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思考

2013-12-29王庆英

理论观察 2013年10期

[摘 要]民办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容忽视的力量,在践行十八大精神中,它与公办高校一样担负着培育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突出社社会实践、创新价值培育方法等可以增强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办高校,认同度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0 — 0114 — 02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概括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提出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培养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义不容辞。我国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一样担负着培育人才、服务社会的任务,由于学校性质、办学条件、管理体制等与公办高校存在一定差异,在培养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责任更艰巨。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非全方位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内容,相对于公办高校的学生而言,民办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略低,更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更看重个人层面的价值而忽视社会和国家层面的价值,表现在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上,偏重具体的物质利益,对于一些社会活动首先想到的是“我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是不是值得付出时间和精力”等现实需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往往计较别人是否诚信友善,对自己则缺少必要的自律和自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涉及国家、社会层面的价值认同偏低。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存在暂时性。从心理学角度看价值认同包含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三个依次从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等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形成价值认同不仅需要外部的“灌输”,也需要个体的“内化”,更需要通过实践转化为个体的行为习惯。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校园生活相对贫乏,参加社会实践的支持力度也远远低于公办高校,这种状态都使民办高校学生的课外生活不能在必要的时空及时跟进课堂教育,造成学生在价值认同发展过程的中断,实践证明,缺乏情感认同和实践检验的价值认同往往会因外在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动摇。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存在不平衡性。相对于公办高校的学生而言,民办高校的学生一方面因为高考失利进入民办学校是无奈之举而存在较强自卑心理,认为自己能力不足,而忽视社会奉献;另一方面又因为学校对学生比较牵就而产生无所顾忌的心理,考试作弊、自荐表注水,对社会责任和义务模糊;长期以来社会对民办高校形成的偏见加重了学生在价值认同上的不平衡性,至今仍有不少人认为民办学校办教育是一种纯商业活动,学生学习能力差,面对就业,待遇好的用人单位只亲睐“211”、“985”高校的学生,这种刻板印象让民办高校学生处于绝对劣势,也迫使他们在价值选择上急功近利,看重物质利益轻精神价值,重自我发展,轻团队整体发展,重个人价值而轻视社会价值。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现状的成因分析

1.网络时代多元文化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判断。 随着网络终端的更新换代,上网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大学生更是高度依赖网络。相对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吸引力普遍乏力,因此学生与网络接触的机会更多,对网络也更依赖。我们通过对300百名学生的随机调查和访谈得知60%以上的学生每天课余时间上网超过1小时,其中主要用娱乐和查看各类咨询,这意味着他们每天都会被动或主动的接收到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而今缺乏监管的网络平台为造谣 “大V”们提供着种种便捷,也为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提供了展示舞台,大量失真的社会负面信息和西方主导的价值观势必影响学生对社会的判断,进而影响学生的价值选择和判断。

2.认知与实践之间的脱节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价值认同不是一踌而就的,它需要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实践和调整,逐步实现从认知认同到情感认同再到行为的认同,这一过程离需要学习和实践紧密配合。我们的教育往往看重理性宣讲,忽视实践教学,导致知与行脱节。这种情况对民办高校表现更为突出。民办高校因资金问题很难组织大面积的学生一起参与实践,缺少社会体验的大学生在价值观的具体践行上,往往采用“人我两重天”的标准,对他人要求苛刻,对自己要求宽松。

3.社会公平不完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信力。大学生群体正值血气方刚时期,爱憎分明,情绪易于波动,价值判断容易受到社会事件影响。现实中个别官员和公众人物言行不一,如官员公开场合讲反腐,背后却严重贪污腐败,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信力,导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时高时低,学生一旦认为社会公平被践踏,就会从根本上怀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囫囵吞枣般地接受了商品交换和契约的思想,在我国法治环境仍待完善的情况下,个别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也时遭误解,以为什么都可以交换,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导致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和功利思想盛行,干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信力。

