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河》给人的亲近感
2013-12-29杨黎
延河 2013年3期
江华从西安回来带了几本杂志,斗地主的时候顺便留了一本给我。
《延河》,以前知道,但是没怎么看。“没怎么看,”其实呢,这也是我对几乎所有文学杂志的态度。江华带回来的是2013年第1期,听说是改版后的刊物,我翻了翻,感觉有些惊讶,因为它已经不是我印象中的纯文学杂志了,有些小清新。我一直感觉中国的官方文学刊物,就像我们成都的天,总是让人感到压抑。
还是说说这本改版后的《延河》,整体上,当然它不可避免地带有政治色彩,但那是一种让人舒服的、不那么生硬的政治色彩,这个可以接受。
还有栏目,设置比较灵活,有一个“驻刊艺术家”,还有一个“第一视界”,都是不同于其他同类刊物的栏目。
“驻刊艺术家”里有诗人、小说家、翻译家、摄影家、画家等,有交叉、有跨界,能带来新气象。
“第一视界”也不错,我指的是设置。带回来这期的对话,有顾彬,这个瓜娃子对中国当代诗歌经常指手画脚,那都是一些皮毛。但是这期杂志上的三人对话,感觉还是比较深入。另外,《延河》把他请来做这个对话也是很好。
再说一句题外话,江华经常给我提起《延河》,也提起执行主编阎安,诗人阎安。一个风声江湖的诗人当一个综合性大型文学月刊的主编,这让我对《延河》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