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网络政治参与的九种方式*

2013-12-31曾凡斌

中州学刊 2013年3期

曾凡斌

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已达42.1%。随着网民数量的持续上涨和网络的快速普及,网络政治参与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对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进行分析,促使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九种方式

1.通过即时通讯进行网络政治参与

即时通讯包括QQ、MSN、手机短信等工具。即时通讯的广泛使用,有力地促进了网民的“弱关系的强度”,使陌生的人群连结起来。“弱关系的强度”最早由美国教授马克·格兰诺维特提出①,他认为通过普通相识得到信息的人往往流动到一个地位较高、收入较为丰富的职位,而通过亲属和朋友得到信息的人向上流动的机会则大大减少。他将这一现象解释为“弱关系的强度”。当即时通讯中的弱联系数量和多元性增加后,将会大大扩大不同阶层连接的通道,产生集体行动的可能。例如,2008年抵制家乐福超市事件传导链条主要是即时通讯工具。2008年4月13日,北京白石桥东的家乐福广场外,网民小K对奥运火炬在巴黎的遭遇进行抗议。4月14日,小K的照片上了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头条并被国内各大网站转载。同一天,包括小K在内的大量MSN用户,在MSN上的签名前添上了“红心”+“CHINA”。之后,超过230万人使用了这个签名②。即时通讯使大量的陌生人聚集在一起,增强个体相互之间的“弱关系的强度”,为集体行动以及在其基础上产生的政治参与提供可能。

2.通过电子邮件进行网络政治参与

电子邮件是最早的网络使用方法之一,也是最为普及的网络方法之一。各级政府往往也都通过公布自己的电子邮件地址,如“市长信箱”等,使网民可以直接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对政府工作提出意见和要求,这使公民的政治参与更为方便高效。自我国开始实行电子政务后,“市长信箱”在全国普及开来。后来人民网建立了类似于“市长信箱”的全国性的领导干部网络留言系统,截至2012年初,已累计有50位省委书记、省长,350多位地市级一把手,以及530位县委书记先后对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的网友留言做出公开回复,开展留言办理工作,累计帮助网友解决了7万多项问题。此外,陆续有18个省区市针对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网民留言出台文件或规定,形成固定工作机制。③

与传统意义上的信访途径相比,公民通过电子邮件或类似工具参与政治、表达利益诉求更加方便和直接,效率也更高。因为它减少了许多中间环节,克服了许多人为的障碍,这对于促进政府提高行政效率,促进政府职能变革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3.通过BBS(电子论坛)进行网络政治参与

BBS(电子论坛),又译为“电子公告牌系统”,既为人们获得信息提供了方便,也为人们表达自己的政治愿望、直接参与政治提供了可能。例如,2008年6月,人民网强国论坛使网民首次在网络论坛上实现了与胡锦涛总书记的在线交流。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通过中国政府网与新华网论坛与网民在线交流。2009年3月全国人大、政协“两会”召开之际,中新社与人民网共同推出的“E两会”,以网络论坛为载体,让普通公众通过网络的参政议政的理想变成现实,把互联网的政治参与大大向前推进。通过BBS上的意见表达自由,网民都可以超越时空的障碍,自由地进行信息交流,自由地发表和传播自己的言论,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形成了强大的网络舆论,从而影响政府在公共决策与公共行为中的选择与偏好,间接进行政治参与。

4.通过博客/个人空间进行网络政治参与

2003年以来,博客技术在国内网络中开始迅速推广,成为个人建立网络空间的简易平台。博客还是一种私人日记和公共发表相结合的表达空间,具有很好的转换灵活性,特别适合上帖频率高、文章质量上乘的舆论领袖。一些“公共知识分子”利用博客发表言论,影响舆论,进行政治参与。

例如,作为门户网站新浪名人博客中排名第一的韩寒自2005年开办博客,2007年9月博客访问次数过亿。从2008年开始韩寒发表了较多关注公共事件的博客,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韩寒到灾区支援并通过博客发布信息,他还在博客评论关于北川政府采购豪华越野车、央视新大楼失火、在电脑上强制安装过滤软件“绿坝”、“钓鱼执法”事件等。其他“公共知识分子”,如李银河、贺卫方、展江等也经常在博客里发表对公共事务的看法和观点。“公共知识分子”强调自身的公共使命,并以积极的姿态随时随地将自己纳入公共化的现实领域,为建立一种自由公正、合理合法的现代文明秩序而努力。“公共知识分子”在博客中对公共事件及时、自由地发表意见,与公众产生互动,使网络政治参与产生更大的影响和作用。

