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党员主体性教育
2013-12-29邢海东吴胜红
[摘 要]本文基于学生党员主体性和学生党员主体性教育的涵义,提出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应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党员的主体性为教育目标,创新党校教育,加强支部建设,搭建实践平台,强化党建工作队伍。
[关键词]学生党建;主体性教育;党员教育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0 — 0122 — 03
学生党员教育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永恒主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把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生党员教育的长期目标。然而,这个目标往往是一名共产党员的一生追求,要真正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调动和发挥党员主体性作用,使其积极参与到党员教育活动中来。否则,这个目标是难以实现的。我们认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应该以学生党员主体性的发展来衡量党员教育的效果,把培育和发展学生党员主体性作为学生党建工作重要任务。学生党员的主体性得到发展,其作为党员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得到提高,对党的认同度增加,对自己的党员身份感到自豪,才能自觉地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作发展自己的主人,才能自主学习,努力提高自身党性修养,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一、明确学生党员主体性的涵义是学生党员主体性教育的前提
1.学生党员主体性首先是人的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性,指的是作为认识主体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中的功能表现,是主体在作用于客体的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动性〔1〕。人的主体性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具有多种外在的表现特征。按照不同层次划分,具体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自主性是主体性的最基本表现,是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主动性是自主性的展开和深化。创造性则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重要的内涵和最鲜明的表现,强化了主体对客体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发挥人的主体性,说到底就是要发挥人的创造性。培养人的主体性,也就是要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本领。
2.学生党员主体性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
学生党员主体性主要是指学生党员以“党员”身份在党内外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发展水平内在地表现为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两个方面。党员的主体意识指党员对自身在党组织中的主体地位、权利、责任的正确认识与反映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党的事业自觉认同、自觉参与、自觉奋斗的指导理念〔3〕。一个党员主体意识强烈,即使外在的党组织教育、管理、督促、激励作用不够强,也能自觉地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注重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然而,对于学生党员主体性的发展而言,仅有主体意识并不够,还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也就是主体能力。党员主体能力,就是学生党员能动地驾驭组织内外有限条件对自身才能发展的推动作用,使自身主体性得以不断发展的能力。主体能力发展水平愈高,学生党员就愈能充分利用外界有利因素发展自身,提高自己的主体性,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作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学生党员的主体性以类主体性为终极归宿
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拥有类的本质。他把人类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群体本位形态;第二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个体本位形态;第三是建立在全面发展基础上自由个性的类本位形态。类主体思想的提出既反对群体本位主义对人性的压抑,又力求摒弃单子式个人中心主义的弊端。类主体思想既具有主体间的聚合性、整体性,又不压抑个性;既提倡具有个体独立性,又以个体间的和谐共存为目的,体现了个体与群体的和谐统一。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自身的理论基础,根据党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具有严密的组织性和铁的纪律,党的各级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全体党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由此规定,党员的主体性决不是强调个性独立、个性自由、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体性,而是群体主体性制约下的个人主体性,是人与社会共同进步、共同发展背景下的主体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使命是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奋斗,这就决定了党员的主体性的发展应以类主体性为最终归宿。
二、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为指导是学生党员教育的有效路径
1.明确学生党员主体性教育的涵义
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4〕学生党员主体性教育就是指培育和发展学生党员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党员在党内外生活中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拥有高水平的主体能力和具备独立完满的主体人格。体现在使学生党员认清自己既是学生又是党员的特殊身份,认清自己在党组织中的主体地位,明确党员的责任与义务,自觉参与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敢于亮明自己的党员身份,积极参与宿舍、班级直至学校的管理,并能在其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发挥在学生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和带动学生共同进步。
2.认识学生党员主体性教育的特征
主体性教育作为新的教育思想之一,对传统教育是一种继承和超越,既保留了传统教育的规律性特征,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即:科学性、民主性、活动性和开放性。学生党员主体性教育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为指导,同样具有这四个方面的特征。并且,在这四个特征之外又有其独特之处,即:政治性和时代性。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执政水平如何关系到能否科学执政、长期执政的重大问题。作为一个庞大组织的党的主体性取决于每一个党员的主体性状况,党要执好政需要全体党员的共同努力。学生党员主体性教育旨在提高党员的主体性,具有十分鲜明的政治性。主体性教育突出人的主体性,直接用反映时代精神的教育目的来限定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取向。学生党员主体性教育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为指导,响应提高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需求,把增强党员主体意识,发展党员主体能力,塑造党员主体人格作为教育目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3.把握学生党员主体性的构成
