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宁浩疯狂系列电影中所蕴含的草根文化
2013-12-30杜文明葛海燕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山西临汾041000
□杜文明 葛海燕(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山西临汾 041000)
宁浩,山西人,2003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在其早期曾经拍摄《香火》和《绿草地》两部低成本电影,并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这两部电影也为他在国外的电影节上争取到不少奖项。后来,刘德华在“亚洲新星导演”计划中发现了宁浩,并且开始资助他拍摄电影。2006年,宁浩的新作品《疯狂的石头》上映,这部仅仅花费300万制作成本的毫不起眼的小电影,竟然创造了2000多万的票房,取得了中国低成本电影从未有过的商业性成功。延续着《石头》的疯狂,宁浩于2009年岁初推出了他的新作《疯狂的赛车》,这部影片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票房最终突破了一亿。这两部“疯狂”影片的成功,无疑奠定了宁浩在电影界的地位。深入分析这两部影片,发现它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当然少不了摄影、剪辑、台词、表演等这些表面因素,但是最深层次的原因应当是宁浩影片中所蕴含的草根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当下的社会现实与草根一族的生存境遇,所以它适应了90%都是草根的观众,及时地迎合了中国观众的审美趣味。
一、平民化的人物形象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也在不断发展,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对财富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在现代文化打造出来的风光表面背后,大多数人依然与“富裕”、“小康”无缘。然而,借助于纷繁的现代传播手段,现代社会被“超人化”。我们生活中极力推崇的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阶层。艺术来源于生活。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的影视,也把精力全部放在精英阶层。纵观当前的影视剧,充斥于银幕中的是“精英”一族,或是商业精英,或是政界精英,又或者是颂扬古代英雄。处于社会底层的“草根”一族,基本上被众多导演极为默契的选择性遗忘了。
“作为青年导演,宁浩用自己敏锐的触觉发现了这部分人群。他放弃了电影中惯常运用的‘造神’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当下的社会现实与草根一族的生存”。①由于宁浩丰富的生活经历,使他在草根阶层的养护下汲取了很多养分,同时草根精神也在其影视作品中得到完美的诠释。
从《疯狂的石头》到《疯狂的赛车》,我们不难发现宁浩都将剧中的主人公定位于草根一族,颠覆了传统的主人公英雄形象将两部影片中的主人公平民化、草根化。在疯狂系列影片中,大人物好像永远缺席,活跃于银幕的是各种“小人物”。“‘小人物形象’是经过编剧的最初设计,导演的二次创作,演员自身的努力塑造才最终成型的,可见的,有着鲜明的外表和个性色彩的人物形象。”②
《疯狂的石头》是一部围绕着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而展开的喜剧。影片由一个倒闭工厂的保安队长包世宏,一个国际大盗,三个笨贼构成了电影的主要人物和故事。《石头》中只想拿到属于自己的四个月工资的包世宏;为得到翡翠而到最后也不管绑架够不够“专业”的三个笨贼;一心想着发财改变命运的三宝;宾馆柜台前边吃瓜子边玩手机同时待客态度恶劣的服务员……所有这些,他们都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身影。《疯狂的赛车》的故事情节同样“离奇”,差金牌0.01秒、被终身禁赛的“银牌车手”耿浩,唯利是图又极度怕老婆的奸商李法拉,来自西部只为挣钱娶妻生子的两个笨贼,一心要破大案、立功心切的两个小警察……这些个性十足的人物形象,恐怕在我们身边都有原型。看完影片我们会发现,在这些小人物带给我们欢笑的同时,我们也深深地同情他们,甚至是两部影片中的笨贼和杀手都不会让我们感到厌恶,由他们我们会想到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是喧嚣都市中努力求得生存的一个个平民们。
二、观众熟悉的生活场景
