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治疗55例复杂胆囊结石临床分析
2013-12-31曾庆午
曾庆午
复杂胆囊结石是胆囊结石的一种类型,这一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的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影响着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对这一疾病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1]。本文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复杂胆囊结石治疗的患者55例为研究对象,对腹腔镜逆行和次全胆囊切除术对复杂胆囊结石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本院接受复杂胆囊结石治疗的患者5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2例,女性22例,年龄在19~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4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5.2年。随机分为观察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情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实施腹腔镜次全胆囊切除术:实施全身麻醉,采取头高脚低位,采用四孔法,分离大网膜和胃以及十二指肠之间的粘连,从胆囊底部开始切除胆囊,游离近壶腹部部分胆囊管,最后用钳夹切断胆囊管,用生理盐水反复清除伤口,并彻底止血。
对照组患者实施腹腔镜逆行手术:麻醉与体位与观察组相同,于脐下作穿刺孔,设CO2气腹,将腹腔镜置入探查腹腔内情况,使用圈套器套扎后切断胆囊管,并移除胆囊,解除气腹。
1.3 评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中转开腹率、术后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量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供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对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 SPSS16.0软件实现。其组间构成比较用卡方检验,组间疗效比较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两组均数比较用 t 检验,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 t 检验进行相关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量等情况比较,见表1。两组患者各1例进行中转开腹,术后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术后情况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术后情况比较( ±s)
组别 例数 术后功能恢复时间 住院时间(d)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术中补液量(ml)观察组 28 78.6±2.6 5.4±1.7 88.9±18.6 83.5±15.4 832.7±154.6对照组 27 78.3±1.9 5.4±1.3 105.6±20.6 110.4±21.2 987.7±186.8 P>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复杂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囊结石类型,指的是伴有胆囊萎缩、水肿或者三角粘连或者胆囊管以及动脉变异等严重现象的胆囊结石[2]。这一疾病在实施手术治疗的过程中操作的难度大,在一定的程度上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实施手术治疗。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发展,腹腔镜手术作为一种高效、微创的方法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手术的治疗当中。这一手术方法可以探查手术部位的具体情况,根据实际状况进行手术,非常适合复杂胆囊结石手术治疗。腹腔镜逆行和次全胆囊切除术是两种常见的腹腔镜手术治疗方法,腹腔镜逆行手术可以预防并发症,避免盲目的寻找胆囊动脉而引发的大出血[3]。而腹腔镜次全胆囊切除术可以保留少量胆囊后壁,不要求完全游离胆囊管,可避免过分解剖分离三角对胆管造成的损伤,并且在处理三角区时非常灵活。
在本次实验研究中,两组患者中转开腹率、术后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腹腔镜逆行和次全胆囊切除术具有相似性,但是次全胆囊切除术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1]黎颖.经腹腔镜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治疗复杂胆囊结石对比观察.山东医药,2011,51(22):70-71.
[2]万会来.经腹腔镜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治疗复杂胆囊结石的对比观察.中国医药指南,2012,21(29):251-252.
[3]齐红海,李龙振.复杂胆囊患者行腹腔镜下逆行和次全胆囊切除术效果比较.中外医疗,2013,32(26):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