学生党员主体性由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三个方面构成,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为主体性构成的理性因素,主体人格则是主体性构成的非理性因素。理性因素决定着主体性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而非理性因素性则起着促进或延缓主体性发展的作用。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三方面内容互相影响,互为补充,缺一不可。主体意识是指学生党员对自身的党员身份、价值取向、政治追求和个人能力的一种自觉意识,包括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主体能力就是学生党员能动地利用外界有限的条件对其个人才能发展的推动作用,使自身主体性得以发展的能力。主体人格是指学生党员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意志、灵感、信念、直觉等非理性因素。在学生党员主体性教育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其主体性的各个构成因素,促进其均衡发展。
三、坚持主体性教育思想,创新学生党建工作
1.创新党校教育,贯彻“主体性”原则
树立主体性教育目标,采用主体性教学模式。把培育和发展学生党员主体性,提高党员在学习、工作和政治生活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教育目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摒弃把学生党员作为被动客体的观念,采用主体性教学模式,积极创造条件,增加主题辩论、课堂讨论和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党员在自主活动中充分锻炼和展示主体性,做发展自己的主人。
增加主体性教学内容,力争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者要在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党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增加培养党员主体性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创设情境或提出问题,让学生党员通过对情境和问题的分析,提高自身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另一方面是对党员主体性涵义的解析,使学生党员明确主体性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如何提高自身主体性和如何在党内外生活中发挥自身主体性。在教学安排上,还要突破读文件、听报告等传统形式,充分考虑青年学生的群体特点,用辩论、演讲、知识竞赛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教学。另外,党校的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对一名党员的成长远远不够,需要高校党组织鼓励党员骨干建立各类理论学习小组,用学习型党组织的学习弥补党校教育的时限性。
2.加强党支部建设,提高学生党员主体地位
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党组织中最基层的单元,是学生党员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力的基本场所,也是学生党员主体性培育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党支部的设置方式是否符合现实条件和需要,党支部的民主氛围如何,党支部书记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怎样,都对培育和发展学生党员主体性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要实现学生党员主体性教育的目标,各级党组织一定要重视党支部建设,努力提高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第一,要从有利于党员主体性发展和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出发,科学合理地设置党支部。第二,要加强党支部民主建设,提高学生党员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党支部工作,使其能充分锻炼和展现自己的才能,发挥自身主体性。第三,做好党支部书记培训工作,对支部书记进行理想信念、工作作风、工作艺术和工作方法的指导和培训,提高其党性修养、工作水平和民主意识,营造党内平等、人人都是主人翁的氛围,调动党员积极性,发挥党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党员在积极参与支部工作的实践中锻炼自己,发展主体性。
3.搭建实践平台,锻炼学生党员主体能力
高校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要为学生党员主体性的发展创造条件,搭建学生党员参与社会实践的平台。第一,让学生党员担任辅导员助理、学生党支部书记、学生班主任、兼职辅导员等社会职务,创造参与学生管理和党建工作的机会,发挥其榜样示范作用,提高他们为党工作、为同学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并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自我需要和推动自身主体性的发展。第二,以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党日活动,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为学生党员搭建体验主体性发展和发挥主体性作用的平台,提高学生党员对党的认同,使学生党员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第三,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党员充分参与社会活动,增加学生党员的社会责任感。以宣传党的政策,宣传法律知识,“献爱心”服务社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充分体验为群众服务的自豪,体验到群众的拥护和奉献的快乐,从而达到塑造主体人格的目的。
4.做好思想引导,强化学生党建工作队伍
学生党建工作队伍是学生党建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实践者,一般由院系党委书记、辅导员、专(兼)职组织员和学生党员骨干构成,负责党员教育的实施。要使党员教育能够真正贯彻主体性原则,就必须对这支队伍进行大胆而富有创新性的改造,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用主体性教育思想武装起来的学生党建工作队伍。这支队伍应由政治素质高、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同志组成。他们应该坚持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知道要想做好学生党建工作就必须注重学生党员主体性的培养,注重党员教育过程中发挥党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党员参与到党建工作中,从而锻炼党员的主体能力,培养党员的主体人格。对于党建工作队伍中的每一位成员来说,这种主体性教育思想不是天生具有的,要求高校各级党组织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主体性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辅导与培训,发挥每一位成员的能动作用,提高其自身教育能力和水平,改造其教师主体论思想,以适应学生党员主体性教育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河南安阳人民大道小学联合实验组. 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与指标体系的建立测评研究[J]. 教育研究,1994,(12):53-59.
〔2〕和学新. 主体性教学论〔M〕. 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153.
〔3〕王保彦. 党员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探析〔J〕. 探索,2007,(06):41-43.
〔4〕张天宝. 试论主体性教育的目的观〔J〕.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06):1-7.
〔责任编辑:侯庆海〕
topic :On the subjectivity education of student party members
Xing Haidong,Wu Shenghong
Abstract:Based on defining the subjectivity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student party members, this paper proposed the university student party construction work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ideology of subjectivity education, aim at cultivating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student party members, innovate the Party school education, reinforce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y branch, construct platform for practice and strengthen the Party work team.
Key Words:the party construction among students;education of subjectivity;education of CPC memb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