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唱新翻杨柳枝

2013-12-29张国学

美文 2013年14期

【文题展示】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接触到一些格言、熟语,因其是人生经验的高度概括,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有着一定地劝诫和教育意义,而为我们——特别是青年学生所记取、运用。这无可厚非: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间接地吸取精神营养,启迪人生智慧,矫正生活轨迹,是我们成长所必需的。然而,格言、熟语,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因其产生的时代局限,或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往往会不够科学或失之偏颇,我们不能一味信奉、遵循,应该对其做出理性的思考,“听唱新翻杨柳枝”才是。例如“失败乃成功之母”,难道成功,都必须先经历失败吗?“有志者事竟成”,不论有怎样的志,都能成功吗?实在需要我们好好地斟酌探究一番。

请以“格言、熟语新说”为话题,写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写作指导】

这是道给材料的话题作文,话题“格言、熟语新说”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应该写什么观点的文章,但命意中已经暗示我们要针对某一格言或熟语,运用发散思维中的逆向思维,朝着他人或社会已形成的、已固定的思维向相反的方向展开,即从常规思路的另一方面去思考问题,寻人所未寻、想人所未想、提出新颖的观点、发表独到的见解,进而创作出人之未言、人之未写的奇妙文章。例如:

“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其讽刺意味是很明显的。而华罗庚却采用逆向思维,主张“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显而易见,其意义更为新颖、深刻,因为这样可以使人少走弯路,大大提高自己的技艺。

“良药苦口利于病”是说正确的批评往往使人感到不舒服,不乐意接受;但它对于治病大有好处。而逆向思考却是:良药未必要苦口,自从出现糖衣药片后,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正确的批评并非是急风暴雨,为了治病救人,正确的方法未必是非“苦”不可。

其实,通过逆向思维,可做反向立意的观念、熟语、惯用语很多,像下面多例都是:

勤奋读书未必出人才;开卷未必有益;知足者未必常乐;近墨者未必黑;有志者事未必成;失败未必是坏事;出头椽子未必先烂;名不正未必言不顺;真金未必不怕火炼;名师未必出高徒;人微未必言轻;“得垄”未必不可“望蜀”;“虎威”未必不可“假”;酒好也怕巷子深;谎言未必不美丽;金子未必都能发光;有理未必能走遍天下;得“虎子”未必非入“虎穴”;见异未必不能思迁;旁观者未必清……

立意独特新颖,是衡量文章优秀的重要标准。不过,值得郑重指出的是:运用本技法的时候,要避免为了创新而故意说反话,武断下结论,走向极端。或者一味片面地追求新意,造成观点的错误。

【创新例文一】

“老马识途”之我见

吉林松原市二中 李君文

“老马识途”是个成语典故,其意思是说老马能够认识路。人们常以此比喻富有经验的人在工作中熟悉情况,容易做好。其言外之意是在劝诫年轻一辈要听从长辈的教诲,并在工作上、生活中依照老者的训示去做,才能少走弯路,取得成功。然而,真的一定如此么?我不这样看。

新中国成立初期,能源匮乏。一批批国外资深的地质学家应邀来中国勘探后,给出断言:中国没有石油。这时候,一个年轻的地质学家默默无闻地通过自己的摸索与探究,以肯定的语气说:不,中国有石油!这个人,就是日后闻名遐迩的地质学家——李四光。而他所发现的大庆油田也以多产的事实驳倒了众多所谓“资深”学者的断言。

由此不能不令人对“老马识途”一词产生怀疑。在我看来,这短短四字词语至少有两点尚待解释。

首先,“途”指的究竟是什么样的路?在上面的例子中,那些资深学者凭借他们原有的工作经验和方法,来勘探中国地下石油,殊不知,中国地下的石油埋得很深,用以往的老法子自然是发现不了的。由此可见,这“途”是条老路。走老路的危险众多。这种思想倘若用在工作上,则工作难以推陈出新;倘若用在生活上,则生活犹如死水,不见生气;倘若用在科学研究上——则科学必然停滞不前;倘若用在治国理政上,则国家、民族都要呜呼哀哉!

其二,“老马”指的是何人?在生活里,留心一下,不难听到诸如“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的言语,这些话多出自老者的训诫,好似一生阅人无数、遇事无数,故自恃有足够的资本来指导年轻一代。诚然,我们应当承认,前人的经验是应该成为今人行动的借鉴。然而“借鉴”并非“准绳”。老马虽识途,可若是途变了呢?那张存在于老马心中的地图是否仍然适用?时代在前进,生活的天地在不断拓展,死抱住原有的想法不放,无异于刻舟求剑、墨守成规。这一点的危害,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早有论述。年轻人所最可贵的就是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拼劲、闯劲。凭借着一身朝气,或能踏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也不一定呢。当年的大学休学学生,现今的首富比尔·盖茨与闻名国内的“搜狐”公司年轻总裁张朝阳的成功历程不就是对此最好的说明吗?

