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建构主义创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
2013-12-29李明
[摘 要]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面对目前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高等院校提高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实效性,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把握坚定的政治方向,更要探索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有效模式,引入建构主义是创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建构主义; 创新; 形势与政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0 — 0149 — 02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教学,可以增强大学生对当前形势的把握能力,提高政治分析水平,加深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同和理解,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目前形势与政策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总体效果尚待提高。因此,深入剖析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创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照本宣科,形式单一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老师一般照本宣科,且形式单一,未能很好地与实践活动、网络教育等形式融合。教法设计上,就着发放的教材和大纲,多运用传统的灌输方法,无视学生的需求,空洞说教,课前课后也不注重反馈,不注重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因而形势与政策课大都未能切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也难以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即使课堂上采取了多媒体技术,信息量也不大,结果也不够理想,照本宣科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倍感乏味,更别说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参与课堂学习。该课也未能与社会实践等课外活动很好衔接,也未能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最大限度地进行课外延伸拓展。
2.解读不深,难以共鸣
形势与政策课内容滞后,解读不深。指导教学的资料大纲由教育部统一编发,自其统一编订到出版下发有一定的时间差,教学时内容上已有一定的滞后性,而借助网络等媒体学生获得信息方便快捷,且丰富开放,如钓鱼岛问题,黄岩岛问题,叙利亚问题等等最新情况,学生早已通过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知晓,老师如果在课堂上仅仅简单介绍,堆砌时事,生硬解读,而且还是一些冷却了的形势热点,学生自然索然无味,不愿理会。而对当前学生极为关注的一些热点难点,此时课堂上又没能涉及,或没能进行深入分析,学生往往很是失望。其实多数学生还是关注时事,他们也希望形势与政策课能给他们一双慧眼,帮助他们在纷繁复杂的时事背后能洞察真相,感受那种内在的政治逻辑,感叹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与技巧。但这些正是我们形势与政策课堂所缺乏的。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难以激趣的内在原因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难以吸引学生,教育效果不佳其有着深刻的内在因素。
首先,思想认识不到位。教师普遍未能充分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未能充分认识其特殊的育人功能。其重要性和特殊性要求我们承认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学科归属和地位,把它看做一门教育学科,而且是思想政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必修课程,而不只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1〕,是需要老师给以相应的精力与投入,全力上好的一门课程。因为思想认识不到位,学校相应的管理激励机制不够健全,教师进行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也不高。形势与政策的教学也需要进行理论研讨,也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思考,尤其是兼职教师目前还难以达到形势与政策课相应的教学素质要求。
其次,师资力量的不足。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指出:“要建设一支精干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既要有较高的理论和政策水平,较为丰富的多学科知识,又要熟悉学生的思想情况,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还要有开拓性的工作思路和一定的学生活动组织协调能力,善于寻找和运用各种载体为教学工作服务〔2〕。专业教师师资力量不足,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重任很大一部分落在了兼职教师身上。兼职教师大多为思想政治管理工作者,他们政治素质硬,也熟悉学生,但在形势与政策方面的知识储备与时间精力方面的不足,明显成为该课程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因为欠缺相应知识储备,教学模式创新往往是力不从心。
再次,课堂教学有难度。形势年年在变,政策必须随着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调整,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相对也就要年年更新,而其他课程往往是在原有基础上添加进一些最新的学术前沿动态,相对变动不是太大。由此教师都普遍认为形势发展的突变性与不确定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难度,无论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都具有极大的开创性,教者必须紧跟形势变化,不断进行教学储备积累。如果欠缺相应的知识积累,自然难教,教也无趣。
形势与政策课如何才能吸引学生,如何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形势政策课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知识储备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三、引入建构主义创新教学模式
1.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J.Piaget)、科恩伯格(O.Kernberg)、斯滕伯格(R.J.sternberg)、卡茨(D.Katz)、维果斯基(Vogotsgy)等。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建构作用。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因为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只不过是当下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并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所以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教学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来作为让学生接收的理由,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自己来建构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新知识,而且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
建构主义提供了一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新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教学要增进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合作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仅仅只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者。简言之,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学习和探索的责任逐渐转向学生为主,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建构主义充分认识到了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的客观主义不同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
2.引入依据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模式完全可引入建构主义进行创新探索。首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为创新教学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撑,相比于其他课程,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学生完全可借助媒体查阅了解,尤其是网络空间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不再存在时空的障碍,网络信息的快捷性、丰富性和开放性都使得大学生能够借助网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快捷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其次,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长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使他们也有了一定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完全可以以矛盾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对时事进行一定的初步分析;再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青年是我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状况直接影响着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目前网络普及,全球文化交流空前,外来文化、习俗和观念的影响日渐增多,承载着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各种文化产品不断对高校校园进行着冲击,中外思想的交融,不同价值观念的碰撞〔3〕,这些更应该在课堂上进行争鸣,让思想的火花引领学生,帮助学生坚定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具体模式
可依据专题,事先布置,让学生分小组分工合作查找资料,依据自己的理解,制作课件,在课堂上推选代表进行阐述,既要有事实,又要有分析,既要有他人见解,又要有自己想法,同时还可以相互辩论,进行智慧的较量,在此基础上老师要适当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视野、理性认识。这种模式对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在深度把握形势与政策基础上,事先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围绕主题,布置任务,课堂上还要适时掌控,巧妙引导,观点整合,同时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讲解随时关注学生中的思想动。学生可能初始积极性不是太高,但只要坚持,学生会逐步认同,因为我们把是什么交给了学生课外去完成,而课堂上侧重探讨此事会怎么样发展,我们该如何以对,着重培养学生的一种深邃的历史现实观,拓宽学生的全球发展观,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批判能力。有了自己的探索与思考,学生也会主动将自己对形势与政策的最新理解融进社会实践等课外活动中,从而在活动中进一步认清形势,理解政策。
引进建构主义是形势政策课创新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形势与政策教育应紧紧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密切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
〔参 考 文 献〕
〔1〕孙渝莉.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创新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9):142.
〔2〕丁伟民.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的新探索 〔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96
〔3〕张建华.论网络环境下高职“形势与政策” 课教学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4):71.
〔责任编辑:卜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