5.通过社交网站进行网络政治参与

2010年以来,互联网的技术向社交网站这样的社会化媒体拓展。社交网站实施了大量的技术元素,其核心是由明确列出朋友名单的简介构成。④在国外,Facebook和Twitter的出现吸引了上亿的用户。在中国,人人网、开心网等的迅速普及,也体现了社交网站的扩散能力。2011年,从英国伦敦大骚乱、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到西亚、北非“茉莉花运动”,社交网站在政治参与中起到了重要的社会动员作用。

社交网站之所以能够促进政治参与,其主要在于扩展了网民的人际关系网络,增加网民的社会资本,而社会资本的增加,则有利于网民政治参与的发展。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米尔格兰姆在1967年创立的六度分隔理论,即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通过社交网站,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会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的社会化网络。因此,在社交网站随时可成为传播平台的环境下,主流媒体需要对重大突发事件进行及时报道,才能引导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掩盖则会增加产生激烈政治对抗的机率。

6.通过微博进行网络政治参与

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2009年8月,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国内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具有新闻发布特点使其成为政治抗争中的首发报道者。如2010年9月16日,钟如九想就拆迁事件进京申冤,被宜黄政府控制,悲愤交加晕倒在机场,后躲进女厕,求助记者。《凤凰周刊》记者邓飞闻讯后随即在新浪微博上发出信息,并在此后的3个小时里,共发出20多条信息,其中9条以“昌北机场女厕攻防战直播”为标题,实时直播了当时的状况。这一通过新浪微博进行信息直播的事件引起全国百万网友的关注和全程的围观,促使当地政府及时解决问题。

从2011年5月开始,微博上相继出现了公民个人独立参加人大代表选举的新事,如网民五岳散人、李承鹏、梁树新、夏商等微博名人纷纷在各自城市宣布参选,他们通过微博发表言论,表示将在所在城市人大换届选举中,参选区级人大代表。

与其他网络方法不同,微博与手机相连,手机的便携性使得网民在理论上称为第一新闻信息的获取者,也可成为新闻的转发者。另外,微博的关注功能、热词设定、网友推介功能使信息的传播能够呈指数式的增长。如果微博内容或微博主有足够的吸引力,微博随时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媒体,并通过关系网络达成社会动员与人员组织的功能,在政治参与中显现出独特的威力。

7.通过网络签名活动进行网络政治参与

网络签名是指公民到指定的网站或主页上,签署自己的姓名以支持或反对某项政治活动。这种政治活动往往表达了对某一具体政策或政治事件的态度,期待通过动员网民以获得更多的支持,从而影响公共政策的走向。2005年6月30日,联合国收到一份由41个国家逾4200万人签名的请愿书。请愿者要求日本对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犯下的罪行公开道歉并做出赔偿,否则就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其中,来自中国大陆的签名为4150万。⑤

网络签名在社会动员方面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与影响,从而产生巨大的抗争能力。不过,这样的网络签名运动容易出现“群体极化”。“群体极化”这一概念是美国当代法哲学家、芝加哥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凯斯·桑斯坦⑥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提出的。“群体极化的定义极其简单: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群体极化”可能助长绝对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极端民主化倾向。同时,网民们不成熟、非理性的言论同样可以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8.通过搜索引擎来进行网络政治参与

通过搜索引擎来进行互联网舆论监督,中国网民创造了一个非常有中国特色的使用方法——“人肉搜索”。“人肉搜索”利用了Google、百度等的超强搜索功能,不断变换输入关键词,从被搜索的目标对象入手,搜查其本人及朋友的博客、论坛、QQ空间等,借以寻找各种线索。

2011年4月,有网民在天涯网站上晒出中国石化广东分公司购买茅台和拉非的四张发票的复印件,总金额达168万元。在“人肉搜索”的追寻下,事件被彻查,当事人受到严肃处理。2012年8月26日,原任陕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杨达才在延安交通事故现场,因面含微笑被人拍照上网,引发争议并被网友指出杨达才有多块名表。随后,杨达才又被“人肉搜索”曝出拥有价值十万多元的眼镜和名贵腰带,再次引发热议。陕西省纪委高度关注,并及时对杨达才涉及的问题进行了调查。