总而言之,“老马识途”——其“途”若是老路,则便没有突破,没有前进;其“马”若是倚老卖老的马,则年轻一代便会被条条框框缚住手脚,永远得不到磨砺。新的时代赋予了这个成语新的内涵,国家需要富有经验的“老马”,更需要勇于创新的“小马”。只有懂得变更的“老马”与善于开拓的“小马”一起努力,才能营造出“万马奔腾战犹酣”的雄伟景象!

【简评】

本文值得学习借鉴处有二:

一、大胆质疑,立意创新。作者从解释“老马识途”的意思起笔,三言两语、顺势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抛开通常的顺向思维,换一个角度对人们习以为常的老话大胆质疑、辩证分析,逆向而不离题,创新而又不失中肯构思,实属难得。

二、构思巧妙,结构完整。在文章结构这个大问题上,作者巧妙运用“拆字法”,分别从两个角度:什么途?什么马?来解释“老马识途”一词。既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又使文章紧凑、圆合,体现了作者谋局布篇的匠心。

语言简练,论述有力。作者语言干净利落、简洁有力。尤其是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不仅照应题目、首尾呼应,而且气韵流畅,激情洋溢、富有意蕴,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创新例文二】

说说“摇尾乞怜”

吉林松原市二中 郭雪

随着养宠物狗的人越来越多,狗,必将成为人们喜爱有加、热衷谈论的对象。本文不想谈狗如何忠于职守、甘耐寂寞,也不想谈狗怎样反应敏捷、机警强悍,只想为狗们“平反”:说说它们的“摇尾乞怜”——坦诚磊落的可贵品行。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看见狗喜欢在人面前摇尾巴,就鄙视为“摇尾乞怜”,其实,这是人类的大错而特错,是因我们的浅陋而误解了狗的磊落与坦诚。据外国科学家的研究发现:每当狗们需要“认识”时,总是要互相嗅一嗅对方的屁股,因为那里边有其散发个体气味特征的腺体。狗们为了表白自己,强调“这就是我”,就用尾巴当扇子,努力将带有自身体味的气浪扇向四方,以期“别人”尽快知道。遗憾的是人类嗅觉功能太差,根本无法接受这种信息。于是,就错误地把狗摇尾巴当作向人讨好了。如果我们稍微注意一下就不难发现,这位“四脚朋友”在摇尾巴的同时,也在一个劲儿地嗅你的气味。仿佛是在说:“这就是带有这种气味的我;我不仅很高兴地见到你,还在欣赏你的气味呢。”

原来狗摇尾巴,是一种特有的“坦诚”,是它尽最大努力来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以期让对方了解,从而进行良好交往可贵行为。这种和盘托出自己,以诚相见的做法实在值得我们人类的学习仿效。不是吗?古往今来,举凡人格的形成,事业的成功,合作的双赢,其基础都是源于一个“诚”字。宋代思想家、教育家程颐以其人生实践告诫后人说:“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当代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在强调人际交往重在坦诚时说:“用手抓开自己的胸膛,拿出自己的心来高高地举在头上。”而美国的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则把坦诚提升到方针大略的高度上来。他说:“坦诚,是最明智的策略。”名人们的话无不在说明:以诚相见,是待人接物的起码准则;以诚共处,是生活创造的前提条件。坦诚,是立身之本;坦诚,是成事之源;坦诚,是处世之道。

对熟语“摇尾乞怜”进行反思,让我产生了上述的联想和感悟。其实,狗作为人类熟悉且喜爱的动物还有其仿生学方面的贡献;我想,仿生不仅自然科学适用,甚至社会科学中也同样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评点】

本文的彩点在于以明晰的思路、简快的论证冲击“旧识”,从而阐明新颖的观点,深化主旨的普遍意义。

文章从谈养宠物狗的人越来越多起笔,用两个“不想”化宽泛为单一,归结到“只想”谈“摇尾”“坦诚”一点上;正文依据明理、分析阐述;结尾总结上文、呼应开头,“我想”后的内容,看似闲笔实则匠心,顺势深化主旨,强调“坦诚”于人生的普遍而重要意义,别开生面,新颖警醒。如此开篇结尾,实为话题作文大题小作、快速成文的妙法。

【创新例文三】

人并非必往高走

吉林松原市二中 张弛甫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是常常用来勉励人们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的一句话。“水往低处流”所反映的是客观自然规律,是无可置疑的;“人往高处走”所体现的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也是值得肯定赞扬的。然而,“人往高处走”仅仅是催人上进的话,它与“有志者事竟成”“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样,并不能完全符合生活实际、不是绝对真理。人要做到自强惟有往高处走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

每个人的水平不同,能力各异,如果都往高处走,无疑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能过去的只是少数。倘若在本身条件不够的情况下,拼命去挤、去争,就有可能掉到水里;即使不掉过了桥,往高处走一程,尝到的怕也是“高处不胜寒”的无奈。与其如此,倒不如往后退一步,往下走一点,给自己找个合适的位置,领略一番“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畅快。一进一退,两者结果截然不同。

