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功用
2013-12-29宗新华田喜芹
[摘 要]本文在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条件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所面临的民族危机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示范效应的基础上,指出了马克思主义通过俄国传入中国时就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差距以及俄国经验和中国实际的差距,阐释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和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发生的深层原因,最终揭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弥合马克思主义以及俄国经验与中国实际的差距方面的理论功用。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俄国经验;中国实际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0 — 0011 — 02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为了摆脱民族危机,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以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都进行了各自的探索。然而,这些探索都没有能够改变中国的命运,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了。正如毛泽东所总结的:“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1〕由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都没有能够寻找到一条救亡图存的道路,所以,中国需要新的阶级在新的指导思想下探寻出一条新的救亡图存的道路。在这个时候,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了中国人民极大的鼓舞。正如毛泽东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3〕所以,中国是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为摆脱民族危机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由于马克思主义是通过俄国“十月革命”的示范效应传入中国的,所以中国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接受了俄国的革命经验。
一、两种差距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差距
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所以,马克思视野里的社会是以工业为主体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新出现的阶级,代表着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代表着未来人类的发展方向,同时却深受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主要是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消灭资产阶级以解放无产阶级。放大来说,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标是最终消灭一切剥削和压迫以解放全人类。因此,从全人类的解放这一角度看,哪里有阶级压迫,哪里就有适合马克思主义生根发芽和成长的社会土壤。从这一点上说,中国的社会土壤是适合马克思主义的。因为当时的中国社会存在着严重的剥削压迫现象。然而,中国的社会土壤虽然是适合马克思主义的,但是这种适合不是直接的适合。马克思主义所要进行的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然而,中国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中国社会的主体是农民阶级而不是无产阶级。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而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中国社会的特殊情况是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野之外的。由于马克思主义所要进行的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所以,如果照搬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还达不到马克思所说的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条件。
(二)俄国经验与中国实际的差距
革命前的俄国社会矛盾极其尖锐,在沙皇的黑暗统治下,俄国无产阶级所遭受的压迫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相比更为严重。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迅速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深陷战争的泥淖,使得原本就不堪压迫的俄国民众的革命愿望空前强烈。在这种情况下,俄国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一起发动了“二月革命”,推翻了统治俄国二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二月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没有使俄国民众的境遇有所好转,俄国工人阶级又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发动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的胜利为和俄国有着相似国情的国家提供了革命的样板。俄国的经验说明在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的国家,如果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也可以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了中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因为中国和俄国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中国和俄国都是小生产占据优势地位的国家。俄国和中国虽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中国在许多方面和俄国还是有着巨大差别的。比如与俄国相比,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要小得多。“十月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在于俄国无产阶级的力量大于资产阶级的力量。而在中国,反革命的势力占据着中心城市,他们的力量要比无产阶级的力量大得多。在中国,但靠无产阶级在城市的暴动是无法取得革命胜利的。从这一点上说,中国如果照搬俄国的革命经验,就无法取得革命的成功。
二、两种错误
(一)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但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陈独秀机械地理解了马克思所说的“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认为中国还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陈独秀认识到了当时的中国要进行的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是民主革命,但他认为既然是民主革命,领导革命的阶级自然是资产阶级而不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的任务只是协助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然后使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等资本主义充分释放了其所能容纳的生产力之后,无产阶级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陈独秀的错误在于虽然认识到了中国当时所应进行的是民主革命,但是没有看到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看到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的区别,自然也找不到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的理由。在“二次革命论”的逻辑下,陈独秀主动放弃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二)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
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使中国革命遭受了重大挫折。在惨痛的教训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认识到了主动放弃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权的危害。这时以王明为代表的一些中共领导者就开始照搬照抄在革命中紧紧抓住革命领导权的俄国布尔什维克的革命经验。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十月革命”是通过城市中心暴动取得成功的,同时“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以,照搬照抄俄国经验,必然要坚持“城市中心论”,同时会打击民族资产阶级。王明的错误在于虽然认识到了无产阶级必须在革命中掌握领导权,但是由于忽视了中国国情与俄国国情的区别,因而看不到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把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混为一谈了,把原本应该进行的民主革命同时搞成了社会主义革命。
三、弥合两种差距
由于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与马克思视野里的社会有一定的差距,与俄国的情况也有一定的差距。所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时候就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差距以及俄国经验与中国实际的差距。只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缺乏对中国国情的认真研究,缺乏对这两种差距的深刻认识,所以不知不觉中就会犯照搬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照抄俄国经验的错误。这才产生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和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
按照通常的观念,如果认定中国需要进行的是民主革命,革命的领导者就自然是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就要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这就走上了陈独秀的路线。如果认定中国需要进行的是社会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就成了革命的对象,这就走上了王明的路线。
毛泽东在对中国的国情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中国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当时所要进行的革命是民主革命而非社会主义革命。然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由于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所以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成功。由于在传统的理论中找不到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的理由。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创立新的理论来为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进行理论上的论证。新民主主义理论就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了。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 。”〔4〕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纠正了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错误和王明“一次革命”的错误。
毛泽东认为中国当时的革命虽然和辛亥革命一样都是民主革命,然而由于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因此有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毛泽东在分析中国资产阶级的特点时指出:“他们(指中国的资产阶级)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产阶级,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是异常软弱的,他们又保存了另一种性质,即对于革命敌人的妥协性。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即使在革命时,也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完全分裂,并且他们同农村中的地租剥削有密切联系,因此,他们就不愿和不能彻底推翻帝国主义,更加不愿和更加不能彻底推翻封建势力。这样,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两个基本问题,两大基本任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解决。 ”〔5〕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国的资产阶级已经不能再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继续前进了。而在当时中国的各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具有最彻底的革命性。所以,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重任就历史地落在了无产阶级身上。
由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所以中国社会的革命应该是民主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在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态度上是不同的。正如毛泽东所说:“在旧俄帝国,因为它已经是一个军事封建的帝国主义,是侵略别人的,所以俄国的资产阶级没有什么革命性。在那里,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在中国,因为它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是被人侵略的,所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还有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的革命性。在这里,无产阶级的任务,在于不忽视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革命性,而和他们建立反帝国主义和反官僚军阀政府的统一战线。”〔6〕
新民主主义的思想,一方面弥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的差距,为无产阶级获取革命的领导权进行了理论的论证,有利于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民主革命坚强的领导核心;另一方面,弥合了俄国经验与中国实际的差距,不再把民族资产阶级当作革命的对象,而是当作革命的动力。这样就使无产阶级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由于弥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的差距以及俄国经验与中国实际的差距,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创立使中国革命打开了新的局面。
〔参 考 文 献〕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 〔3〕 〔4〕 〔5〕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谭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