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税收调节促进中国经济健康增长
2013-12-30曹玉玲
曹玉玲
【摘 要】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投资与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两极。税收影响投资偏好,通过税收调节,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科技创新、服务创新领域;通过“营改增”降税负、调结构;通过改革“个税”调节收入分配等,刺激内需,促进中国经济健康增长。
【关键词】税收调节;税制改革;经济增长
一、引言
中国GDP的增长率在2007年之后突然回落,虽然在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中国政府于2009年陆续推出4万亿投资计划后有所回升,但从之前20年10%左右的高位一路滑落到不足8%(2012年全年增长率为7.8%,2013年前三季度增长率为7.7%),这一减速现象还是引发海内外经济学家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猜测。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认为从2013年季度数据而言,中国经济数据已经见顶,今年第四季度中国GDP增长可能放缓至7.5%,2014年将进一步放缓至6.9%。
2013年9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接受土库曼斯坦等五国媒体联合采访时说:“ 如果我们继续以往的发展方式,我们会有更高的增长率。但是,在宏观经济政策选择上,我们坚定不移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宁可主动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也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长远发展问题。”2013年10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时也说:“目前中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维持过去那样的高速增长已不现实,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
无论是调节构的主动降低增长速度,还是内外部环境影响的被动放缓,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中国经济必须发展,关键是如何健康发展。
税收作为一个宏观调控手段,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如何设计才能起到促进中国经济健康良性发展的作用?
二、阻碍现行经济健康增长的成因
(一)过度、粗放式投资导致经济增速放缓
中国长期以来过度依赖“投资驱动”,不仅导致了产能过剩的危机,以至于现在维持人类生命的空气、水和土壤都发生了问题。比如现行严重过剩的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钢铁等行业河北地区集中了将近四分之一的产能,这些行业又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京津冀最近两年的雾霾天气不能不说与之有一部分关系。国务院2013年9月12日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提到:根据科学论证及评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共需投入1.75万亿元。那么地下水与土壤污染的治理又要付出多大的代价?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说:“宏观经济每次出现问题,惯常的办法是采用所谓“中国模式”,也就是威权主义的强势政府去动员资源海量地投入去救市。例如2009年用4万亿投资,把GDP增长率拉到8%以上。当时有些人觉得非常得意,说我们率先走出了危机。实际上这是饮鸩止渴的办法。粗放增长在宏观经济层面造成的问题,是货币超发、债务积累,最后导致宏观经济波动和增长减速”。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索罗的研究发现,从长期来看,美国的经济增长80%来源于技术和效率的进步而非资源投入。中国经济要健康良性发展必须去除威权主义的强势政府投资,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科技创新、服务创新领域,抛弃高耗能、高污染行业。
(二)税负过重及税收调节不合理等问题导致消费动力不足,影响经济健康发展
消费是拉动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在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中,消费是投资的动力,有更高层次的消费才有更高层次的投资需求。以美国经济为例,消费对GDP的贡献率高达70%左右。中国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也曾经达到过60%以上,但在过去的30多年里比例逐渐下降,尤其自2000年以后,下降的趋势更加明显,最近几年只占GDP的38%左右。中国的消费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整体税负过重
按国际可比的全口径核算,中国的宏观税负占GDP比重已在35%左右。从理论上讲,税收增长来源于经济增长,税收收入增速应与GDP增速大体相当。但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税收收入增速连续多年高于GDP增速,从1994年到2003年,GDP只增长了150%,而税收收入却增加了316%,对比相差一倍,2005年的GDP比1994年增加了280%,但税收收入却比1994年增加了461%。社会对连续多年的税收收入增速过多反应强烈,“反税”思潮泛起。造成目前宏观税负过重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现行的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体系─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在内的间接税占比过重,间接税的最大缺点就是不能体现“量能负担”。就目前国民收入呈现向政府集中的趋势下,政府应处理好“国强”与“民富”的关系,我们不仅要重视“国强”,更要重视“民富”,特别是在国家经济发展到现行阶段,只有先实现“民富”,才能为“国强”提供长久而稳固的支撑。中国2012年人均GDP已达61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之后,政府收入占国民收入分配的比重应逐步下降,个人收入所占比重则应逐步上升,否则过重的税收负担可能会抑制消费,使经济增速放缓。
