待拓展,产学研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入。
2.3 师资力量薄弱,“双能型”教师缺乏
旅游专业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灵活的教学组织能力,还应具备丰富的旅游行业实践经验以及从事旅游实证研究的能力。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师资一是从地理、市场营销等相关专业转型而来;二是最近几年从各大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师行列的青年教师,这些教师旅游行业实践经验有限,需要多途径创造条件打造“双能型”教师。
2.4 实践教学的质量考评与监控有待加强
目前在理论教学中已建立了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课程考核、教师评学、学生评教制度以及日常巡查、听课制度等,在实践教学中则是空白。在野外综合实习和专业实习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实习内容单一、组织管理松散等问题,还需进一步细化要求、内容、考核办法及评分细则,强化实习效果。
3 职业能力导向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
构建职业能力导向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原则,做到两者并重、并行。二是实践教学环节全程性原则,做到实践环节贯穿本科教学全过程。三是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按照行业认知实践、实训室技能训练、岗位实训、专业实习、就业性实践5级阶梯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图1),打造“基础牢、技能强、素质优、潜力大”的旅游专业人才。四是综合性原则,充分利用课外、校外、科研训练等各种实践教学资源,形成有机整体。五是注重实践教学评价与反馈的原则,以达到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方式、组织管理的目的。
图1 职业能力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进度安排
3.1 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教学内容、方法与能力目标的有机统一
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养成的进度安排,精心设计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统筹安排、有机整合、合理布置,形成层次分明、目标明确、整体优化的实践教学构架(图2)。在实践教学中,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兼顾个性化需求;强化对实践教学的指导,加强师生互动;在饭店管理技能训练、旅行社管理技能训练、会展经营与管理技能训练中,采用数字化仿真,增加开放性创新项目,鼓励学生设计创新,在训练内容、时间上给予更大的灵活性。在旅游行业调查、毕业生跟踪回访、旅游人才供需分析的基础上,调整人才培养规格,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图2 职业能力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构架
3.2 健全校内实践基地,改善实训条件
对已建立的实训室,按行业标准完善设施设备,还需建设客房实训室、西餐实训室、旅游规划实验室、数字化仿真实训室等。其中数字化仿真实训室借助现代高新技术呈现逼真化、三维性、交互式实验环境,能实现实验教学中学习界面的情景化以及人机交互,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未来发展中,将是主要潮流和趋势[7-8]。借助皖西学院校园及周边创建4A级旅游景区的契机,开设校内营业性宾馆、旅行社等,给予学生更多的岗位实训的机会。
3.3 拓展校外实习基地,深化产学研合作
目前签约的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是高星级酒店,还需拓展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等。实习岗位除了一线服务岗位,还应轮岗到基层管理岗位。深化与实习基地的产学研合作,建立在人员培训、信息反馈、科研互动机制下的校企结合新模式[9-11],如互派人员开展讲座、培训,对学生实训实习的情况以及企业、行业的用人需求及时进行反馈,同时参与政府、企业的纵向、横向课题研究等。
3.4 培养“双能型教师”,优化师资队伍
多途径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打造“双能型”师资队伍。具体措施有:引进或聘请旅游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鼓励老师获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支持教师到旅游企业兼职或挂职锻炼等,切实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3.5 加强实践教学评价与督查,确保实践质量
逐步健全实践环节质量标准和督查制度,并切实执行。对实习环节,应着眼于学生实习中的工作态度、钻研精神、实习效果等进行综合评判。采用全程跟踪调查、实习报告评阅、事后实践能力考核等方式,综合学生互评、指导教师评价、企业实习主管部门评价,合理确定权重,客观、全面、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实习状况,充分发挥好实践教学评价的激励、导向、诊断作用。对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综合实习成绩评判,采用实习单位鉴定占35%,实习小组长评分占15%,实习指导老师评价占50%。实习指导教师评价主要考虑全程追踪记录的实习态度与遵守纪律、业务能力与水平以及实习日记、总结填写情况等3个方面,每个方面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赋予相应分值,对学生实习进行全面综合评价,评选出优秀实习生,进行精神物质奖励,召开实习总结交流会。
3.6 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促使学生锻炼提高
第二课堂活动包括社会实践、社会志愿服务、社团活动、学科竞赛、科研与创新创业训练等。根据皖西学院素质拓展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计入素质拓展学分,毕业需达到素质拓展16学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多彩,成效明显。2012~2013、2013~2014学年研究性学习项目立项13项,2012~2013学年项目结项获校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2012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项,2013年获批国家级1项,省级3项。2013年62名同学通过安徽省导游人员资格考试,通过率达72.9%。在2013年六安市“友好杯”导游大赛中皖西学院学子包揽了总成绩前3名,展示了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优秀的综合素质。
4 结语
以旅游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分析了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职业能力构成的4个层次,以皖西学院为例综合讨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组织实施的现状及不足,从而构建了职业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涵“四层次五阶梯六要素”,体现系统化、全程化、渐进性、完备性特点。该体系的实施对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就业以及旅游管理专业内涵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杨敏.试论我国旅游专业本科教育的尴尬与出路[J].昆明大学学报,2006(2):86-90.
[2]陈丹红.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1):152-154.
[3]张维梅.旅游管理专业“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20(1):104-105.
[4]夏学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6):100-103.
[5]许晓革,王兴芬.构建有利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1(19):41-42.
[6]王永生,刘拓,章梓茂.建设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6(22):48-50.
[7]张灿.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6):123-125.
[8]刘玉梅,刘洋.关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5(2):140-141.
[9]黄建伟.旅游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中外比较研究——以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与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旅游学刊,2009,24(2):87-91.
[10]范晓梅,贾渝彬,柳瑞武.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15(2):38-41.
[11]邝金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研究综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7(2):19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