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博舆论对我国行政权力的监督
2013-12-29赵萍萍
[摘 要]随着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博作为全新的社会化媒体,以其优越于传统媒体的互动性、便捷性、开放性等特点,逐渐成为网络舆论的新阵地,给新形势下党的执政能力和国家社会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微博舆论监督在实际运作中偏离了理性“公共领域”的出发点。本文以微博热点事件为例,剖析产生问题的深层原因,试从政府和公民两个角度探讨微博舆论监督的完善路径,以弥补我国现有权力监督体系的不足,以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微博;舆论监督;行政权力;探析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0 — 0026 — 02
引言
在公共行政中,一切活动皆是围绕公共行政权力这一公民利益高度聚合的代表所展开的,它的设置和运作既能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民意志、维护公共利益,同时也暗藏着侵害公共利益的不安因素。在我国,传统的行政监督主要是以内部监督为主,缺乏外部监督,特别是人民的监督始终游离于行政监督体系之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1〕若想完善我国当前的行政监督体系,克服重内轻外的缺陷,就必须要充分释放民意,发挥“第四种权力”的有效监督,建立一个能够真正反映舆情、影响舆论的理性平台,让民意进入到公共政策和社会管理的决策和裁判中。微博,作为新生网络舆论载体的出现和发展为公共舆论监督的提供了新契机。
正如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所说,“媒介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一个新的媒介的出现,必然对社会产生变革和影响。”作为一个全新的网络技术平台,微博以其传播速度快、公众参与度高以及话语空间广等特性,为不同的社会群体提供了沟通的“舆论场”,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意见共同体,并且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主导局面,在监督公共权力,促使政府信息公开透明方面彰显出了强大的舆论力量。
一、问题的提出,从“表哥”杨达才落马案说起
2012年8月26日陕西延安发生特大交通事故,有网友在浏览事故图片时发现有官员在事故现场面带微笑,36人死亡的惨剧与该名官员的冷血笑容形成鲜明对比,愤怒的网友随即发出微博并附上了相关截图,即刻引发众多网民围观。当日19时53分,有网友在微博上爆料称此人为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并将其在所戴过的价值不菲的手表一一扒出。8月30日,陕西省纪委回应称,已经安排人员对杨达才所涉事件进行深入调查,如杨达才确有违纪或腐败问题,将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9月17日《钱江晚报》再次爆出“杨局长仍在正常上班”的消息后,使得一度趋于平静的舆论再次掀起高潮。9月21日陕西省纪委通过网络发布信息称,陕西省安监局原局长杨达才因涉嫌严重违纪被撤职。此时,关于杨达才的微博已达26万条之多。
在短短的27天里“表哥”杨达才的落马让社会各界目睹了微博舆论反腐的威力,同样在这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微博反腐行动中也暴露出一些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某些政府部门的回应缺乏诚意、公式化、套路化,不能宽容对待网友的指责和嘲讽,做不到与民众真诚有效的沟通,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另一方面,由于微博的匿名性、网友素质参差不齐,他们通过人肉搜索来挖掘杨达才的“丑闻”,再加之当前网络监管机制的不完善,大量的虚假信息、偏激情绪充斥着整个网络,大大降低了微博舆论监督的有效性。因此,在推动民主法治化建设的进程中,如何完善并保障微博舆论监督的真正实现有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当前微博舆论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一)政府官员服务意识的缺失
威尔逊在《行政学研究》中曾提到:“要是政府官员经常感兴趣的是尽他的才智作最大的努力,用他的良心作最大的服务。”作为现代政府的管理者,接受公众的监督是义不容辞的,及时、坦诚地面对、回应公众的疑问更是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然而当前部分党政官员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微博存在惧怕心理,无法适应微博时代的舆论新格局,缺乏与网民沟通交流的能力与技巧,存在打官腔、说空话的现象,对网友的质疑和批评置若罔闻,更有甚者盲目地强行删除网友的评论,阻塞公众民意表达的路径,最终导致负面舆论迅速积聚酿成严重后果,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破坏微博舆论监督的公信力。
(二) 微博监管机制的不完善
微博发布信息的门槛较低,加上缺少内容审核的环节,故而在微博舆论监督的过程中侵权现象时有发生,常常表现为微博侵犯名誉权、微博侵犯隐私权、微博侵犯商业机密、微博侵犯公共利益,等等。目前政府对于微博信息监管只是单纯地依照国务院2000年实施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缺乏完整统一的新闻法规体系来保障微博舆论监督的有效性。在微博运行安全管理、操作安全管理、敏感数据保护、计算机病毒防范管理、安全等级保障等技术层面也存在多处漏洞。同时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缺乏协调与沟通,职责分散、多部门的信息共享缺失,无法形成微博信息监管合力,这些都会致使对微博信息的监管效率低下。
(三)网民舆论素养的欠缺和不足
