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2014-01-01丛全滋王学军耿晓宁

图书馆学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数据库数字图书馆

丛全滋 王学军 耿晓宁

(大连工业大学图书馆,辽宁 大连 116034)

1 引言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突飞猛进,已突破了传统资源建设的局限,形成了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数据库、音视频资源、网络资源在内的海量资源。逐步形成了自主建设、引进建设和合作建设等多种建设方式,以及包括购买、数字化加工、网络资源采集、网络资源导航、受缴、受赠和交换等在内的多种建设途径[1]。

由于数字资源发展速度过快、建设方式单一(采购为主)、价格涨幅过大、评价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给数字图书馆建设带来一定困惑,许多图书馆也因此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另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高校馆、科研馆和公共馆三大系统图书馆相对独立,导致资源重复建设、过度消费等现象严重。为此,需要图书馆同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寻求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

2 数字资源建设的问题

2.1 重复建设

近年来,各地区、各类型图书馆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引进了大量数据库,极大地缓解了馆藏资源与读者需求之间的矛盾。然而,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建设中,由于条块分割、采购方式单一等各种因素,导致严重的重复建设问题。毕忠东[2]、陈平殿[3]、贾立珥[4]、张继忠[5]在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调查中指出,山东、海南、上海、甘肃的高校图书馆数据库建设互相重叠、重复引进现象严重。习卫妮在硕士学位论文《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调查研究》[6]中调查了高校图书馆共引进外文数据库708个,有44个外文数据库被引进20次以上。就总体而言,重复建设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同一数据库多家图书馆同时购买。如维普、清华同方全文期刊、万方、超星电子图书、SpringerLink、EBSCO、Elsevier等;二是各数据库之间的内容重复现象严重,如维普、CNKI和万方都有全文期刊、学位论文等子库,其内容来源也相差不大;三是集团采购造成多家图书馆(通常指省市内)引进相同的数字资源,外文数据库重复采购尤其严重,如辽宁省多家高校图书馆通过省图工委组织集团采购的RSC、Emerald等数据库。在当前资源共享十分便利的前提下,无疑带来了资源重复建设问题。笔者于2013年11月分别通过图书馆主页调查了辽宁省市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和部分高校图书馆重复引进数据库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9家省内公共馆,重复订购CNKI、博看、维普、国研网、新东方和超星数据库达67%以上,14家省内高校图书馆重复引进CNKI、万方和超星数据库达100%,引进EBSCO和读秀达86%等,重复引进现象十分普遍。当然,这里不能排除部分图书馆在引进数据库时,同一平台选择的资源类型或类别上有所侧重。

2.2 停订改订

表1 2013年辽宁省市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订购相同数据库统计

表2 2013年辽宁省14所高校图书馆订购相同数据库统计

表3 2013年部分图书馆数据库停订改订情况统计

2.3 重建轻用

2.3.1 盲目立项,追求数量

部分图书馆为了争取项目经费支持或其他方面需要,在自身条件不够成熟(或不够充分)的情况下想尽各种办法争取特色资源建设项目,在项目获批之后的建设过程中重视不够,维护不到位,导致数据库无人问津。比如,2012年6月,浙江省27所不同类型高校建成ZADL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33个,有12个数据库经常或基本无法访问(即不能提供服务),占总数的36%[7]。

2.3.2 虎头蛇尾,后劲不足

数字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充足的、持久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然而,在数字资源建设(通常指特色资源)初期,许多图书馆成竹在胸,随着建设的持续乃至投入使用,部分图书馆在数据库维护等方面存在着经费不足、人员难保的突出问题,甚至缺乏专门的技术人员管理,录入错误不能及时修改和补充,数据更新严重滞后。

2.3.3 宣传不够,利用率低

图书馆在资源宣传方面存在较大误区,数字资源尤其是特色资源库利用率低下与自身的宣传力度有着直接关系,通常在馆内设立易拉宝、X展架、宣传活页以及数据库培训,还有就是通过图书馆网页进行宣传,当然,这些宣传方式很有必要,但宣传面太小,不具有针对性,应该通过一些主题活动吸引读者,或把资源信息推送到相关读者群(如学院或科室等)。邓蓉等同志对湖北省武汉地区极具代表性的6所大学的近千份问卷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高校学生中,仅有34.22%使用过图书馆特色数据库资源,23.67%的人表示从来没有听说或者使用过[8]。