我们看电影,除了要看人以外,就要看景了。一部成功的影片,不仅要有精彩的故事情节,精湛的表演艺术,更要有足以吸引人的场景。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电影作为一门艺术,也应当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因此,电影拍摄的场景也应当遵循“真实”这一原则。《石头》与《赛车》这两部展示普通大众酸甜苦辣的影片,其选择的拍摄空间亦更应处于大众熟悉的生活场景之中。
《疯狂的石头》故事发生在重庆,影片并没有在高楼大厦中展开,导演更多地选择将摄影机投向一些无名的街道、废旧街区。剧中的主要场景依次有曙光工艺品厂、罗汉寺、罗汉寺旁的宾馆以及罗汉寺附近的街道。《疯狂的赛车》亦是如此,剧中同样没有展现厦门一些标志性的建筑(比如厦门广为人知的轮渡与鼓浪屿),而影片中的主要场景为体育馆、李法拉家、货车车厢、丧葬公司、庙里和防空洞。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不论是《疯狂的石头》中作为主要场景的罗汉寺及其附近区域,亦或是《疯狂狂的赛车》里的体育馆和寺庙,或是耿浩与师傅居住的小房子,无一不是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熟悉场景。“这便迎合了普通电影观众的审美习性,显示出创作者对生活准确的观察”。③
三、亲切的方言对白
在我们观赏一部电影的时候,映入眼帘的是演员的表演,听到的是演员的对白。在银幕上,人的身体和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文字而直接进入观众的感觉器官。所以说,一部好的电影,不光要依靠演员精湛的表演,同时精彩的语言对白也是不可或缺的。
《疯狂的石头》与《疯狂的赛车》作为宁浩悉心创作的两部影片,其语言当然也是别具一格的。剧中的语言不仅幽默自然,能够时时引观众发笑,更为特别的是,这两部电影中都有多种方言的交汇,仿佛整个电影就是一个方言的“杂居地”。《疯狂的石头》中包世宏那不太地道的重庆话,国际大盗麦克的港台口音,而谢小盟的口音则不断在普通话、重庆方言和港台口音之间转换。《疯狂的赛车》中的语言则更为复杂,其中耿浩操一口青岛方言,泰国毒枭察猜讲的是泰国话,台湾乌龙帮是港台口音,……。在这种语言的大杂烩中,观众们不仅能够因为幽默的语言对白而捧腹大笑,同时,多种方言的对白,既是草根阶层特有的语言风格,又能让观众在观赏影片的过程中体会到乡音的亲切,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必然会得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四、小结
“草根”直译自英文的grass roots。有人认为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同政府或决策者相对的势力;一是指同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草根,是与“精英”相对而言的,代表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知道自己很优秀,眼界比别人宽,舞台比别人大,但是他们简单,低调,很热爱身边的每个人,不自大,很快乐地骄傲着。 所以“草根文化”也就是平民文化、大众文化等等。
社会学家、民俗学家艾君对草根文化这样界定:“草根文化,属于一种在一定时期内由一些特殊的群体、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潮流现象,它实际是一种“副文化、亚文化”现象。它具有平民文化的特质,属于一种没有特定规律和标准可循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动态的、可变的文化现象,它有区别于阳春白雪的雅文化、上流文化、宫廷文化以及传统文化。”
我们通过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发现宁浩电影中蕴含的正是浓郁的草根文化,这也正是宁浩取得成功的关键之处。中国90%的人口都是普通平民,因而宁浩的影片能够取得广大观众的认可,成功是必然的。《石头》与《赛车》的对现实进行了真实的触摸,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底层观点和底层关注。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当下繁华都市中“沉默的大多数”,也看到了中国当下的生活状态。
总之,宁浩凭借自己的努力找到了一条将本土草根文化融入到主流电影之中的成功之路,并逐步确立自身的草根阶层的文化身份,建构了宁浩执导的电影中独有的美学意蕴。
注释:
①张晓梅、贺伟.荒诞的巧合、带笑的悲凉——宁浩“疯狂”电影的生存性探索[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12).
②徐江.从小人物塑造介入宁浩电影[J].群文天地,2011(6).
③张晓梅、贺伟.荒诞的巧合、带笑的悲凉——宁浩“疯狂”电影的生存性探索[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