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美文写作第一季:借人抒情型

2013-12-29

美文 2013年18期

【类型概览】

借人抒情美文就是依托古今中外各行各业优秀人物素材写成的美文,它以题材高贵获得阅卷老师好感。名人素材又分为两类,一是以名人的行为经历为主要素材,一是以名人思想、优秀作品或名句为主要素材。这里谈第一种。

名人经历素材散文以名人主要事件为核心,以作者感情为主体,常常用倾诉的笔调写作。本类型美文分为三个操作环节:切题导入——事件评述——点题收尾。

(1)切题导入。开头一两段从试题写作要求入手,明确将要写人物在这一写作方向上的价值呈现出来。注意散文语言、腔调的恰当使用,要能真诚地将阅卷老师带入文章。开头部分作者的情感以感性为主,理性为辅。

(2)事件评述。文章主体部分选择人物有价值的主要事件,叙述其事件,注意概述和细节呈现相结合;分析其意义,注意感性抒情和理性挖掘提升其价值相结合。

(3)点题收尾。结尾部分要注意联系现实生活事件或者现象,进行古今相连,突出名人事件在今天的现实意义,重在理性提升。最后也可以以强烈的抒情收篇。

本类型美文成功关键在三处:

(1)所选名人事件要切合主题。每个人都多多少少知道一些名人事迹,但是常常有两个问题:一是流于皮毛,二是不太切题。对这种写法感兴趣的同学一定要积极积累名人素材,不仅仅是关于该名人的传记、代表作,还要有一些其他人特别是作家写这个人的文学作品;解决第二个问题的方法是多找几个题目进行审题练习,练好“切入的角度”。不注意这两个问题,写出来的文章要出大问题的。

(2)作者情感要真切融入。文章求真,真就真在真情。有些学生以为有捷径,随便拿两个名人粗略的事件来空洞地套套,那种虚情假意的写作必然不能得到肯定。写这类名人散文必须是发自肺腑地敬佩这个名人,在此基础上,具备第一条所提要求,就有可能成功。

(3)理性提升要自然到位。文章的“切题”不仅仅靠感情,更靠理性;仅仅“切题”的文章尚不能算优秀文章,优秀文章要在“切题”的基础上有理性的见解,要有现实的价值。因此,这类文章的成功还要恰当地联系现实,理性地升华主题。

【美文示范】

草叶的背面

筱敏

(1)惠特曼!

(2)许久以来,这个名字实际上是一片新大陆的象征。如博尔赫斯所说:每一位拉丁美洲的诗人,都写有一首献给惠特曼的诗。如惠特曼自称:我的出生地应该是整个美洲。许久以来,我感慨于惠特曼何其幸运,在那一片崭新鲜活的大陆,在十九世纪……

(3)然而,事实还有另外一面。幸运是不可以孕育诗人的。每一片新疆土的开发,都是必然带有血腥气的,精神的拓展同样如此,更何况这片疆土,是整整一块难以想象其大的新大陆呢?

(4)在惠特曼以前,所谓美利坚文化精神,不过是穿着燕尾服的英吉利文明的另一块殖民地而已。尽管这片大陆簇新得没有传统,然而,其半空飘浮的空气却奇怪地传统悠久。喝茶,垂钓,屏住气息在客厅里恭维太太小姐,君主制和贵族情绪,教会和装饰品,回忆,厌倦,及至高度精致的规矩和镶了金边的主题……

(5)《草叶集》是在几乎普遍的反感中问世的,惠特曼从一开始就遭遇了铺天盖地的愤怒和鄙夷。人群中只响起唯一的掌声,是爱默生发出来的,然而,在众人的惊愕和侧目之下,那唯一的掌声也迟疑含混了。

(6)惠特曼被推到文化的圈地之外,而又陷于文化的包围和窒困,他孤独地面对自己的伤痛。

(7)年轻的惠特曼忍受不住那种旷世的孤独和寂寞,为了突围,更为了自卫,他似乎是孤注一掷,做了两件事:其一是把爱默生的掌声——那封著名的信,印上了《草叶集》第二版的附录;其二是匿名为自己写书评,为自己鼓掌,一口气写了三篇。这两件事当然地为他招来更多的也更长久的唾骂和鄙夷。

(8)当我在二十世纪末一个风和雨软的日子,听说了惠特曼这种自吹自擂的行径,实在觉得难过。很长一段时间,我用一个小摆设挡住书架上的《草叶集》不再瞥一眼他的书脊。直至后来读到了赵萝蕤先生译出的那三篇匿名书评,那为人所不齿了一百多年,却并没有多少人真的去读一读的惠氏文字。

