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清回族译著家思想中的四行观
2013-12-29朱国明
[摘 要]在明清回族译著家的思想中,四行是四种建构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它们的最终根源是真主。真主一念动由理世而象世、由无形而有形,衍化出四种基本元素,在它们相互结合与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有形世界。这四个基本元素与真主所首创的人性结合,又形成了万物之灵的人,从而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有形世界。
[关键词]明清;回族;伊斯兰哲学;四行
[中图分类号]B248,B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0 — 0039 — 02
一
也许与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所提出的文化轴心时代理论有某种契合,在哲学史上,用人们能够看得见或者感觉得到的物质或者现象作为世界本原的思想的确是普遍存在的。早期的哲人试图从身边的事物中寻找世界本原,得到了关于宇宙最为朴素的哲学观念。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水、火、木、金、土五种元素是构成宇宙的最基本的元素。〔1〕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或始基,万物生于水而归于水,水是不变的本体。阿那克西美尼则主张气为万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始基是不断变化和更新的“活火”,不断“燃烧--熄灭”,在火—水—土—气—火的周而复始中变化。〔2〕明确指出这四种元素为宇宙始基的是恩培多克勒,他提出了关于宇宙起源的四根说,认为生化万物的是四个根:火、水、土、气,这四种元素按照不同的比例相混合就形成各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在古印度思想中,被称为“五大”的说法就是用具体物质描述世界本原的思想,“五大”是指地、水、火、风、空五种元素,“惟言身乃地水火风空聚成。五大散灭,生命亦尽。”〔3〕
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阿拉伯思想家受古希腊哲学的影响是明显的。在经过公元八、九世纪阿巴斯王朝对希腊、罗马、波斯、印度古籍进行了大规模有组织的“百年翻译运动”后,伊斯兰世界涌现了一大批学者,并做出了具有创造性的贡献,推动了阿巴斯王朝的伊斯兰文化步入繁荣发展的阶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有阿拉伯亚里士多德学派。这一学派中的代表人物阿尔·法拉比认为存在有两种形式,即必然的存在(真主)和可能的存在(除真主之外的其他存在),可能的存在是由必然的存在流溢而出的。必然的存在是经过十个层次的活动过程流溢而产生万物的,即真主→第一精神(真主的形象)→第二精神(最高天体和灵魂)→……→第十精神,再由第十种精神产生地球和水、火、风、土四大元素,从而产生世界万物。〔4〕阿拉伯哲学家伊本·路西德认为,质料分为三类:原质、单质(火、风、水、土)、物质。宇宙是由许多球形的天体组成的,火、风、水、土四大元素以不同成分、比例、程度和方式,组成了地球上的矿物、植物、动物和人类。〔4〕
这些思想观念的产生与早期人们的生存实践分不开,通过对生存实践的总结和直观的感受,认为与自己生存联系最密切的事物就是世界上最基本的元素,由它们引起其他事物的产生,一起组成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如五行思想的产生,就是人们在治水斗争的实践中感受到了五种基本物质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解释为什么泰勒斯会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或本原时说,也许是因为他观察到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滋养料,或者是因为万物的种子就其本性来说都是潮湿的,而水是潮湿的东西的本性的来源。在选择火作为世界本原的赫拉克利特看来物质性的火最能表达宇宙万物的动和变,认为火没有一刻是静止的,是不断“燃烧—熄灭”周而复始的运动。〔2〕这些观点都是人们通过最直接的观察和思考就能得到的最基本的看法,用来解释世界的本原问题。
二
明清回族译著家在其关于世界形成的理论中,坚持了伊斯兰哲学中的流溢说,也吸收借鉴了中国传统的五行思想,提出了他们独具特色的四行观点。在明清回族伊斯兰学者王岱舆、马注、刘智等人的著作里都有关于四行的重要论述,“从他们的译著作品中不难发现,在宇宙的基本要素当中,‘四行’和‘元气’最具特色。”〔5〕在译著家的思想中,四行是一个重要的范畴,四行说是贯穿造物论始终的一个重要观点,特别是刘智提出了“四元三子”七行说,更是拓展了对四行范畴的理解。
明清伊斯兰哲学中所提到的四行是指四种元素,即土、水、火、气。刘智的定义是:“四行,即四象也。气自水生,土因火出,气土水火,是为四行。四行为万物之母,而其每一行,各有一专注之位”。〔6〕在几位译著家的思想中,基本都认可有形的宇宙万物是由土、水、火、气(经常是气、风同用)四种基本元素构成的观点。他们认为水、火、土、气四种元素虽然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但又不是同时产生,且产生的动因也不同。最先产生的是水、火,由水、火产生气、土,再由水、火、气、土相互结合、相互斗争产生万物。虽然说四行是万物之母,但水、火又先于气、土,又是气、土之母。这其中水、火产生的过程是一个关键问题。