2.3.4 访问限制,难以共享

海德格尔晚期天地人神四元游戏的思想从根本上讲是海德格尔自身哲学道路发展的深化,同时这个阶段他对中国道家思想和日本禅宗思想的深入接触和理解必然也产生了影响。如果说前者植根于内在的根源,那么后者则更多地是作为一种外在参考和例证被海德格尔吸收进自己的哲学。如同存在即是虚无一样,道禅也是否定性的智慧,在思维和语言方面尤其如此。对于存在的根本问题而言,除了不确定性外,没有什么是已经被确定的。这一点,在政治这个复杂的领域表现得尤其明显,对海德格尔自身的政治事件的理解也是如此。

目前,大多数高校数字资源访问权限定在校园网IP段内或者本单位师生,其他读者被拒之库外。如四川省高校34家建有特色数据库的图书馆中,完全限制外网IP访问的图书馆有21家,占62%;在136个特色数据库中,限制外网IP访问的达94个,占69%。在完全不限制外网IP访问的6家图书馆和42个数据库中,若有涉及版权问题的部分,所有图书馆均做了保护[9]。高校图书馆自建的特色数据库以满足本校读者使用为主,面向社会服务的还较少[10],数字资源难以共享。

2.4 经费短缺

资源涨价和经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图书馆发展、建设的瓶颈问题,无论是集团(或联盟)采购还是单独采购,都绕不过这道坎,特别是外文数字资源,每年涨价幅度在7%左右;中国知网近两年的涨价幅度也在10%左右,各类图书馆,不论经费多与少,都感到压力较大。每年图书经费能跟上资源涨价幅度的图书馆屈指可数,许多图书馆为了保住已有的数字资源,采取了“舍刊保库”的无奈之举,如今,部分图书馆已经面临无刊可砍的困难局面。

3 数字资源建设的对策

3.1 建规立制

根据教育部2012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11],对全国500多所高校图书馆2006~2012年平均用于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的经费作了统计,用于购买纸质资源的平均经费从2006年的288万元缓慢下降到2012年的250万元,相反,用于引进数字资源的平均经费从2006年的78万元急速上升到2012年的180万元。由于相关制度不够完善,在数字资源引进方面盲目跟风、主观推断现象普遍存在,导致上述系列问题的出现。为此,完善科学、合理并有针对性的数字资源建设制度,是当前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任务。

3.1.1 用户评价

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采购质量,即所采购的数字资源在内容、功能和服务等方面与用户期望的契合度最终由用户的实际使用效果来评定[12]。用户满意是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的重要目标。数字资源的优选与评价应以用户群体的需求为中心,以符合用户的信息行为习惯和满足用户的信息效用为目的[13]。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已经成为国内外图书馆数字资源新的增长点[14]。因此,引进用户评价机制是数字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用户的学科范围、研究水平、使用习惯和交互方式等方面广泛吸纳用户的意见和建议。组织有代表性的用户参与数字资源建设研讨会,直接听取用户的声音,保证数字资源建设的实效性和长期性。

3.1.2 馆员评价

馆员既是数字资源的管理者又是使用者,在参考咨询和情报服务过程中馆员会经常利用电子资源做培训服务[15]。可以从宏观到微观,了解数字资源更新周期、数据的完整性和权威性、检索系统的功能、界面的友好程度、供应商的售后服务等实际情况,馆员可以从更专业的角度对数字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评价。建立有馆员参与的数字资源评价机制,对数字资源建设的长期性、稳定性和时效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每年对已经采购的电子资源,可利用出版商或经销商提供的符合COUNTER规范的统计数据,对电子资源的使用效益作出科学评价[16]。