“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个道理很多人是知道的,可能做到的又有多少呢?有的职工下岗了,却长时间不能重新就业,是因为社会需求真的饱和了吗?不是,有些人给别人打工怕丢面子,改行又觉得枉有了好手艺,到头来落个“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下场。有的大学生毕业了,迟迟找不到工作,是因为社会上的大学生过剩吗?也不是,他们舍不得大城市的优越环境,一定要去好单位、好企业,形成“孔雀东南飞”的人才流向。都往高处、好处挤,结果使人才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使自己的才能也得不到发挥,一心只往高处走,结果却高不成低不就,成为人生观的悲哀。

相反,另一些人却走出了自己的天地:下峥嵘后放下架子,摆摊设点,学一技之长,从事服务性行业,不但走出了下峥嵘的阴影,而且走上了致富之路;有的大学毕业生,扎根穷乡僻壤,用所学尽所能,不仅帮助这个地区发展了经济,而且也找到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好方式……退了一步,就得到一番天地,真可谓“观念一变天地宽”。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不管黑猫白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只要能达到自身发展的目的,我们暂且往低处走一走有何妨呢?

【简评】

本文特点有二:

一、恰当切入、观点新颖。文章以引述熟语“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起笔、切入,对“人往高处走”这句俗语做出求异思维,使反调翻出新韵,从而提出“只要能达到自身发展的目的,我们暂且往低处走一走有何妨呢?”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增加读欲。

二、引例通俗、说理辩证。写议论文离不开摆事实、讲道理,但选什么样的“事实”、怎样摆布“事实”,如何讲道理却很有讲究。文章从下岗职工、人们的价值观念等现实生活中取材,并引用人们熟知的名言警句正反对举、辩证阐述观点,显得通俗平易、入情入理,从而使人受到教益,获得启示。

【创新例文四】

水滴石穿,仅仅是个比喻

吉林省松原市二中 宫常

“水滴石穿”,是老师和家长常常用来鞭策我们的常用的成语。成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水滴石穿:滴,液体一点一点地往下落;穿,破、透。指水一滴一滴不断地往下落,把石头穿透。比喻坚持不懈,力量虽小也能做出看来很难办的事情。这个成语有着积极的比喻义,意在激励人们:只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去做,即便集细微、弱小的力量,也能做好难办之事,成就难能之功。

然而,比喻毕竟是比喻,它只为了说理形象化,并不能确切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说“绳锯”能“木断”尚可,因为可以不断地更换绳子来专门“锯”“木”的一处,这自然会锯断的;而说“水滴”能“石穿”却不可,至少未免太绝对了。

我们不妨做一个这样的试验:在水滴下放一块石头,让水滴在上面。过了一段时间后,石头上是会出现一个浅浅的凹痕,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水做自由落体运动时,将重力能转化为动能,从而形成了对石块的冲击力,在石块上留下了浅浅的凹痕。再过一段时间,又会发现石头已经出现1至2厘米深的小洞了。这时,水还在不停地滴,那么,是否这不停地滴,就能将小洞滴得更深呢?我认为,不可能了,小洞不会再深下去了。

因为,当小洞的深度达到2厘米时,水滴滴进小洞里,便会注满这个小洞。当水滴继续滴下来时,撞击的不再是小洞的底部,而是落在小洞的水面上,甚至还会溢了出来。这时,水滴的动能被水承受了,转化成对水的压力,进而成了对小洞底部和四壁的压力。而这压力是时有时无、断断续续的,因而小洞不会再承受水滴的冲击力——就不会再加深了。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小洞的水蒸发干了呢,那水滴不就又可以直接冲击到底部了吗?这种说法诚然是正确的。然而,小洞能遭受如此几下的冲击呢?当水滴滴到底部后,顷刻之间小洞的水就会又满了。水滴还是不能滴到小洞的底部啊!

或许有人会想,如果石头只是一两厘米厚,那不就滴穿了吗?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这样的石头毕竟是极少数的;而且专以如此薄的石片为例证并不典型,似乎也失去论理的普遍意义。

基于上述,小小的我要大声地说:水滴石穿,仅仅是个比喻;是为了激励人们的上劲心而采取的笼统说法,并非十分科学的结论。

【简 评】

文章贵在三新:

一、文题创新。作者从成语“水滴石穿”入手,说其只“是个比喻”,这是旗帜鲜明亮出自己观点。如此拟题显得措辞考究、典雅脱俗,旧调反新、别致醒目,使读者见题思义、由义追源,进而去做理性的探究。

二、文意创新。庄子说得好:“语之所贵者,意也。”面对堪为治学经验、处事良方的 “水滴石穿”,作者敢于一反传统的理念,大胆的质疑:“水滴”不能“石穿”。观点新颖、见解独到。刘勰在《文概》中说:“文章以识为主。认题立意,非识之高卓精审,无以中要。才、学、识三长,识为尤重,岂独作史然耶?”作者胸中有识,文章才标新立异。足见作者是个热爱生活、细心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有心人。

三、思维创新。不论题新、意新,皆源于作者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新。文章的成功就在于作者不拘泥于思维定势,敢于突破理念的条条框框。务去陈言,不拾人牙慧。以“深思慎取”的治学心态勇敢地独辟蹊径——言人之所未言之事,道人之所未道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