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如何优化记者形象

2013-12-29于广翔

理论观察 2013年10期

[摘 要]公众所持记者形象虽谈不上很差,但无论如何无法用“优秀”一词来概括。尽管当前我国一记者总体形象良好,其中仍有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公众对记者工作及生活情态认识差异较大,有些存在刻板印象;公众对一记者的职业道德不甚满意,评价偏低;公众心目中,一记者人格品质非常一般;大部分人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但现实的媒体接触率、利用率非常低;当前新闻教育或多或少存在脱离实践、新闻系学生专业意向淡薄、新闻理想缺失问题;新闻联系人对记者职业道德和人格素质的评价最低;一记者自我形象非常好,与公众评价存在差异等等。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0 — 0083 — 02

在纷繁复杂的媒介环境中,在剧烈变动的新闻传播业转型时期,公众记者形象出现不少问题,加之记者形象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公众心目中的记者形象也在时刻发生变化。因此,若满足于现有的记者形象而不加以优化,最终阻碍新闻业健康发展。记者形象关系到

媒体形象,关系到媒体公信力建设,关系到新闻传播业健康快速发展。为提升一记者形象,新闻传媒行业、新闻媒体、一记者自身、公众和新闻教育领域都必须作出不懈努力。

一、如何优化记者形象的意义

(一)树立记者形象品牌价值,保护社会公共资源

在市场经济潮流下,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无不打上了市场的烙印,进入市场经济的各类要素都将作为社会资源重新配置和调度,在市场价值的实现中或是得到或是失去自身的社会价值。记者形象是及其可贵的社会公共资源。首先,公众心目中的一记者形象涉及公众对新闻媒体以及记者群体的历史感知、现实反响和未来期许,这一形象的形成是社会化长期发展的结果。参与这一社会化过程的,不仅有新闻界和记者的努力,更离不开受众的关注和反馈。从这种意义上,记者形象是社会各界共同创造的一种公共资源。其次,记者形象是对社会具有引领作用的公共资源。记者形象是一种社会品牌的人格化,是对记者社会价值的一种社会认可。记者形象是一种新闻品牌,更是一种社会品牌。作为新闻品牌,一记者形象在客观上为新闻媒介的无形资产追加了社会价值,增加了媒体的信誉度。以杨澜、白岩松等新闻主持人和记者形象命名的栏目和频道,就是例证。作为社会品牌,一记者是船头的眺望者,是公共知识分子的重要部分,是意见领袖。记者,特别是名记者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引领作用不可忽视,其社会价值是其他有形品牌无法比肩的。对于全社会而言,良好的

记者形象就是时代精神的典型化、人格化、标本化,是引领社会的主流招牌。

(二)增强新闻可信度,提升媒体公信力

媒体公信力是媒体最大的无形资产,是媒体日积月累而成的。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因子纷繁复杂,但是记者作为新闻的报道者,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更为直接,更为具体。例如,不少记者的新闻报道缺乏独立思考,喜欢跟风,稿件千篇一律,使得公众无法接受。公众常见的“导演”新闻如背诵台词、摆拍等对媒体公信力的破坏不容小觑。目前“官方”性质的新闻报道很多,为广大受众所厌烦,也一直受到多方批评。也就是说,一记者的新闻采访活动直接影响了媒体形象,那些僵化、失范的新闻采访活动严重的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因此,优化记者形象,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新闻媒体。提升记者形象,也就是在提升媒体公信力。

二、优化记者形象的战略选择

(一)深化新闻改革,加强行业自律

我国媒体正处于转型时期,发展中难免出现各种问题。但是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不能因为出现问题而因噎废食,相反这些问题应当成为加快发展、深化改革的动力。当前,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已经明确,深入改革的各项政策也陆续出台并逐渐落实。我们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有些问题会迎刃而解,对优化记者形象必然有其积极作用。其次,建立健全新闻行业法规,完善监督和惩处机制。众所周知,我国新闻界以各种行业规章制度或《民法通则》、《刑法》等一般法律来规范新闻传播行为,而并没有专门的新闻法。而目前各种一记者失范行为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现在的惩处机制缺失,处罚力度不够,程序不明。那些有炮制虚假新闻、收受红包、大肆炒作、侵犯他人隐私等不良行为经历的一记者,只有在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造成严重后果时刁‘可能在舆论的压力下受到法律的制裁。这种监督和惩戒机制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新闻界的不良行为。所以,建立健全完善新闻法规,加大记者失范行为惩处力度,才能为树立良好记者形象提供法律保障。再次,加强行业自律机制建设刻不容缓。要从制度层面上消除记者炮制虚假新闻、搞有偿新闻等不良行为滋生的温床,就必须加强新闻行业自律机制建设。建立权威媒介监管和仲裁机构,如媒介评议会或新闻评议会。新闻评议会是一种评价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职业行为的专门性机构,它通常由新闻行业机构组织行业内相关人士组成,也有的是由新闻界和其他各界(司法及社会群众团体等)代表联合组成。其职责是处理对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行为的投诉、申诉案件;监督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执行评议会做出的裁决。有的评议会还有处决权,可以对当事人进行警告、记过、罚款、开除等处罚。