3.1.3 试用评价

数据库试用是图书馆数字资源引进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进入采购程序的重要依据。数据库试用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数据商主动提出试用;另一种是图书馆向数据商申请试用。通常情况下,申请试用的数字资源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或有引进此类资源的意向,或有更换同类资源的想法。不管哪种试用,试用数据对图书馆来说都非常重要,大多数试用数据是由数据商提供的,图书馆难以掌握使用情况,因此不排除部分数据商提供虚假数据的可能,图书馆在评价数字资源时不能简单依据试用数据,应该综合读者反馈等调研信息。

3.1.4 统计评价

数据统计是图书馆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当前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的各项工作离不开数据统计与分析。特别是在数字资源种类和数量急速增加、资源获取方式越来越便捷、经费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图书馆应充分考虑投入产出比例,选择适合本馆发展的资源建设方案,避免盲目跟风和相互攀比。在数据库选订、续订之前,要对数据库的点击率、下载次数和频率进行系统统计,并与往年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利用用户使用统计报告对数据库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保证数据库建设的质量[17]。

3.2 开放存取

开放存取资源又称OA资源,是指任何用户均可免费在线获取的、不受许可限制的所有数字化学术信息资源。随着开放存取运动的不断深入,开放存取资源也不断增多。开放存取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使藏书的数量与种类保持可持续增长,增强文献保障能力,提高用户服务水平,降低用户信息获取成本,提高信息利用价值,使图书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8]。

在网络环境高度发达的今天,“拥有”与“存取”都是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重要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讲,对信息资源的开放存取甚至更为重要,对经费紧张的图书馆更是如此。如开放存取期刊名录Open Science Directory收录OA期刊13000多种;Open j-gate和DOAJ均收录3000多种免费全文电子期刊,OpenDOAR则几乎涵盖了全球重要的开放存取项目[19]等。

发达国家许多图书馆的馆藏发展政策已体现了对OA资源的重视,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的电子资源部分收集了DOAJ和PMC等著名的开放存取项目;澳大利亚许多ARL成员馆也都十分重视开放存取资源,我国“211高校”图书馆利用开放存取资源的情况并不乐观[20]。

开放存取资源虽然不属于图书馆自身拥有的资源,但经过图书馆的组织与整理,也可成为馆藏的一部分。图书馆要重视网上免费学术资源“收藏”,特别应重视OA(开放存取)资源、“非正式”或灰色的数字资源等,以使图书馆的“虚拟馆藏”不断得到充实,成为“实体馆藏”的有效补充[21]。

3.3 按需定价

目前,国内数字资源引进主要以政府采购、联盟采购和单独采购3种方式进行,不论哪种方式,图书馆犹如案上之肉,任由数据商宰割,每年7%左右的涨价幅度,几乎让所有图书馆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美国高校图书馆10余年的PDA[22]采购模式不失为应对数据商价格只涨不跌的有效之策。PDA采购模式基本属于按需付费,每年根据读者的使用量来支付费用,当然也可以按年或按月提前预支费用。PDA模式的引入可以控制图书馆资源建设成本,缓解经费压力,提高经费使用效率。从国外的经验来看,PDA采购模式更适合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外文数据库,在引进PDA采购模式时需要做一些必要的调研和参数设定,以保证图书馆资源建设的科学性和经费投入的可控性。

3.4 联盟采购

随着数字资源种类和数量的增加,资源引进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由最初的单独采购向政府采购和联盟采购方式发展,联盟采购已经成为外文数字资源采购的最主要方式之一。联盟采购的方式可以集中联盟的优势力量同数字资源商进行谈判,争取更优惠的价格、更优质的服务,联盟各成员馆分摊经费并共享资源,从而实现降低各高校图书馆采购经费的目的[23]。联盟能集结多类型数字资源,可通过云端共享将不同内容、不同类型资源有机关联,进而提高大规模数字资源保存的可增值性,为图书馆进行大规模的知识发现及知识利用创造了条件[24]。

国内资源采购联盟形式多样,有学科联盟,如纺织高校联盟;有地域联盟,如各省市图工委组织的采购联盟等。目前,国内最大的采购联盟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Academic Library&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ALIS),其成员馆达1000多家。联盟采购虽然在经费方面给图书馆一定优惠,但也导致了区域内资源重复建设问题,需要引起图书馆界的高度关注。