(9)甫读完这三篇文字,我忽然觉出天空是如许明净,眼前又是恢弘的大海,自由的元素拍击崖岸,发出桀骜不驯的涛声。我没有读出龌龊、虚荣和庸俗。即便在怯懦的时刻,惠特曼也依然是自尊的,绝没有涂脂抹粉、搔首弄姿、虚张声势、哄抬劣货那一套,却是坚守人格的尊严,作最坦率的生命自白。博大和渺小是完全不同的灵魂质地,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都是掩饰不住的。比较起文坛上早就司空见惯的雇人吹喇叭,捏着鼻子唱肉麻并廉价的赞歌,以制造喧哗和轰动的行径,惠特曼即使在匿名的时刻,也还是那么坦荡和单纯。这三篇文字,只需把内中的“他”改为“我”,甚或一字不改,只需堂堂正正署上惠特曼的名字,就是纯然的阳光海浪,就是与其一生的创作倾向相称的文字。

(10)梭罗在对惠特曼有了略多的了解以后说:“事实终久会证明他是个最不会吹牛的人,他有充分的权利可以自信。”

(11)这的确是惠特曼。

(12)然而,无论如何,匿名是怯懦的,怯懦毕竟是怯懦。

(13)正是草叶的背面,这些不需原谅的毛病,使惠特曼成为一个完整的真正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地域或流派的象征。

【分析】

本文是一篇成功运用本类型的作家美文。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紧紧围绕“切题导入——事件评述——点题收尾”这个关键表达逻辑展开。

1、切题导入。开头第(1)段直接亮出抒情对象,“惠特曼”三个字简洁明快,饱含感情。第(2)段介绍背景,借著名作家博尔赫斯和惠特曼自己的评价,再加上作者的感慨,简约而丰富。

2、事件评述。第(3)——(12)段是文章主体部分,主要呈现人物核心事件,同时联系实际,表明作者对其的敬佩。第(3)段逆转,用“然而,事实还有另外一面”带出(3)——(5)段的抒情与议论,指出《草叶集》的开拓性意义。第(6)段形象地描述惠特曼的处境。第(7)——(9)段特殊描述惠特曼当年的举措和今天的作者对其的认识。第(10)段带有总结性地引用著名作家梭罗对惠特曼的评价。第(11)——(12)段是作者自己对惠特曼的评价。

3、点题收尾。最后一段又是一个逆转,高度评价惠特曼的地位、价值,表达了作者对其敬重之情。

【考场实战】

高扬的船帆

——纪念郑和下西洋

(1)报纸的热播,邮票的发行,“中国航海年”的确立……都共同地诉说一个伟大的航行,都共同地纪念史上一次闪亮的光辉。

(2)600周年了,郑和啊,人们依然纪念着你,纪念着你弘扬国威的飒爽英姿,纪念着你完成了和平与交流的历史使命。

(3)你统率着浩浩荡荡的船队,高扬的船帆展示的不仅是明王朝的昌盛,还是中华的繁荣安康。你一路向着西南的海域,经缅甸、印度,最后直达坦桑尼亚。你令异国的人民惊羡中华的国威,你令异国的王公贵族俯首称臣!是的,中华给别国树立了威严的榜样,接受了别国的朝拜。你让今天的人民如何不纪念展现了民族力量的功臣!

(4)你带去的不是侵略,而是和平交流。你带去了丝绸、瓷器、珠宝,也带去了印刷、指南针的技术。你没有用军队试图去征服别人,你却用泱泱大国的礼仪赢得了别国的信任和尊重,赢得了世界对中国形象的认同。是的,你没有掠夺财富,侵略土地,甚至你带去的宝物都慷慨赠给那里的人民。可就是这一和平的高扬的船帆,让后来所有的海上殖民扩张者失去了重量!

(5)郑和,你让今天热爱和平的人民如何不纪念你!

(6)你带去的不是蒙昧,而是文明。你带去了先秦百家争鸣的文献,带去了秦砖汉瓦的模型,带去了唐诗宋词楚韵风骚。中华的古文明终于再一次在异域绽放光辉。

(7)郑和,你让今天热切期待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人民如何不纪念你!

(8)或许弘扬国威,和平交流,文明传扬都代表着过去。但是,郑和先生应该感到欣慰,因为你的事业今天仍在继续!

(9)君不见,中国从不向海外派遣一兵一卒,这是和平崛起;君不见孔子书院在异国“安家落户”,全球掀起了汉语热;君不见,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了世界人民多少期待……对郑和事业的继承,不也是另一种形式上的纪念么?