4.相对滞后的教育方法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我们的教育习惯采取自上而下以老师讲为主的灌输模式,部分老师不注重对社会现存的问题的讲解,回避社会热点和难点,对社会中暴露出的诚信缺失、商业欺诈等现象只是作简单的是非表态,不能引导学生从根本上正确认识社会问题的存在;教学中老师习惯于把“知识”和“结果”告诉学生,忽视学生对问题分析的过程;教学安排缺少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学生从认知转化为践行缺少动力;现有的考核方式往往侧重学生对思想道德方面认知环节的考核,等等,这种不管是教还是考普遍缺少师生间的沟通,无法从内心深处打动学生,必然降低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三、增强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路径

1.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信仰教育、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以及人生观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主要途径。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文化阵地需要占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去占领,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就会趁虚而入。对于各种价值观与其让学生通过课堂外途径获得不如让老师在课堂上主动介绍,帮助学生全面理性地认识。我国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各类高校普遍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任课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帮助学生辨析西方价值观,并结合学生的兴趣分析社会热点、剖析社会难点,同时对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理论问题和思想困惑给予及时解答,来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2.以解决学生实际困难问题为重点,优化校园内部环境。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很容易受到感情问题、家庭经济条件、自身就业问题等因素的影响而分心,当学生在自身情况陷入困境时,如果能及时得到学校或师生的帮助,真切地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爱,就会更用心学习,也会乐于传递爱心,积极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诚信、友善等价值观的践行,自觉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因此,学校从教师到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都应该以学生为本,在日常工作中体现对学生的关爱,校园社团也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度过难关,让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增强主动践行的自觉。

3.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内容。今天网络已经成为民办高校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面对大学生对网络的普遍依赖,必须重视对网络舆情内容的收集和整理。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使得网络信息发布存在随意性,不经确实的负面信息以及夸大西方社会价值观的内容频现网络,自由主义、实用主义、个人英雄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借助网络博文、论坛、视频等途径流传于校园,对民办高校大学生产生了难以消除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高度重视对网络的监管。加强网络监管就是要增强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多提供优秀文化,倡导主旋律,宣传正义,践行诚信,为学生提供主流价值引导。我们认为对网络的监管一方面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技术操作,对网络内容进行有效过滤和限制。

4.突出社会实践活动,强化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实践活动能充分满足大学生愿意探索敢于冒险的心理,满足学生更直观了解社会、认识国情的需要,提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此中宣部、教育部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对此,民办高校应用好精神,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向学校或实践单位提供直接或间接的补贴,推动民办高校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参与。同时民办高校也应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假期自主实践,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每年都对学生假期实践提出要求和检查,组织专门的评审机构对学生的实践报告进行评选,表彰优秀,激励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投入。广泛的社会实践利于学生真切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5.创新价值教育的方法,丰富价值观教育的手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来说,学生往往亲其师而信其道,加强关爱教育可以增进学生对老师的亲近。我国现代教育家夏沔尊先生曾指出“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受就没有教育。”这种关爱教育也需要多样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于价值教育上可以表现为以解答学生提出的理论问题和思想困惑为重点,以转变考核单一理论知识的观念为突破,以学生实际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平的提升为目的,大胆推广研究式、探讨式的教学方法实现思想性与趣味性结合,真理性与艺术性统一以提高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6.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对社会核心价值教育的经验。西方多数国家都重视社会核心价值的教育。美国注重环境对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常以隐性的方式让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价值熏陶,最终使来自不同背景的移民后裔形成基本一致的核心价值观。英国一方面细化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充分调动社区民间组织的力量去完善学校教育之外的任务。新加坡通过公布《共同道德白皮书》、道德立法等举措推进价值观建设。美国价值观教育的实用模式、英国社会组织作用的发挥、新加坡价值观教育的层次性和加强法制保障等作法都值得我们借鉴。

〔参 考 文 献〕

〔1〕佘双好.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06).

〔2〕王新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4).

〔3〕焦玉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机制研究〔D〕.博士论文.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