王岱舆和马注解释水火产生的原因比较玄妙,王岱舆认为“其所存者,乃清中之浊,是为太极,亦凭真主仁慈威严之照映,化为水火。”〔7〕马注的解释是“真主不凭一物而造化天地万物,始于无极,成为太极,化为水火,”〔8〕又“后自命性之余浊,化为至宝,是为太极。是宝蒙真主之观看,宝不能受,分为两开:一属于水,一属于火,水火相构,变幻无端。”⑧他们认为水火的形成来自于真主的造化,一个“化”字包含了真主创造世界的无限神秘。与他们的解释不同,刘智的解释体现了一定的理性色彩,他说:“先天之末,后天之根,承元妙化,首判阳阴。阳舒阴敛,变为火水;火水相搏,爰生气土。”〔6〕明确了水火的形成是与阴阳两气的运动有直接关系。刘智解释说:“阳根于初命中之智,而智又根于大用中之能,智与能皆外明者也。此阳之所以化而为火,火外明者也。阴根于初命中之性,而性又根于大用中之知,性与知皆内照者也。此阴之所以化而为水,水内照者也。水受火炽而气生。气即水之妙化,而欲升腾者也。水体虽下,而含有真阳,故受火炽而其气直欲升腾。火与水搏而土生。土即火之存迹而欲坠落者也。火体虽上而含有真阴。故与水搏而其土不得不坠落。”〔6〕由水火产生气土,然后四种元素互相斗争形成了天地万物。
在四行的来源上,明清回族伊斯兰学者的看法是一致的,都认为四行的最终根源是真主,是真主的一念之动,由理世而象世、由无形而有形,逐渐衍化出四种基本元素。王岱舆认为万物源自于真主理性的余光,这一来自于真主智源之理的余光,“造化了一切无灵觉之本来,乃诸天世界及日月星辰,土水火风,草木金石。”〔7〕马注也说“真主不凭一物而造化天地万物,始于无极,成为太极,化为水火,火中储气,水里含尘,轻清为天,重浊为地。”〔8〕真主的理念通过有形世界的原始物质元素四行造化了天地万物,所以说它们是万物之母。用刘智的观点也许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四行产生的脉络,刘智说:“……真理流行,命昭元化,本厥知能,爰分性智。一实万分,人天理备,中含妙质,是谓元气。先天之末,后天之根,承元妙化,首判阳阴。阳舒阴敛,变为火水;火水相搏,爰生气土;气火外发,为天为星;土水内积,为地为海。”〔6〕可以看到了一个从无到有的世界变化形成的过程,由一而万,由真主理念到四行,由无可名状的的存在到四行的存在,这中间的过程是一个看似平静实则激烈的衍化过程。
刘智在继承四行观点的同时还对它有所发展,提出了“四元三子”说。“四元”仍然是指水、火、气、土四种基本元素,“三子”是指“金、木、活类”。“四元三子”是怎样形成的?刘智说:“造化流行,至土而止。流尽则返,返与水合,而生金石;金与火合,而生草木;木与气合,而生活类,活与理合,而人生焉。合气、火、水、土,谓之四元。金、木、活类,谓之三子。四元三子,谓之七行。七行分布,万汇生成,殊形别类,异质分宗。”〔6〕刘智的这个观点看似发展了四行,又提出了“三子”三个元素,实际上他所谓的四元和三子不是在一个层面上的,“气、火、水、土,其先天也,木与金之母也。木金二行,其后天也,四单行之子也”。〔6〕刘智提出“四元三子”的目的是要把四行观点和中国五行思想结合起来,在他的“四元三子”说法中,等于是把五行思想中的金和木吸收到四行说中,金和木便可以和火水土气一样,成为宇宙生成所需要的基本的元素,这样便与中国五行思想相一致。刘智的四元三子说在本质上还是与王岱舆、马注的四行说是一样的,在他的四元三子中,三子仍然是四行的产物,只不过在四行和万物中间又加上了三子这样的中介而已。
在宇宙万物包括人的生成中四行是基本元素,不过在万物之灵人的生成中,不仅是四行在起作用,真主还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人之生也,非一听于阴阳之气,自相摩蘯而成者也,实有真宰主持乎其中”。〔6〕“天地万物既备,乃集气、火、水、土四行之精,造化阿丹于天方之野。”在天地万物具备后,由真主亲自主持,结合四元三子就产生了人。“人也者,真宰全体大用毕聚于其中,以自然而然之知能运气、土、水、火四行之精粹,阅四十晨而其身成,表里体窍无不与世界所有相印合”。〔6〕真主命天仙取五方土,造人祖阿丹的身体,又把穆罕默德的本性之余光先照射到他,把人性和肉体结合,创造出来了人祖阿丹。然后又从阿丹肋骨创造的好娲,结为夫妇,衍生人类的后代。在四个元素中,土在创造人祖的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元素。为什么要用土来创造人,王岱舆的解释是:“火虽外明而内原黑暗,且难托付,所以星星之火,能烧外顷之山,顿为灰烬之余;土固外浊而内本光明,便可托付,是故一粒种子,增添百万千亿,总成翠绿之美。盖得真主寄托之玄机,故有谦能受益之大德也。”〔7〕土有厚生之德,也许这样解释与人们的生活常识更为接近吧。同样气在人的诞生中也有重要的作用,不仅看到人的身体是气化的结果,而且人的秉性也受气的影响,因为气有清浊之分,导致人所禀气性质不同,人品因而也有圣贤凡愚的区别。到此为止,人被隆重的推出,完成了一个完美宇宙的构造过程,显示了真主的大能。
〔参 考 文 献〕
〔1〕肖萐夫,李锦全.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3〕汤用彤.印度哲学史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张秉民.简明伊斯兰哲学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5〕蔡德贵.刘智对伊斯兰教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融合〔J〕. 中国哲学史,1997,(01).
〔6〕刘智.天方性理〔M〕.中国回族古籍丛书.
〔7〕王岱舆.正教真诠 清真大学 希真正答〔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
〔8〕马注.清真指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责任编辑:陈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