(二)加强职业培训,完善考核体系

就新闻媒体而言,要提升一记者形象,提升媒体形象,最重要的是加强记者职业培训,完善考核体系,培育优秀记者。新闻媒体是记者的“家”,新闻媒体的形象很大程度决定一记者的总体形象。除了在宏观层面做好定位,树立正确的导向,提升媒体公信力外,在微观层面,新闻媒体要打造一支素质整齐、作风优良的记者队伍。一是加强一记者职业培训。目前,我国媒体记者准入门槛低,媒体对新进记者缺乏一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机制。媒体应制定自身的伦理规范或采编行为准则并深入贯彻落实。尽管不少媒体己经建立此类规范,但是执行效果并不如预期。其中既有自律规范不具体、不实用的原因,也与执行不力有关。媒体应把自律建设成媒体文化的一部分,让自律真正转化为记者的自觉意识。二是完善记者考核体系。当前,记者行为失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在的新闻绩效考核方式带来的压力引起的。完善新闻绩效考核体系,需做到因岗制宜、因稿制宜。不同报道领域的一记者采写的报道会有所不同,因此不能以同一标准衡量。相同报道领域的稿子可能题材不同、角度不同,因而也不能以发稿量的大小来衡量。笔者认为,应该加大对创新的鼓励,题材新颖、视角新颖、写作方式新颖的优秀稿子应该得到充分肯定。三是培养名记者。纵观国内外各大媒体,名一记者不仅是媒体不可缺少的名片,也是媒体其它记者的表率,因而成为记者形象的代表。媒单位应不遗余力的培养、打造名记者,适时推出“重弹”,让一些综合素质高、作风优良的记者脱颖而出,扩大其影响力和知名度。当然,名一记者的成名并非依靠的仅仅是宣传,他们依托的是具有影响力的深度报道或者深受公众喜欢的作品。时下的名一记者无一例外的拥有自己有影响力的作品。四是开展危机公关。面对一些不良记者不良行为产生的负面新闻,媒体应及时主动说明情况并向公众道歉。应该说,我国一记者队伍整体上是优秀的、可以信赖的,记者中的害群之马很少,但其所引发“一块臭肉坏了满锅汤”效应却不容低估。因此,一旦发生不良事件,媒体要主动、及时说明事情的真相。五要把握发展契机。“全民记者”时代,互联网不仅是网民自发爆料的平台,也是集结舆论的平台。然而,网络自身缺乏必要的信息解读和过滤机制,加之全民记者并非职业一记者,网络上传播的信息可信度非常低。这为重塑传统媒体形象提供了大好时机。专家指出,新媒体条件下传统媒体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特别是当大事发生时,人们还是期待传统媒体发出权威的声音,那种经过审查核实的新闻才是人们能够消解信息疑问的最有效手段。

(三)坚守职业理念,塑造独特品格

对记者而言,坚守一记者职业理念,培养自身独特品格是关键。在新闻传播业转型时期,记者应坚守自己的职业理念,培养自己独特品格,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好良好的一记者形象。首先,记者在新闻采访报道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采写人性化的新闻。这就要求记者在采写报道新闻的过程中,重视“人”的因素,把关怀“人”的境遇和尊严置于第一位,尊重每一个受访者,关心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这不仅是记者职业道德、职业理念使然,也是塑造一记者良好形象必然要求。其次,一记者要注重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再次,记者需要正确处理与新闻联系人的关系。新闻联系人与一记者群体联系紧密,双方有工作上的交流与合作。而调查结果显示,四样本群体中,新闻联系人对记者职业道德和人格品质评价最低。一记者一方面要自我检讨,另一方面要找出原因以改进同新闻联系人的关系,从而修正新闻联系人心目中不良一记者形象。

(四)学习媒介知识,提高媒介素养

在信息时代,我们被媒介包围着,媒介素养成为一种必需的生存技能。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我们获取消息更快捷,使我们眼界更宽广、体验更丰富,但也让我们面临着将“再现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混淆的危险。有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人缺乏主动区分“媒介再现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意识,倾向于把媒介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当作“现实”本身。这里的“绝大多数人”即社会普通大众,在本研究中是指与新闻一记者联系甚少的广大民众。他们当中将近80%的人心目中记者形象的知觉来源于媒体上一记者的新闻报道活动和影视、小说等大众文化产品塑造的一记者形象,也即他们多数人是通过间接获得的再现了的一记者形象。“再现”意味着“编码”、选择和加工;同时也意味公众要还原真实的一记者形象需要“解码”。而“解码”必须首先了解编码和解码的规则,也即公众要了解媒体和记者的工作性质、原则、方式等。因此,公众必须培养媒介素养。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三、结语

当前,我国一记者社会形象总体趋向良好,特别是公众对一记者的专业素养一致肯定。但是,公众对记者工作及生活情态认识差异较大,对记者的经济状况、作息、工作的风险和敬业程度上的认识有较显著的差异。公众对一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人格品质评价一般,甚至偏低。而且,受访四群体对记者的职业道德及人格品质的评价由高到低依次是:一记者、新闻系学生、普通大众、新闻联系人。

影响公众所持一记者社会形象的因素包含社会系统、大众媒介系统、受众系统以及媒介技术四方面。政治、经济、文化构成的社会系统从宏观上影响记者形象。由媒介属性、形态、管理方式、组织文化、记者内部差异组成的媒介系统对记者形象的影响则更为直接、具体。受众系统则立足于受众个体差异,其对记者形象的影响是客观且隐性的。媒介技术的发展为一记者形象的改变提供了条件。

提升记者形象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社会各界应意识到提升一记者形象的重要性,把记者形象重塑作为新闻业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相信,只要新闻传播业、媒介组织、记者群体、受众以及新闻教育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一记者形象一定能不断优化,从而提升媒体公信力。

〔责任编辑:谭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