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认同视角下的教师阅读伦理

2013-12-29温军超

理论观察 2013年10期

[摘 要]从建国起国内教师的阅读伦理经历了两次嬗变即规定主义模式的阅读伦理和描述主义模式的阅读伦理。教师职业认同的日益个人化促成了当前第三种嬗变即解释主义的模式:反对教条主义,反对绝对的相对主义,反对虚无主义。

[关键词]阅读伦理; 规定主义; 描写主义; 解释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0 — 0142 — 02

对于阅读,我们一直强调作者、文本与读者的关系,或者抓住其中一点穷极其内涵与外延,或者只强调学生的阅读。但是对于教师阅读这一主题我们很少涉及。事实上教师的阅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阅读。从职业认同角度透视教师的阅读伦理既有益于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也有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自我职业意识。

一、教师阅读伦理

(一)阅读伦理的定义

阅读伦理最早是作为文学评论用语由希利斯·米勒提出。一方面是针对当时学界对解构主义文学批评攻击性观点的反击。另一方面米勒试图解释在德·曼的《阅读的寓言》一书中出现的“伦理”这个词,并因此“呈现阅读的伦理在当代文学理论的一个显著的例子”。“(阅读伦理)指的是阅读行为对某种不可抗拒的要求产生某种反应是必然的,同时又是自由的,也就是阅读行为务必对我的反应和将来在人际、机构、社会、政治、历史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负责。例如它可以通过教学或者对某一文本公开发表评论的形式出现。” 〔1〕(P1)张颐武(2005)拿创作的伦理与阅读伦理进行比对,认为前者强调写作就是写作,要容忍他人讲出自己的意见,而后者则强调“从事阅读并发表自己意见的人敢于坚持讲出自己的看法” 〔2〕(P184)这一伦理。尽管理论目的不一样,但是两位学者都指出了阅读伦理的应用范围,那就是有限且自由的进行阅读。很明显现当今时代的教师就是承担了这一双重功能,他既要按照某种规范去阅读,同时更重要的是他必须有自己的阅读自由。而人文社科专业教师的阅读伦理构建更为重要,因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推进,这些专业教师的精神向度应该更明显一些,他们要引领时代发展与创新的理论风潮。

(二)教师阅读伦理的嬗变及其特征

尽管阅读伦理一词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但是阅读与伦理学的结合则是很早的事情。国内教师的阅读伦理从建国起至今经历了规定主义和描述主义两种阅读伦理模式,目前向第三种模式的嬗变也日益成型。

1.规定主义阅读伦理

道德哲学目的是阐明道德语言和陈述的性质。道德陈述告诉我们做什么以及被用来指导我们的选择。这样的陈述必定有不可简约的规定成分。表达对一个规定的同意或者接受其实就是表达一个人的决定或者是决心。规定主义强调对于某种伦理判断的典型的规定性使用。但具有规定性特征的语言不仅仅是道德语言,还有其他的语言。规定的普遍性将道德语言和其他的规定性语言区别开来。黑尔的普遍规定主义是“继艾耶尔和史蒂文森之后的又一个非认知主义的元伦理学理论”〔3〕(P1)。规定主义的教师阅读伦理强调了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两个层面的规定性。从建国起到六、七十年代,尽管我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但是阶级与革命的观点已深入骨髓。人文社科作品的阅读虽然没有明确规定阅读形式,但是我们的潜意识仍然强调政治性、阶级性挂帅,如果谈到作者,我们得从阶级革命的角度去定位,为作者定位、为作品定位。如果谈到作者塑造的人物,要么是“高大全”,要么是完全自我、充满邪恶的恶人,这是极明显的革命、反革命二元对立模式。相应地,教师的阅读伦理主要呈现革命主导的一元伦理,即阅读就是为革命、为工农阶级服务。这种主导性和权威性,由上及下展开,决定着或者部分支配着学生的阅读行为。

2.描述主义的阅读伦理

描述主义在伦理学理论中一般被认为是认知的方面。它认为我们获得伦理陈述的方式与我们获得事实陈述的方式是同样的。该伦理对过程的描述中立于阶级性、革命性或者极端的权威性。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教师阅读伦理越来越淡化阶级性、革命性,教师的权威得到中和与消解,教师越来越强调自我情感的舒展与披露。在教师的理念中,虽然仍有部分革命性的影响但是作者所塑造出来的人物角色已经由平板化到丰满化演进、变成具有七情六欲的人。教师的感情溶于作者、内容与读者的期望这三方因素中。很多教师愈来愈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权威,或者尽量勾勒自己为一中立的形象。教师的阅读方式和内容也千差万别,而人们也已经从虚幻中惊醒,在作品中寻找现实中的自己。这种模式和社会的开放性速度互相促进,推动了我们对阅读内在本质的探究即我们在读作者、读书还是在读解我们自己的内心需求。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阅读重构欲望与教师的指导与时俱进。

二、教师职业认同的构建

按照整体论的思想,教师是完整的人,他的各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我们对教师的定位也必须是全面的:既要考虑到教师的知识、能力、行为,也要顾及到教师的职业心理;既要考虑到教师是一个教师,但也要考虑到他是一个社会人。