目前一条微博的篇幅被限定在140字以内,这就导致信息的碎片化和零散化显得尤为突出。这些缺乏深度的信息通过强大的聚合和裂变方式在微博上迅速扩散,影响了人们对于当下环境或者事件的整体认识,加深了舆论主体的某些偏见,同时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等特性的存在,微博已逐步成为网友释放心理压力、宣泄不满情绪的出口,大量网络暴力语言蔓延开来,这背后隐藏的是“官民对立”的社会生态。在《乌合之众》一书中,古斯塔夫·勒庞认为:“群体中的个人很容易失去自我,变成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有意识人格消失,无意识人格得势,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传染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并且立刻把暗示的观念转化为行动的倾向。”尤其是拥有众多粉丝的名人微博,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大众传播媒体,他们的任何一条言论,都会引起成千上万的网民关注。如果不负责任、缺乏事实依据地传播信息,发布偏激的言论导向,加之网民素质参差不齐,针对网络行为的法律规范不够完善,极有可能形成极端群体效应,表现出偏激、盲目、冲动等非理性行为,产生更多的仇恨与摩擦,激化社会矛盾,给他人造成难以弥补的困扰甚至伤害,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微博舆论监督的完善路径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进行调节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作为公共意见的事物就能够形成。”如果政府和网友能从自身出发扬长避短,完全可以构建一个各阶层广泛参与、有序互动的舆论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微博舆论监督的强大能量。
(一)从政府的角度出发
第一、开通政务微博,提高官员服务意识
微博的出现为民众带来了参政议政的新方式,作为政府官员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一方面要摒弃长久以来的“官本位”思想,通过开设官方微博及时发布权威准确的政务信息,澄清事实,消除误解,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将微博与政府网站相结合,指定各职能部门的专门人员从事“网络发言人”,通过多渠道与民众之间进行积极、高效的互动,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社会矛盾的的积累、扩大和升级,形成由政府主导传递信息的舆论场,把握着主动权。另一方面,官员在微博中要经得起批评,能够坦诚地接受民众的各种意见,面对网友带有一定情绪性和主观性的观点,可以通过适当的态度和方式与之沟通,尊重并努力理解和排解其情绪,保持评论的客观性和监督的有效性。
第二、 建立健全现有微博监管机制和立法体系
鉴于微博的匿名性、自由性,笔者认为可以借鉴韩国的网络实名制,建立信息公开和信息认证制度,网民在访问微博网站时必须将个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码等真实信息进行记录和验证后,才能在微博上发布信息、照片和视频。同时政府可以划分一专门部门管理网民的注册资料,严禁泄露,保障网民在行使监督权时,其自身隐私可以得到保障,避免遭到打击报复,并可以保证微博信息发布的真实性,减少微博平台上的虚假信息,有效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建立诚信道德的微博环境。
第三,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应结合自身情况,加强微博管理的立法,明确微博监督参与的资格、权利和义务,规范政府的行为,包括具体的禁止性规范和惩罚措施,以有效地解决侵权纠纷、部分官员滥用权利破坏微博的民主监督等问题,保证公众在微博上的监督行为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使公众在程序化、制度化、法治化的环境中参与政治活动、表达利益诉求。
(二) 从网民的角度出发
第一、 培养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法律意识
在微博平台上充斥着许多未经验证的信息,这些信息借助微博强大的传播力迅速扩散,致使网民难辨真假,最终陷入群体心理之中。因此,网民应理性对待披露的事实,善于分辨,培养自身独立思考和综合判断的能力,在舆论互动过程中始终保持理性的思维和冷静的头脑,杜绝偏激化的网络舆论和虚假信息,谨防微博监督变成网络暴力。
无论名人或是草根,实名或是匿名,微博用户应当形成人人对自己的微博言论负责的共识,在行使微博舆论监督权利的过程中要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制观念,严格遵守互联网的法律法规,一旦在微博上发现存在违反法律、污染网络环境、危害网络信息安全的嫌疑内容,应积极向微博管理人员进行举报,以尊重他人合法权益为前提,避免逾越法律底线,维护微博文明健康理性表达的环境。
第二、 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传播微博正能量
由于微博的天然开放性,光靠刚性的法律制度对微博进行管理是不够的,若想控制微博成为谣言的温床,还需要微博使用者的“自律”。作为合格的现代网民,应增强自身的网络道德意识,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维护社会公德,自觉抵制微博上的不道德行为,在虚拟的微博社会中理性表达、有序参与。尤其是活跃在微博上的媒体人员和意见领袖,更应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珍视自身的公信力建设和职业操守,维护微博的良好自净机制,充分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逐步形成一个公平正义、理性有序的微博环境,不断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进步。
四、总结
微博监督是民意的“晴雨表”,是社会的“预警器”,作为一个强大的舆论场,微博不但改变了我们目前的政治生活状态,改变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未来的政治生活。在肯定微博舆论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更应思考如何进一步拓宽它的发展空间,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构建一个真正稳定、高效、健康的沟通渠道。
〔参 考 文 献〕
〔1〕解读党的十八大报告.人民网.(2012-11-13).〔EB/OL〕.http://yn.people.com.cn/n/2012/1113/c212295-17712116.html.
〔2〕 李勇,彭鹏.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网络舆论生态环境〔J〕.新闻爱好者,2010,(11).
〔3〕 加里埃克·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辟〔M〕.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47.
〔4〕 伍德罗·威尔逊.行政学研究〔J〕.政治科学季刊,1887,(06).〔责任编辑:张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