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管理者的胜任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2014-01-01王美萃闫瑞华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4年5期
关键词:特质胜任专业知识

王美萃,闫瑞华

(内蒙古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21)

一、引 言

虽然中国制造业在过去二十多年保持了高速增长,但目前制造业普遍存在高能耗和高污染的问题,这也造成了很多城市的严重雾霾天气[1]。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和客户对环境友好型产品的重视,企业迫切需要突破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同时,随着企业对绿色低碳经济理念的理解,环境管理的理念和实践正在得到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重视,并在陕鼓、华为等企业中得到推广和应用。然而,环境管理人才的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企业环境管理水平的提升和管理体系的进一步推广。因此,加快对环境管理者的培养和管理团队的建设已成为很多中国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2]。

尽管环境管理者的胜任力问题已经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但对于环境管理者的胜任力影响其工作绩效的关键路径还不是很清晰。为了进一步明晰环境管理者的胜任力与其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基于胜任力理论,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重点研究三个问题:(1)环境管理者的胜任力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作用;(2)环境绩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3)环境绩效对胜任力和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中介效应。

二、研究假设

近年来,很多学者对管理者胜任力及其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过研究。例如,Li等研究发现生产线管理者的胜任力对其绩效有正向影响[2];Aramo-Immonen等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项目经理胜任力的构成要素进行了识别和评价[3];彭生等采用问卷调查和行为事件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从七个维度构建了知识型团队的胜任力模型[4];周霞等基于人才供应-需求的视角,构建了由创新知识、创新品德、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人格五个维度构成的创新人才胜任力结构模型[5];侯景亮等研究了建筑企业施工项目团队成员的胜任力对项目绩效的影响,发现施工项目团队成员的胜任力对项目绩效有正向影响[6]。

基于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可以发现虽然很多研究分析了胜任力和绩效之间的关系,但还在两个方面存在不足:(1)缺乏对环境管理者胜任力特征的关注和研究;(2)环境管理者的胜任力影响企业绩效的关键路径还需要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方面的不足,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企业管理者对环境管理者胜任力特征及对企业绩效影响作用的理解,而且阻碍了企业对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因此本文构建环境管理者胜任力、环境绩效和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概念模型图

(一)环境管理者的胜任力和环境绩效之间的关系

环境管理者作为企业开展环境管理的主体,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企业的环境相关事务进行计划、实施、监督、评估和完善。环境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主要负责企业环境项目的管理和规划、环境危害的认知和评估、环境风险控制和防范、人员培训、环境绩效管理等工作。环境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影响企业环境绩效的重要因素,而环境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集中表现为他们的胜任力。环境管理者只有具备了与企业环境管理目标和岗位要求相匹配的胜任力,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和才干,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7]。

由于环境管理者需要解决的很多环境问题具有比较高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他们具备较好的自我控制力,从而在与环境相关问题的处理中保持好自己的情绪,冷静、理性地开展工作。因此,环境管理者特有的性格特征、价值观和偏好等个人特质可以提高其环境绩效。环境管理者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包括环境危害的识别、风险评估和控制、人员培训、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制定和评价等;环境管理者还需要充分熟悉和运用环境相关法律、规定、规范、体系和标准,并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环境管理计划,以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环境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还需要参与很多沟通协调工作,并及时处理突发问题,这就要求环境管理者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协调能力,善于洞察他人意图和说服别人,协调企业内部不同部门共同完成企业目标。团队能力也将有助于环境管理者通过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复杂的环境管理问题任务;环境管理者还应具有一定的现场分析能力和在特定情形下解决具体问题的水平和素养。基于前面的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1:环境管理者的胜任力——个人特质、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与环境绩效之间存在正向的关系(分别记作H1a~H1e)。

(二)环境绩效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随着政府对企业产品和环境行为的规制日趋严格,政府环保部门会对环境绩效较差的企业进行罚款或停产整顿等处罚,其生产能力的扩张也会受到产业政策的限制,环境绩效较差企业的融资也可能会受到信贷机构或证监会的约束;相反,环境绩效好的企业不仅会在有关环保节能技术改造中得到政府补助、奖励、减税或退税,而且其生产能力的扩张等也会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8]。因此,良好的环境绩效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而且在融资等方面也会获得政府政策的支持;环境绩效差不仅意味着资源和能源的浪费,而且还可能会使企业面临较高的环境成本。

良好的环境绩效也提高了企业的声誉,吸引更多的客户购买企业的产品,从而提高企业的销售额。而那些环境绩效较低的企业可能被员工、客户和社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认为缺乏商业道德,以致产生无形成本。杨东宁等通过研究指出,环境绩效通过促进企业的能力建设,提高了其经济绩效[9]。因此,本文提出下面的研究假设:

