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麦幼儿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特点及启示

2013-12-29付延风

理论观察 2013年10期

[摘 要]本文结合学校引进的丹麦幼儿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情况,分析了丹麦幼儿教师教育课程采用的基于最近发展区的支架式教学特征、教学意义、形式和教学步骤。并提出了丹麦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对于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有效教学的借鉴建议。

[关键词]丹麦;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学习准备性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0 — 0125 — 02

常州工学院自2009年起与丹麦VIA大学学院合作举办学前教育本科教育项目。在四年多的办学过程中,丹麦教师多次来我校授课,引进课程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受益匪浅,也提高了合作教师的教学水平。丹麦幼儿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特点是什么?有哪些值得我国高校教师学习与借鉴?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了调研、观察与思考。

一、丹麦幼儿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引进的专业课程有《学前教育学》、《环境教育学》、《社会教育学》、《交流组织与管理学》等,授课过程中丹麦教师主要采用了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

(一) 支架式教学的特征

“支架”(Scaffolding)又被译作“脚手架”,本是建筑行业术语,指建筑中施予的暂时性支持,伍德(Wood)等人将之类比为给予学习者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暂时性学习支持与帮助〔1〕。学习支架既指一种状态,即教学者提供的各类形式的学习支架;也指一种过程,即教学者根据学习者原有的最近发展区提供学习支架,然后逐步拆除支架,促进学习者实现独立学习,跳出其原有最近发展区的过程。来我校授课的丹麦教师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支架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教师或者同伴支持。支架式教学的最大特征就是教学者或者有能力的同伴给予学习者的学习支持与帮助,例如提供线索提示、提问、比喻、比拟、详述等多种方式,使得学习者很好地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同化新的知识、形成新技能。二是社会互动与协商。支架式教学的另一特征是学习者的新知识学习是其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达成的意义协商和建构过程,这反映了知识学习的社会建构的特性。三是责任转移。支架式教学的第三个特征为教学者通过提供学习支架帮助学习者习得新知识,随着学习者对于新知识的掌握,逐渐减少帮助,将学习的主导权逐步还给学习者,学习者最终由他控转变为自控,顺利实现任务完成的责任转移〔2〕。

学习支架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不能独立进行的意义建构和问题解决,顺利掌握一定的知识,超越其最近发展区,并形成新的最近发展区,学习者在这种不断的超越过程中实现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各全面的发展。

(二)支架的形式

1.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的伯尼·道奇(BemieDodge)博士将学习支架可以分为接收支架、转换支架和产品支架〔3〕。

所谓接收支架是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即引导他们关注重要信息,辅助他们整理信息、筛选有用信息、记录重要信息和组织信息的辅助手段。具体形式包括观察向导、采访向导、词汇表等。我校学前教育合作办学专业的引进课程内容全部是全英文授课,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所限,经常会出现英文教材阅读的困难。丹麦教师遇到学生在阅读教材中接触到的词汇超出他们理解力的时候,就会为学生提供一个包含高级词汇或专业词汇的材料来作为学生学习的补充。所谓转换支架是为学生将阅读到的信息转化为更为清晰、易于理解形式的辅助手段。具体形式包括:维恩图、SCAMPER模板和权重累加表等。例如《环境教育学》的学习中,学生确定了创设“自然幼儿园”的主题时,丹麦教师就会引导学生归类整理不同幼儿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对设计幼儿园进行多方面的思考,从中寻找到最佳构建自然幼儿园的思路。所谓产品支架是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理解到的、自己创造的东西转化为可见的事物,比如说明文档、演示文稿、模型等的一种辅助手段。例如在《环境教育学》课程学习中丹麦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运用所学习的理论创造性地制作幼儿园的模型,并阐述设计的理念与方法。

