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人形成论”看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转变
2013-12-29王爱萍
[摘 要]高校学生管理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对“人”的忽视是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罗杰斯的“个人形成论” 对个人形成及其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对于如何培养成长性人格有着独到的见解,对于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我们要切实转变高校学生管理理念、机制和方式,改进学生管理模式,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
[关键词]个人形成论;高校学生管理;成长性人格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0 — 0116 — 02
知识经济的浪潮冲击全球,互联网等新媒体深刻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对传统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方式也产生了巨大冲击。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的管理模式,但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面前,在学生不断增强的民主意识、自我意识面前,高校自上而下的学生管理模式显得僵化教条,而“人”的缺失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最为突出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罗杰斯提出的“个人形成论”对于如何促进成熟的、非心理防御的、具有领悟力的个人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分析,不仅适用于心理治疗,还可以推广至学校、家庭、团体交流乃至人类冲突。深入研究罗杰斯的“个人形成论”,合理吸收理论精髓,实践中扬长避短,对于我们推进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校学生管理现状及问题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高校学生管理却一直延续着旧有模式,明显滞后于时代:官本位的行政体制,自上而下的管理机制,工具式的急功近利的考核方式,导致了学生工作首先是对上级机构负责,对考核指标负责,基层学生工作掩藏在大量的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之中,完成各级领导各个部门下达的各类任务。而在整个管理格局中,学生工作的主体——学生却是被管理、被塑造的对象,他们的成长诉求某种程度上被弱化了,学生成了产品。“人”的缺失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于是,在学生工作中常常出现“思想政治工作文件发了,工作布置了,活动搞了,效果就不管了”这样的怪现状。个别学生甚至因噎废食,拒绝一切可以拒绝的活动。僵化的学生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制约着学生的成长发展。
反思教育整个过程,高校学生少年时期大多是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压力之下完成学习,为了单一的成绩发奋读书,大多缺乏对生活的接触理解,没有形成对知识的内在渴求。面对高校宽松的氛围,在他律到自律的转换过程中,某些学生放松乃至于放纵自己,丧失目标,放任自流,以致旷课、网瘾等问题层出不穷。大学,正是埃里克森所说的“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后期,这一时期,青少年处于对自身、对人生的思索中,他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社会身份进行探索确认,从而逐渐获得一种自我同一性” 〔1〕227。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会有对于权威的不接纳,会努力尝试各种角色。如果说,中学时期的应试教育延缓了“同一性”的形成,高校不尽理想的管理现状则增加了“消极同一性”形成的可能性,这将会影响学生今后人格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追求开始多元化、思想观念复杂化、生活方式个性化。处于时代潮头的大学生,他们的民主意识,自我意识越来越突出,个人诉求越来越强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人”的缺失问题越来越凸显。因此,不管从时代的要求,从高校管理现状,从学生的成长而言,还是从国家长久发展而言,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都势在必行。
二、“个人形成论”的启示
《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中的论文形成于罗杰斯1951-1961这十年,这些论文汇总成集,是因为存在着一条共同线索,“即大家都在关注个人及其化成的问题,关注当代世界目前忽视并且试图取消个人的倾向。”〔2〕10而不同的文章如同音乐中的主题变奏一样,表达了同一个旋律、同样的思想——“个人形成论”。“个人形成论” 对于个人形成及其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对于如何培养成长性人格有着独到的见解,对于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
1.自由而安全的关系是促进个人形成的重要条件
罗杰斯认为,自由而安全的关系是促进个人形成的重要条件。因此,治疗师应具备真诚透明、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理解三个品质。当治疗师能够开放地体验他自己的情感,完全的而不是有条件的方式接纳当事人,体验到当事人的体验,当事者的人格就可能发生变化。同样,在学校、家庭或是团体中,如果存在自由而安全的关系,个体的心理变化或成长就有可能发生。
2.个人形成的过程意味着个体的重新建构
在安全和自由的关系下,个体发生着神奇的变化。罗杰斯的研究表明,当当事人发现别人正在接纳性地倾听他的情感,他就会一点一点地变得能够倾听自己,变得接纳自己,远离各种面具,远离情感和经验的疏离,变化为他的真实存在,而不是为虚构的理想自我所指引。他终于可以按照人类有机体的自然倾向自由地变化与成长。这样的变化会导致人格和行为的改变,使个人与自我、他人以及环境建成更加现实的和谐关系。
3.个人的自我成长是个人形成论的目的
在对个人形成过程的研究中,罗杰斯发现了人格的积极本质——“从根本上说是社会性的,是向前运动的,是理性的,是现实的” 〔2〕83。当人能够更好地融入他整个的自我时,他将“对他的有机体的经验更加开放;养成对有机体这个敏于生活的工具的信赖感;接受存在于个人内部的评价源;在生活中不断学习,主动参与到一个流动的、前进的过程中去,并从中不断地发现自己的经验之流中新的自我的生成和变化。〔2〕114”
