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分析
2013-12-30孙世钧
孙世钧
(大庆市国土资源局,黑龙江大庆163411)
0 前言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保护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最主要的资源环境问题。土地利用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活质量、社会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好坏,也决定着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否可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涉及地球系统科学、全球环境变化及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和人文多个方面的问题,在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20世纪90年代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研究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热点领域以来,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就成为LUCC研究的焦点。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全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我国粮食安全体系建设中,哈尔滨市也占有重要地位。及时掌握哈尔滨市土地状况及其近5年来的变化趋势,评价其综合开发利用潜力,对于全面贯彻统筹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促进全市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区概况
哈尔滨是黑龙江的省辖市,也是黑龙江省省会。位于中国东北部,黑龙江省南部,松嫩平原东端。介于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之间。市内有松花江穿过。哈尔滨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为3.1℃,极端最高气温为36.2℃,最低气温为-41.4℃。年平均降水量567mm,无霜期150d,结冰期190d。
哈尔滨市辖区总面积5.3万km2,其中市区面积1 637 km2,城市建成区面积220km2。哈尔滨是总人口974.6万人,其中城市人口379.8万人。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
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分析
2.1 数量变化特征
2005—2010年间,哈尔滨市土地利用覆被中,耕地、园地、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中林地面积增加最多,5年间增加了96 560hm2,平均每年增加19 312hm2,其次增加较多的是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13 037hm2和13 597hm2;牧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其中未利用地减少明显,5年间减少了119 216hm2,平均每年减少23 843.2hm2,牧草地5年间减少了6 824hm2;水域面积保持不变。5年间变化幅度最大的是未利用地,占原有未利用地的54.68%;其次是园地,占原有园地面积的23.83%,其他土地类型面积的变化幅度都控制在10%以内[1,2]。见表1。
表1 哈尔滨市2005—2010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
2.2 变化原因分析
哈尔滨市2005—2010年这5年间土地利用/覆被空间分布变化并不大,但是数量有很大变化,其中土地利用面积变化较大的土地类型是林地、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见图1)。其变化原因如下:
哈尔滨市2005年有耕地1 789 663hm2,到2010年增加到1 802 700hm2,5年间增加13 037hm2,增长了0.7%。耕地增加的主要来源是园地与林地、天然草地、荒草地和沼泽湿地。其增加主要原因有:(1)土地开发:哈尔滨市未利用土地中的沼泽湿地和荒草地被开垦为耕地。(2)由于农业结构调整,部分林地、天然草地毁林、毁草开荒。(3)土壤改良和土地复垦:盐碱地、裸土沙地以及建设用地被改良和重新利用。
哈尔滨市2005年有林地面积为2 635 440hm2,到2010年有林地面积2 732 000hm2,5年间增加96 560hm2,增长了3.7%。林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退耕还林和种植三北防护林以及城市绿化带的建设等。
哈尔滨市2005年有牧草地75 324hm2,到2010年有牧草地68 500hm2,5年减少6 824hm2,减少了9.1%。牧草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如下:(1)由于农业用地结构调整,将牧草地开垦为耕地,将牧草地盲目开垦种植农作物。(2)牧草地大都由于长期粗放经营,加之干旱,导致草场严重退化,变成盐碱地、荒草地等。(3)实施的生态农业工程,加大种树造林力度,因此占用了部分牧草地,如三北防护林工程。(4)建设用地如交通用地、城镇居民点建设和水库修建等都占用了部分牧草地。
哈尔滨市2005年有未利用土地218 010hm2,到2010年有未利用土地面积98 794hm2,5年内减少119 216hm2,平均每年减少23 843.2hm2。其减少的原因主要有:(1)荒草地上植树造林。(2)荒草地变成牧草地。(3)被开垦成农田。(4)建设用地占用部分荒草地,土地盐碱化、沙化也是荒草地面积减少不可乎视的一个原因[3,4]。
3 结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研究已成为国际学术届的研究热点。本文对哈尔滨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空间动态变化进行了探讨。在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方面主要是社会经济因素。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在较短的时间尺度内,自然因素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社会经济因素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具有综合性,在一定的自然因素的约束和不断变化的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一定的土地利用格局。
[1]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试土地分类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255号)[Z].2002.
[2]叶庆华,刘高焕,田国良,等.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时空复合变化图谱分析[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4,34(5):461~474.
[3]董廷旭.城镇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景观途径研究——以绵阳市城市发展规划区为例[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3):65~71.
[4]佘国强,陈佑启,等.近十年来东北三省农用地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05,25(3):391~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