2. 个人所得税制设计不合理
就个人税负水平来说,中国在全球处于较高的水平。据报道,我国澳门地区2012年在目前减税、免税基础上,若澳门人年入30万澳门元,实际纳税4690澳门元,政府再退税60%,最终缴“个税”1876澳门元。而如果中国大陆员工取得相当于30万澳门元,1澳门元约等于0.76人民币,按现行大陆个人所得税计算,应纳“个税”人民币8万多元。近年来,尽管政府在不断地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但物价水平正在以更快的速度上涨,百姓仍深感税负之重。2011年中国对“个税法”修改后,“个税”起征点由2000元提高至3500元,纳税人数由约8400万人减至约2400万人,但其中纳税的6成仍是工薪族,并没有摆脱“瘦鹅拔毛”的窘境。有统计显示,65%的“个税”来自占“个税”缴纳群体80%的中低收入者,而占“个税”缴纳群体20%的高收入者,却占有银行存款总量的80%,其缴纳的“个税”比例却不到税收收入总量的10%。所以我国的“个税”偏离了它调节收入分配的理论初衷,沦为了“工薪税”、“穷人税”。
三、具体建议
(一)科学的设计税收制度,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科技创新型、服务创新型产业,促使经济健康增长
1.加大对高科技企业所得税的优惠。(1)降低高科技企业所得税税率,由现行的15%降低到10%或更低水平,(2)现行的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抵扣规定改革方向上应放宽抵扣条件,由未上市中小高新企业扩大到所有高新技术企业,(3)加大科技投入税前抵扣。通过企业所得税的这些优惠政策,为全社会树立一个风向标,促进科技创新,促进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中国经济健康增长。
2. 继续推进“营改增”。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从2013年8月1日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扩大到全国范围内,后续应积极推进其他服务行业。从短期政策效应来看,“营改增”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确实发挥了直接的促进作用。据一些资料反映,先行试点地区改革的效应已经显现,较明显地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和就业率的提升。从全国数据看,1980年~2011年,我国服务业产出年均增长8.9%,整整比制造业同期11.6%的增长率低2.7%。“营改增”改革试点一年多,2013年上半年,服务业产出同比增长8.3%,明显高于制造业和建筑业7.6%的增长率。这表明我国经济结构正在开始向服务业倾斜,这对于我国的经济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扩大消费税征税范围。将部分严重污染环境、过度消耗资源的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等纳入征税范围。从而更好助力经济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转型,促进中国经济健康发展。
4.改革资源税。征税范围应从石油、天然气、煤炭、矿产等向水资源、森林资源扩大,征税方式从部分从价计征向全部从价计征转变。通过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由现行的部分从价计征改为全部从价计征,既能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过度开采及环境破坏,又能引导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获得资源、环境领域的双重红利。
税收是影响投资偏好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消费税及资源税的改革,引导社会资金审慎进出资源型、高耗能领域,通过企业所得税优惠措施及“营改增”的全覆盖,鼓励企业积极进入高科技、服务型行业,从而带动中国经济健康增长。
(二)降低税负,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健康增长
1.降低间接税比重,体现量能负担原则
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整体放缓的形势下,政府应优先考虑整体减税,给企业创造更好的税收环境,使企业得以休养生息。降低税负应当从降低间接税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大都以直接税为主,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征信体系的建立,税制建设上也应向直接税靠拢;同时在现行税制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以免征一定自住面积为前提的房地产税为代表的财产税制建设,适时推出遗产与赠与税。
2.改革个人所得税
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方向应由目前的分类税制转向国际通行的综合税制,在对所得项目实行综合计税的同时,考虑引入“家庭”征税单位,并逐渐形成“以家庭申报为主、个人申报为辅”的征税方式,将纳税人家庭负担,如赡养人口、家庭成员就业、教育、住房按揭贷款等情况计入抵扣因素。这样才能发挥“个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广大的中产阶层税负降低才有更强的购买力,整个社会经济才会健康、持续增长。
综上所述,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税收应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通过制定税收优惠政策、不断完善税制,从而促进中国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军,《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FT中文网 2013年10月28日
[2]刘剑文 陈立诚.《税制改革应更加注重分配正义》.中国税务报 2013-11-06
[3]倪红日,《看清“营改增”的多重意义》 .中国税务报 2013年10月25日
[4]数据来源:巨潮资讯网
[5]习近平、李克强讲话资料: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