我们看到,在安全和自由的关系下,生命有机体的变化动力学由此产生。它促动了有机体与生俱来的发展或成长的动机,影响的是当事人的根本驱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这种影响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人的空场”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最大问题,学生被迫地接受教育内容,被动地接受管理,管理工作常常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罗杰斯的“个人形成论”很好地揭示了心理成长规律,对于如何培养成长性人格,对于改进和完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
三、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转变
罗杰斯的“个人形成论”虽然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于今却仍切中时弊。
马克思指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进一步说,教育应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地发展,促进学生成为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即主体性的自由自觉的社会活动的主体” 〔3〕15。由此,我们可以说,大学的基本功能是发展知识和培育人才,高校学生管理的目标是使人成为人,让学生成为他自己灵魂的工程师。
1.高校学生管理理念的转变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欣赏学生,营造一个包容建设的富有人文关怀的校园氛围,一个适宜学生“个人形成”的土壤。学生不是待加工的“物质原料”,更不应该成为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操作程序生成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产品”。教育的着眼点和归宿都是人。我们要尊重学生,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内容本身,我们要看到的是学生内在的成长和变化。我们要相信学生,欣赏学生。“有机体在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自主性方面,比我们设想得要更出色,有机体应该获得更多的信任”。 〔4〕115管理工作者要学会以发展观念和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学生能够自主自立,具有向好的、善的方面发展的潜质,给学生成长的空间,“别人的选择和过分控制只会削弱他的能力”。 〔5〕349
2.高校学生管理机制的转变
转变自上而下、一层不变的僵硬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一定领域内逐渐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推动学生在管理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学会管理,学习成长。“当普通的大学生确实把课程看做一种能解决自己相关问题的经验时,那种轻松感以及奋发向上的动力是令人吃惊的。”〔2〕263当学生开始接触实际问题,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时,相信他们也会爆发出惊人的潜能。高校可以逐渐扩大学生自治的领域,尝试学生事务委员会等自治形式,与此同时,相关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机构则退位成引导者,监督者,成为资源的提供者,让学生得到这些资源,而不是强加于学生。罗杰斯很自豪的说,在他的课堂上,“不论在课堂内还是在课堂外,学生都在阅读和思考” 〔2〕281。那么同样的,有一天我们或许也可以说,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老师暂时缺位是安全的。
3.高校学生管理方式的转变
在具体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应努力做到对学生的接纳理解,激励激发学生的潜能。罗杰斯指出,按照学生的本来面目接纳他,能理解他拥有的情感,也就是为“个人形成”创造条件尽心尽力了。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亲自去实践与发现,接纳和满足学生独特的个性行为。接受学生碰到某一问题时所表露出的无知与畏惧,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这些因素可以促进学生个人的变化生成,关涉到其学习的有效性。教育学生,教师依靠的基本动力其实是学生自身的自我实现倾向。管理者还应该善于发现开发学生潜在的闪光点,灵活多样地运用各种激励机制,针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挖掘学生自我实现的潜能。合理的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自我实现。
四、“个人形成论”的实践局限
1.时代的局限——实践可能性
“个人形成论” 重视个人潜能的成长,鼓励人们自我实现,但轻视了当下教育的外在价值,忽视了时代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局限性。一个时代的教育总是打上这个时代的烙印,有其特定的时代色彩。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处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人力资源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对“人”的重视,目前尚不能成为整个社会对教育的共识,社会发展为“人”的教育所能提供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在学生民主意识、个人意识空前高涨的当下,重视个人的成长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一个方向,但是在高等教育中的实践是相对滞后的,或是局限的。
2.理论的局限——人群适用性
“个人形成论”是罗杰斯在长期的心理治疗中,对人的心理成长过程和特征的总结,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普适性,但未必适应所有的个体,适应个体的每个成长阶段。罗杰斯式方法的特点是自由、流动、开放、包容。有的学生未必能够接受,“如果我必须汇报一下我在这门课上学了些什么,我有什么可说的呢?”对于这样一种结果导向的思维,这样的问题是无法回答的。对于“热衷于把事实处理得整齐划一的专制者来说,这种方法可能具有威胁性,因为在这里他得到的不是安慰和封闭,而是开放和流动。”〔2〕282对于个性或成长经历差异极大的庞杂的大学生群体来说,罗杰斯方法的运用是有选择性的,在运用的程度上,应该是有差别的。
〔参 考 文 献〕
〔1〕傅安球.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卡尔·R·罗杰斯.个人形成论〔M〕.杨广学,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闫亮亮.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06).
〔4〕彭运石.走向生命的巅峰〔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5〕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