3.5 共建共享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图书馆服务与读者需求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面对数量庞大的信息资源,单凭一家图书馆的力量想要收集齐全是不现实的,单一图书馆不可能完全满足用户的各种信息需求,只有通过共建共享才能为用户提供全面的信息资源[25]。高校、科研和公共三大系统图书馆应打破条块分割的界限,特别是具有相同专业或同类资源的图书馆,应从推进网络资源共享的目的出发,与不同地域、不同系统图书馆联合建库,发挥群体力量,实现优势互补[26]。

目前,区域联盟图书馆资源共享正在成为国内各类图书馆发展的新模式,是图书馆提升服务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得到了广泛重视和积极推进[27]。宁波市数字图书馆(英文名称NingBo Digital Library,简称NBDL)项目于2008年启动,目前已完成宁波市18家图书馆75种外文资源库和18种中文资源库的共建、共享服务体系。读者可以通过移动手持终端设备随时检索馆藏纸本图书,并可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和阅读宁波市数字图书馆240万种中文电子图书、1.8万种中外文期刊、8700万篇报纸文章以及学位论文、专利、标准、视频等海量资源,同时可查询宁波市数字图书馆成员馆的馆藏信息。

[1]周和平.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加快推进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在2011年中国图书馆年会暨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上的主旨报告[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1):4-10.

[2]毕忠东,周敬治.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整合现状调查与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09(5):54-56.

[3]陈平殿.海南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0(20):40-43.

[4]贾立明.上海市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1):102-104.

[5]张继忠,陆为国.基于数字环境下的甘肃省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状况调查与启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1):20-23.

[6]习卫妮.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7]陈雪飞,徐庆宁.探析特色数据库建设之窘与学科馆员培养之需[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8):40-43.

[8]邓蓉,向菁,陈余.湖北省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调查分析[J].新世纪图书馆,2006(5):46-48.

[9]冉小波.四川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调查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9(10):41-44.

[10]袁琳蓉.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后续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图书情报工作,2012(19):52-55,132.

[11]王波,等.2012年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OL].[2014-03-20].http://wenku.baidu.com/link?url=RNPg5HHx3YkkupGsmr 4sePZqplCLefkM4SI458prY4IgQz0qgNRJg8hnBAcPKz7RuqXInVNk4mlO5MK8Ha1WDWG5q2qbznjrC8l3Q64PCDy.

[12]郑怀国,等.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质量及全流程解决措施[J].图书情报工作,2012(1):112-115.

[13]刘冰.基于用户体验视角的信息质量反思与阐释[J].图书情报工作,2012(6):74-89.

[14]李书宁.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1(12):21-25.

[15]史继红.电子资源使用绩效评价体系探索——欧洲EQUI-NOX项目的分析与借鉴[J].情报科学,2008(1):79-82.

[16]汤罡辉.国际学术期刊库绩效评价方法应用现状[J].图书馆建设,2011(3):24-26.

[17]何建新.用户使用统计报告对文献资源建设的作用[J].图书馆杂志,2009(5):30-31,35.

[18]黄如花.利用开放存取资源提升馆藏质量[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5):26-32.

[19]OpenDOAR[OL].[2014-02-26].http://www.opendoar.org/.

[20]麦淑平.我国“211工程”院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开发利用调查[J].图书馆杂志,2011(3):53-58.

[21]梁晓天.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的过度消费现象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19):86-89,148.

[22]张甲,胡小菁.读者决策的图书馆藏书采购[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2):36-39.

[23]黄胜国,徐文贤.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联盟采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5):66-69,62.

[24]李卓卓,沈妍.云仓储环境下图书馆联盟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合作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14):45-49,113.

[25]钟翠娇.基于共建共享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策略[J].图书馆学研究,2010(11):50-53.

[26]彭绪庶,蒋颖.资源数字化标准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25-26.

[27]林佩玲.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区域联盟移动图书馆建设[J].图书情报工作,2013(12):51-55.

猜你喜欢

数据库数字图书馆
图书馆
答数字
数据库
飞跃图书馆
数字看G20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去图书馆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