H2:环境绩效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向的关系。

(三)环境绩效的中介效应

企业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需要关注环境问题,并提高环境绩效,因此环境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相应的胜任力[10]。一方面,环境管理者胜任力的提高将有助于企业降低与环境污染等相应的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客户对企业产品的信赖程度,从而直接提高企业的绩效。另一方面,环境管理者胜任力的提升也可以通过提高环境绩效间接地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11]。换言之,企业的环境绩效是环境管理者胜任力和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中介变量,如果环境管理者胜任力的提升提高了环境绩效,则企业绩效也会相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如果环境管理者的胜任力并没有促进环境绩效的提升,企业绩效也可能不会出现相应变化。因此,基于前面的论述和分析,本文提出下面的研究假设:

H3:环境绩效对环境管理者胜任力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有中介效应。

三、研究方法

(一)样本来源和数据收集过程

本次问卷调研的时间为2012年10月20日至2013年3月20日,调查对象为企业中负责环境管理方面的专职人员。但由于中国各省份的制造企业在环境意识等方面差异很大,而课题组在人、财和时间等方面的资源却是有限的,因此要想全面获取来自全国各个省份的企业数据比较困难[12]。另外,中国各个省份的制造业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完全相同,因而需要战略性地选择几个代表性省份开展问卷调研,以实现样本代表性和研究成本之间的平衡。在权衡各省份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选择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的代表)、上海市(长三角地区的代表)、山东省(环渤海地区的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省(西北地区的代表)五个代表性地区的500家制造企业进行了问卷调研。

由于目前有关环境管理者胜任力的实证研究相对薄弱,本文在变量度量指标的确定上主要是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企业实际做了修正。在设计好初步的调研问卷后,首先在呼和浩特市选取了15家制造企业开展预调研,根据企业管理者对于问卷的反馈,本研究对各个变量问项的表述方式进行了一定的修正和调整,以确定正式调研中所采用的最终问卷。在发放调研问卷的过程中利用实地调研和电子邮件相结合的方式。在正式调研之前,首先电话联系所选取的制造企业,以便被调研者了解调研目的、调研数据仅用于研究和匿名性原则;随后将最终的调研问卷通过邮寄或电子邮件的方式发给被调研者。另外,对广州、西安等制造企业较集中的地区,课题组派出10名调研员开展实地调研。

在调研期间,共有189家企业接受调查并返回了问卷,问卷回收率为37.8%。在这189家企业中,有11个样本企业因数据缺失等原因而被剔除,最终得到了178份有效问卷,因此本研究中问卷的有效回收率是35.6%。在这178个样本中既包含了国有和集体企业,又包含了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从行业来看,样本企业主要涵盖了机械设备、计算机设备、仪器仪表和通信设备等21个行业,因此选取的样本具有比较好的代表性。

(二)变量的度量指标

与环境管理者胜任力相关的五个变量以及环境响应能力和工作绩效的度量指标主要是基于前人的研究,但为了使这些变量的度量指标更加符合本研究的实际,本文对变量的度量指标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修正。相关变量的度量指标具体如下:

(1)环境管理者的胜任力主要是指环境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本研究中从五个维度进行研究:个人特质、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环境管理者胜任力的测度指标主要来源于王晓晖等的研究[7]。

(2)环境绩效是指企业在污染物排放减少和能源效率提高等方面的程度。对环境绩效的度量,本文主要借鉴了Zhu等的研究[13]。

(3)对企业绩效的测量主要考虑销售利润率、投资回报率(ROI)、市场占有率、销售额和利润的增长率等方面的指标,这些测量指标来源于Flynn等的研究[14]。

控制变量:本研究还选取企业规模和企业年龄作为控制变量。企业规模用企业员工人数来度量,企业年龄用调研时企业的建立时间表示。为了与以往文献一致,将企业规模和企业年龄取自然对数。

(三)信效度检验

1.信度检验。本研究在遵循Fornell等建议的基础上,主要利用克伦巴赫α系数(Cronbach’s alpha)和CR(composite reliability)值来检验量表的信度[15]。根据表1所示的结果,所有变量的α系数值都大于0.70而且CR值大于0.80,因此所使用的数据具有很好的内部一致性,从信度上来看满足实证分析的要求。

2.效度检验。本研究中所涉及的变量的度量指标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的,因而具有比较好的内容效度。除了内容效度外,还需要检验结构效度,对于结构效度主要检验聚敛效度和区别效度。对于聚敛效度的检验,需要考察每个指标在其所测量变量上的标准化因子载荷是否大于规定的临界值。利用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对聚敛效度进行检验,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的拟合指标良好(x2(278)=716.96,RMSEA = 0.065,NNFI= 0.96,CFI=0.97,SRMR=0.049),而且所用到的变量的度量指标的标准化因子载荷都大于0.7,因此本研究中的变量具有良好的聚敛效度。