虽然“人肉搜索”有可能危害个体的权益或隐私,但是其在公共事件中也发挥了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从而使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领域扩大。“人肉搜索”利用网民的集体力量,一方面在揭露隐私,另一方面对公职人士以及公权人物实行信息披露,在中国媒体缺乏监督力度以及政府缺乏监督制度的环境下,互联网监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其围观行为使得政府相关部门对“人肉搜索”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跟进解决,以平息社会舆论。

9.通过建立网站进行网络政治参与

通过建立网站来进行政治参与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因为网站具有发布新闻、组织志同道合者、承担网上非政府组织等功能。如中国著名独立调查记者朱瑞峰创办人民监督网,2012年11月20日16点,朱瑞峰在人民监督网发表了调查性报道《重庆市北碚区委书记雷政富接受性贿赂与少女淫乱视频》,文章和视频发表66小时后,重庆市政府新闻办发布消息:经重庆市纪委调查核实,近日互联网流传有关不雅视频中的男性为北碚区区委书记雷政富。11月23日,重庆市委研究决定,免去雷政富同志北碚区区委书记职务,并对其立案调查。

建设网站需要创立者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甚至金钱。长期建设的网站不但聚集大量志同道合者,还能形成品牌。在政治组织与个人之间担任非政府组织的功能,有的时候也称为网上非政府组织。

二、网络政治参与九种方式的对比分析

由表1可见,九种网络政治参与方式分布于互联网的WEB1.0和WEB2.0不同的阶段,根据其出现时间、参与特点等的不同,可分成信息的交流沟通、信息获取、信息发布三种类型,主要是根据信息的流向来划分的。信息的交流沟通是信息传者和受众的双向互动,也是互联网最主要的传播特征,其中属于WEB1.0阶段的有即时通讯、电子邮件、论坛/BBS、网络签名:即时通讯可促进网民的“弱关系的强度”;电子邮件使网民的政治参与更为方便高效;论坛/BBS可使网民更好地表达意见,促成公共讨论空间;网络签名可促成广泛的社会动员及网络抗争。属于WEB2.0阶段的有博客/个人空间、社交网站、微博:博客/个人空间作为个人建立网络空间的简易平台,是私人日记和公共发表相结合的场所;社交网站扩展了网民的人际关系网络,增加网民的社会资本;微博则是新闻信息的首发者和转发者,由节点上的用户主动推动而信息呈快速弥漫状,去中心化具有动员和组织的作用。信息获得是用户从网络获取信息,其代表为WEB2.0阶段的搜索引擎(主要指“人肉搜索”),其特征为通过信息的披露起到舆论监督的效果。信息发布是用户向网络发布信息,其代表为WEB1.0阶段的建立网站,其特征为发布新闻,组织志同道合者,承担网上非政府组织功能。

表1 网络政治参与的九种方式比较

当然,在实际的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往往是多种方式交替使用的,如电子邮件、微博、论坛混合在一起。在互联网发展早期WEB1.0阶段,电子邮件和论坛曾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互联网进入WEB2.0以后,博客尤其是微博后来居上,连同各种类型的社交网站,在信息扩散、社会动员中都表现突出,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传统政治参与成本高、收效小的现状下,人们利用网络进行政治参与相对成本低、收效大,因此,网络政治参与成为互联网中的普遍现象。了解人们使用网络政治参与的不同方式有利于更深入了解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与影响,并能更好地对网络政治参与进行正确引导,使其在民主法制的轨道中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

注释

①Mark Granovetter.Getting a Job:A Study of Contacts and Career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②杨龙等:《为什么抵制家乐福》,《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第15期。③《2011年各地领导通过〈地方领导留言板〉解决近5万网友问题》,人民网,http://leaders.people.com.cn/GB/16888720.html,2012年1月26日。④J Sundén.Material Virtualities:Approaching Online Textual Embodiment.New York:Peter Lang Publishing,2003.p.3.⑤《反对日本入常签名递交过程详情:分三步完成》,《京华时报》2005年7月2日。⑥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黄维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