(一)教师职业认同的发展阶段

教师职业认同是一个多维层级系统,它包括“教师职业价值观、职业期望、职业情感、职业技能、职业意志和职业认识等”〔4〕(P7)。这个系统的各个层级都是与教师的职业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是个体建构的”〔4〕(P4),但是呈现为集体特征与无意识倾向;“它是动态的”〔4〕(P4),但是有阶段性的静态特征。教师的职业认同,既受到教师的个体特征因素,如性别、年龄、教龄、所从事专业学科的影响,受到个体的传记性因素如先前做学生的经验、重要他人、重要事件和教学经验的影响,还受到宏观层面的国家教育政策、中观层面的学校组织文化等的影响。

教师职业认同是在国内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强调道德化认同,第二个阶段强调个人认知化认同。道德化认同主张教师是“作为教师”存在,教师是社会的代表、知识的权威、道德的化身。这是工具性价值的教师,它关于“教师应当如何”的角色期望与规则, 遮蔽了教师自己关于专业身份的知觉, 剥夺了教师个人成为预期角色以外其他身份的可能性。因此该阶段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职业愿景、职业技能认同、职业发展需求甚至个人职业情感投入都从属于整个社会,它剥离了个人的因素,因为教师个人就是政府、就是阶级、就是道德。第二个阶段的个人认知化认同就是对道德化认同某种程度上的否定。事实上, 教师专业身份的获取, 从根本上应源于教师本人的认同, 源于教师对于自己作为教师的内涵、意义、价值等的理解与追问。要强调教师是“作为人的教师”、强调教师幸福感、教师心理健康、教师职业心理积极程度等方面,充分尊重并赋予每位教师专业话语权利, 营造合作型教师专业团队文化,建立教师对各种改革的协商与认同机制。以教师叙事促进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教师的身份要变成“共同开发者”、“共同遭遇者”、“共同管理者”。

(二)职业认同与教师阅读伦理的勾连

第一个阶段的道德化职业认同覆盖了规定主义教师阅读伦理和一部分的描写主义教师阅读伦理。职业就是革命、阶级与道德问题。它是规定性的。我们不能进行自我视角的阅读、描写和阐释,我们需要在革命、阶级与道德的范畴内阅读,即使要展现自我的期盼,也只能是小心翼翼的进行描述,根本谈不上阐释。而第二阶段的职业认同构建对教师的阅读伦理已经提出了某种需求即我们不能做规定主义者,也不能只满足于作为一个描述主义者,我们要和学生一起共同阅读,共同叙事,教师的阅读模式不再是权威,阅读本身也不能只和革命、道德、规范相勾连,我们要挖掘我们自己、剖析阅读中展现的社会。这就是日益形成规模的解释主义阅读伦理。

三、职业认同视角下的解释主义阅读伦理

虽然教师的阅读伦理到改革开放前后已经经历了这两次嬗变,但是教师阅读伦理在90年代往后仍然大踏步的向前推进。在当前媒体多元化、改革快速化、教育多面化的大环境下,尤其是在职业认同的构架下教师阅读又获得了一种否定性的力量而且逐渐形成了大规模的解释主义伦理。

在解释学中,解释的标准萦绕于教条主义与相对主义之间,逼得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贝蒂、哈贝马斯以及解构派众说纷纭。事实上相同的文本能够被无数次的阐释,根本没有所谓“正确”的阐释。那教师的阅读也要转向解释学中的视角主义。因为人类切实的存在于时间、空间与历史的某个特定点上,因此他们对知识的领悟能力无疑是有限的。他们不可能像传统知识论所要求的那样,对现实做出客观与无功利的观察,而是只能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做出评价。视角主义负责告诉我们,我们能够知道什么,我们又是如何知道的。解释主义阅读伦理就是强调视角主义,反对教条主义、反对绝对的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一条认识论理路。

1.反对教条主义

教条主义与规定主义一脉相承,它要求一种绝对的真理,否定了作为教师的自我阅读的展现,它表现为类似不可更改的社会法条式的解读、阅读即为某种强制的规范。媒介的多元化部分客观地解除了这种限制。教育的普及以及教育目的的多元也促进了它的衰落。朝向统一规定性的冲动越强烈,就越表明衰弱与腐朽的存在。越是朝向多样性、差异性越能表明人存在的丰富与创新能力。我们一直在阅读视角的相遇这一条路上行进却永远不能达到完全的视角融合。因为每个人是独立的个人,他的生理视角,他的直觉感知力、他的囿于自身周围大小环境而凸显的社会历史视角都形同千面。因此在当前条件下,教师不能拿自己的阅读包括革命性道德式的解读、完全个人际遇的碎片化解读来实施真理性的压制。而且他也不能只简单的对这些东西进行描述,他的角色只能是和学生一道剖解和解释这些英雄、这些道德、这些碎片。

2.反对绝对的相对主义、反对虚无主义

尽管每个个体的视角千差万别,但是我们并不希望每个教师都停留在自己阅读的模式中,实现唯我主义的意念独裁,也不期望我们获得的阅读行为是无意义的自我陶醉乃至是虚空的玩物。因为这两种期望都有一种假定那就是阅读行为一定要有本体,但是事实是我们只能认识,阅读是认识,那生活中还有什么不是呢?因此我们教师在阅读中能够做的就是通过阅读认识自己和别人的生理、直觉,竭力认识他周围的东西。我们不能拿自己的阅读行为占山为王,任何人都不可以。但是我们也不能否定自己的阅读能力,我们要在阅读中穷尽所有世界中的一切。

〔参 考 文 献〕

〔1〕 J·H·Miller. The Ethics of Reading〔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7:43.

〔2〕 张颐武.新新中国的形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

〔3〕 杨征源.黑尔的普遍规定主义思想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11:1.

〔4〕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西南大学,2008.

〔责任编辑:卜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