对于区别效度的检验,采用的是比较AVE值与相关系数的平方的方法,当每个变量的AVE值都大于这个变量与其它变量的共享方差时(这个变量与其它变量的相关系数的平方),就可以得出结论认为这个变量的区分效度较好。在本研究中,所有变量的AVE值与相关系数的平方值都显示在表2中,根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所涉及的各个变量都备有良好的区别效度。

表1 信度和聚敛效度的分析结果表

表2 区别效度检验结果表

四、实证检验结果

(一)环境管理者胜任力、环境绩效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

根据图1所示的概念模型,本研究中潜变量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为: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1),运用软件LISREL 8.53检验变量之间的关系。为了验证前两个研究假设,需要将α11、α12、α13、α14和α15设定为0,环境管理者胜任力的五个维度、环境绩效和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在图2中。图2所示模型的拟合结果为:x2(316)=865.38,RMSEA =0.075,NNFI=0.95,CFI=0.96,SRMR=0.061,可以认为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结果,可以用来检验本文中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16]。

图2 环境管理者胜任力、环境绩效和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实证检验结果图

本研究的假设H1a~H1e指出,环境管理者胜任力的五个维度和环境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关系。根据图2中的实证检验结果可知,个人特质(β=0.41,p<0.001)、专业知识(β=0.29,p<0.01)、沟通能力(β=0.22,p<0.01)、团队协作(β=0.37,p<0.001)和问题解决(β=0.32,p<0.001)都对环境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从而证实了假设H1a~H1e。因此,一个企业如果想要提高环境绩效,首先需要培养在个人特质、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方面具有高胜任力的环境管理者。

同时,环境绩效和企业绩效之间的系数也是正的(β= 0.25,p< 0.01),虽然系数较小但是在0.01的水平下显著,因此假设H2得到了实证结果的支持,表明环境绩效较高的企业也会有较好的企业绩效。从图2可以发现,个人特质、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都通过影响环境绩效提高了企业绩效,但环境绩效是否对个人特质、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团队协作、问题解决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起中介效应呢?如果回答是确定的,那么环境绩效起的是完全中介效应还是部分中介效应?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还需要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

(二)环境绩效的中介效应

在对环境绩效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时,以图2中的模型为基础,按照Cohen等建议的程序,检验环境绩效是否对个人特质、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团队协作、问题解决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产生中介效应[17]24-35[18]71-78[19]。在检验环境绩效的中介效应的过程中,需要分析四个模型。如果环境绩效对个人特质、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团队协作、问题解决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有中介效应,需要同时满足下面四个条件:(1)个人特质、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预测变量)对环境绩效(中介变量)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模型1);(2)环境绩效(中介变量)对企业绩效(因变量)有正向的提升作用(模型2);(3)个人特质、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预测变量)对企业绩效(因变量)有正向的提升作用(模型3);(4)在考虑环境绩效(中介变量)的影响作用后,个人特质、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预测变量)对企业绩效(因变量)的影响作用变得不再显著(完全中介效应)或显著降低(部分中介效应)(模型4)[20]。

根据表3中模型1至模型4的实证检验结果,支持环境绩效的中介效应存在的前三个条件均得到了满足。具体而言:个人特质、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对环境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环境绩效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个人特质、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对企业绩效也有正向的显著作用。在考虑环境绩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后,个人特质、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变得不再显著,而问题解决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虽然显著降低,但还是在0.05的水平下显著。因此,环境绩效对个人特质、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起着完全中介效应,而对问题解决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起着部分中介效应,实证检验结果支持假设H3。

表3 环境绩效的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表

五、结论及启示

基于管理者胜任力的相关理论与文献,本研究构建了关于环境管理者胜任力的五个维度、环境绩效和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并利用从178个制造企业获取的调研样本,采用中介效应检验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实证检验了所提出的研究假设。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个人特质、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有助于企业环境绩效的提高。假设H1探索了环境管理者的胜任力和环境绩效之间的关系,实证检验结果支持了该研究假设。具体而言,环境管理者在个人特质、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方面的胜任力都可以提高环境绩效。(2)环境绩效的提高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假设H2研究了环境绩效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结果也支持了该假设,因此环境绩效较高的企业可以获取更好的企业绩效。(3)环境绩效在个人特质、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企业绩效之间起完全中介效应,而在问题解决和企业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