2.根据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支架分为认知支架和动机支架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同化要学习的新知识的适当观念;另一方面,学习者应该具有同化新知识的学习心向。当适当观念缺乏或不足时,奥苏伯尔提出可通过提供不同类型的先行组织者(advanced organizer)帮助学习者形成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作为认知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本质上属于认知支架。先行组织者又可分为陈述性先行组织者和比较性先行组织者。陈述性先行组织者是在学习者缺乏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时提供,例如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引进课程教学中,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我国学生对于丹麦幼儿园的某些教育方法感到困惑,丹麦教师就会适时地讲授丹麦的文化与教育。比较性先行组织者是在学习者同化新知识的原有观念不牢固或不清晰时提供,例如在学习《交流组织与管理学》时,丹麦教师就会通过课前布置预习作业的方式,主动唤起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知识,以使他们准确理解课程内容。学习者缺乏学习心向,或者学习心向不足时,卢家楣提出可通过象征性评价、积极性评价、主体性评价、特色性评价、归因诱导等策略激励情感,通过创设氛围、张驰调节、表情调控、灵活分组、良性积累等策略调控情感,帮助学习者逐步形成或者增强其学习心向,这些情感形成和增强策略本质上属于动机支架〔4〕。丹麦教师授课过程中最显著的特色就是教学表情丰富,语言幽默诙谐,善于表扬鼓励学生,经常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表演,这种做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

(四)支架式教学的步骤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一是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通过任务分析和学习者的动态反应,确定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二是搭建支架。即根据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和任务分析,将学习任务分解成系列子目标连续体。三是进入情境。给学习者提供情境性支持,鼓励他们通过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索和讨论,沿着其实际水平在最近发展区中逐步攀升。四是合作学习。鼓励学习者之间互相合作,激励他们在积极、共享的课堂环境中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和协商。这种协商和讨论,有助于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心向,更为全面、正确的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五是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等〔5〕。

二、丹麦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作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要积极借鉴丹麦幼儿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幼儿园教师培养质量。

(一)科学地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要科学地为学生搭建合适的支架。而搭建合适的学习支架,应考虑以下原则:一是适时性原则,教师要明确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何时提供支架,当学生学习任务完成到何种程度时可以撤除支架。二是适度性原则,就是教师在为学生提供支架时,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水平为学生探究学习留有适当的发展空间。三是个性化原则,教师要考虑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应该给学习者提供不同程度的学习支架 〔6〕。四是动态性原则,教师要随着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发展动态,随时调整学习支架。五是多元性原则,即提供支架的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习同伴、家长,甚至是一些计算机软件;支架任务目标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目标,以使学习者成为社会化的人、个性化的人和健康的个体。六是渐退性原则,当学习者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时,教师就要把支架逐渐移走,使得学生最终形成独立建构意义,完成任务的能力〔7〕。

(二)恰当地引导学生做好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性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这里的适合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准备应保证他们在新的学习中可能成功,二是学生的准备应保证他们的学习在时间和精力的消耗上经济而合理。这两层含义就是衡量学生是否已经达到某种知识或认知的准备状态的两条标准。两者缺一不可,离开了学习的成功,就无所谓准备性,离开了学习的效率,学习的成功也不足取〔8〕。因此,作为高校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准备性的动态性,及时地对学生学习准备性进行动态测量,准确和灵活地分析其学习准备性。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学习准备性的动态水平搭建学习支架,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Wood, D., Bruner, J. and Ross, G.T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1976,17, 89-100

〔2〕Meyer, D. K. What is scaffolded instruction? Definitions,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and misnomers. In D. J. Leu & C. K. Kinzer, (Eds.), Examining central issues in literacy research, theory, and practice. Chicago: The National Reading Conference,1993: (pp. 41-53)

〔3〕 Dodge,B. Five rules for wring a great WebQuest. http://www.iste.org/L&L/ archive/vol28/no8/ featuredarticle/ dodge/index.html,6/25/2008

〔4〕 卢家楣.论情感教学模式.教育研究〔J〕.2006,(12):55-60.

〔5〕 Vacca,J. S. Using scaffolding techniques to teach a social studies lesson about Buddha to sixth graders.Journal of Adolescent & Adult Literacy,2008,51(8):852-858

〔6〕 邓静,赵冬生.再探学习支架.上海教育科研〔J〕.2008,(09):65-67.

〔7〕 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支架研究.中国电化教育 〔J〕.2003,(11):19.

〔8〕 邵瑞珍,等.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