本研究的结果对企业环境管理者提升胜任力,从而有效提高环境绩效和企业绩效有一定的管理启示。首先,本研究将环境管理者的胜任力细分为五个维度,并同时研究了它们与环境绩效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环境管理者胜任力的五个维度可以提高环境绩效,进而提升企业绩效。在目前企业越来越关注环境影响的背景下,通过提升环境管理者的胜任力,企业可以在不增加与环境保护相关预算的前提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环境绩效,并提升企业绩效。其次,本文通过研究环境绩效的中介效应,揭示出环境管理者的胜任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理。作为企业环境管理者,需要了解其胜任力是如何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的,从而帮助企业开展实践活动。对于那些环境管理者不具备一定胜任力的企业而言,不仅环境绩效会受到影响,也会限制企业绩效的提升。

为了进一步比较企业规模对环境管理者胜任力、环境绩效和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按照企业员工人数的多少将样本企业分为大中小三组进行分析。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无论企业规模如何,环境管理者的胜任力与环境绩效、环境绩效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都是显著的。但对于小企业而言,个人特质和环境绩效之间的关系要显著低于大企业(p<0.05),说明对于小企业而言,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环境管理者的自我控制力和压力承受能力等,以进一步提高环境绩效和企业绩效。

但是由于受调研成本等因素的限制,本研究的有效样本相对不是很大,因而可能影响研究结论的可扩展性,在后续研究过程中可以考虑增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本研究中的假设。同时,环境管理者胜任力的五个维度之间并不一定完全独立,它们可能会对环境绩效和企业绩效有交互效应,也就是说环境管理者在某一方面的胜任力可能会影响其他方面的胜任力对环境绩效和企业绩效的影响。例如,环境管理者的个人特质和专业知识之间可能会相互促进,从而进一步提升环境绩效和企业绩效。在后续研究中,可以考虑研究环境管理者胜任力的不同维度的交互项,对环境绩效和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以更好地指导企业的环境管理实践。另外,企业环境管理者的胜任力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进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环境管理者的胜任力、环境绩效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可能也会发生一定变化。更重要的是,目前国内的很多企业在提升环境管理者胜任力的实践方面尚处在尝试的阶段[21],因此需要采用跟踪研究的方法,重新检验环境管理者、环境绩效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丰富与环境管理者胜任力相关的研究成果。

[1] Liang S,Zhang T.What is Driving CO2Emissions in a Typical Manufacturing Center of South China?The Case of Jiangsu Province[J].Energy Policy,2011,39(11).

[2] Li M Y,Liu Y Z.Study on Line Managers'Competence-based Abilities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J].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1,40(2).

[3] Aramo-Immonen H,Bikfalvi A,Mancebo N,Vanharanta H.Project Managers'Competence Identific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Capital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2011,2(1).

[4] 彭生,缪园.关于科研事业单位知识型团队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基于胜任力模型[J].运筹与管理,2012,21(4).

[5] 周霞,景保峰,欧凌峰.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2,9(7).

[6] 侯景亮,岳丽莎.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国建筑企业施工项目团队成员胜任力对项目绩效的影响研究:以企业战略及文化为前因潜变量[J].中国管理科学,2012,20(2).

[7] 王晓晖,喻广华,高静.中国企业环境、健康和安全管理者胜任力模型研究[J].管理科学,2012,25(3).

[8] 吕峻,焦淑艳.环境披露、环境绩效和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33(1).

[9] 杨东宁,周长辉.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前动态关系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4(4).

[10]Yang C L,Lin S P,Chan Y H,et al.Mediated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n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ness:An Empirical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0,123(1).

[11]杜娟.管理者胜任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比较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9(9).

[12]Zhao X,Sum C C,Qi Y,et al.Taxonomy of Manufacturing Strategies in China[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6,24(5).

[13]Zhu Q H,Sarkis J,Lai K H.Confirmation of a Measurement Model for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actices Implement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8,111(2).

[14]Flynn B B,Huo B,Zhao X.The Impact of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on Performance:A Contingency and Configuration Approach[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0,28(1).

[15]Fornell C,Larcker D F.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1,18(1).

[16]Hu L,Bentler P M.Cutoff Criteria for Fit Indice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Analysis:Conventional Criteria Versus New Alternatives[J].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1999,6(1).

[17]Cohen J,Cohen P.Applied Multiple Regression/Correlation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M].2nd Ed.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3.

[18]Hair J F,Jr Black W C,Babin B J,et al.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M].Upper Saddle,NJ:Prentice Hall,2006.

[19]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36(5).

[20]Bart Y,Shankar V,Sultan F,et al.Are the Drivers and Role of Online Trust the Same for all Web Sites and Consumers?A Large Exploratory Empirical Study[J].Journal of Marketing,2005,69(4).

[21]孙立成,周德群,李群.基于非径向DEA模型的区域环境绩效评价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7).

猜你喜欢

特质胜任专业知识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传播专业知识,启迪成长智慧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
基于胜任力生成过程的组工干部培训探讨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