(10)纪念那浩浩船队高扬的象征国威的船帆。

(11)纪念那温暖流动的一脉和平之水,一脉交流之泉。

(12)因为纪念,民族加速。只愿复兴路上,船帆再次高扬!

【分析】

本文是一篇成功运用本类型的高考美文。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紧紧围绕“切题导入——事件评述——点题收尾”这个关键表达逻辑展开。

1、切题导入。开头第(1)段用两句话简洁明快地导入“郑和”这位和平的使者。第(2)段点出“600周年”,表明纪念的巨大价值。

2、事件评述。第(3)——(9)段是文章主体部分,主要呈现人物核心事件,同时联系实际,表明其在今天的现实意义。第(3)段以倾诉的腔调,再现当年画面,饱含感情地宣布“你让今天的人民如何不纪念展现了民族力量的功臣”。第(4)段进而从理性的角度对第(3)段进行了修补完善,“你带去的不是侵略,而是和平交流……你没有掠夺财富,侵略土地,甚至你带去的宝物都慷慨赠给那里的人民”,并从中提取出一句既饱含感情又富有哲理的语句:“就是这一和平的高扬的船帆,让后来所有的海上殖民扩张者失去了重量!”接下来第(5)(7)VYDVA/1/ybNIMPeZ5zn7wxSucYWJw4bMCe3ZW5IzXSk=段、第(6)(8)段运用了诗歌中重章叠唱的技法,增强感情的表达。在第(8)段过渡下,第(9)段对现实事件采取铺陈的方法作一列举,使得文章既简练又丰富。

3、点题收尾。最后三段以借代的方式抒情,用纪念“船帆”“和平之水”表达对郑和事件的纪念,用“船帆再次高扬”表达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祝福。

【模拟抢滩】

底气,原指说、唱时由胸腔腹腔共鸣产生的力气,后常引申为基本的信心和力量。

请以“底气”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

◆参考例文:

底 气

画图省识东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为你吟诗诵词,我想,这不仅是为你的美貌和智慧长歌,更是为你面对世俗贪欲时敢于说“不”的那一份底气而长歌啊,昭君!

面对毛延寿贪婪的嘴脸,你也曾惊慌过吧,昭君。身边昔日的姐妹为了得到那恩宠的机会而明争暗斗,原本就不富裕的囊袋更是已经干瘪如院中吹落的黄叶。你也曾犹豫过吧,昭君。但是,你知道,画布掩藏不住你惊人的美貌,浸漫铜臭的污手只会在你洁白的脸庞上留下厚重的墨痕。

于是,你拒绝了,哪怕被恶意丑化,你也勇敢地说了“不!”——只因你心中有邪不压正的底气!

坐在远行的马车上,你也曾忧怨过吧,昭君。忧,远在大汉故土上的年迈双亲;怨,亲手把你推上和亲之路的君王。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连远处的山,近处的水也恍若被你感染,低眉、垂目,尽露忧怨之态。但是,你记起了自己在大殿之上的底气。和亲的公主,身负维系两国和平的重任。你知道被帝王宠幸的几率渺茫,于是,你愿意以身许国,愿意用自己瘦弱的双肩担起两国千万百姓生死的重担。

于是,大殿之上,你勇敢点头,甘愿做西去的和亲公主——只因你心中以身许国的底气!

面对漠北苍辽的沙地,你也曾迷茫过吧,昭君。这可怎么生活啊,这可如何生活啊!生吃鲜肉,豪饮江水,身披兽皮,卧居毡帐,这不是你曾经的生活,你该要如何适应啊,昭君!但是,你是聪慧的。你从大汉天朝带来了谷物的种子,带来了吐丝的天虫,带来了纺布的梭针。你手把手地教牧民们耕种纺织,虔心照顾丈夫单于,为他生儿育女。

于是,你虔心做着匈奴的阏氏,带领匈奴百姓发展农耕文明,默默守卫着两国黎民苍生的安乐——只因你心中最原始本真的善良——那是你的底气!

独留青冢向黄昏!

昭君,你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苍凉漠北,却将对家乡绵延的思念藏匿于心;你徒留一座青冢在塞北平原,却将自己心中的底气长留人间。

昭君,我要为你心中的底气,长歌。

【分析】

(1)切题导入:引用杜甫《咏怀古迹》写王昭君的诗句入题,点出对王昭君面对世俗贪婪敢于说“不”的底气的敬佩。

(2)事件评述:再现毛延寿丑化王昭君的画面场景,表达对王昭君愿意以身许国作民族的使者的敬佩,联系今天在民族友好方面一如王昭君那样牺牲个人安逸生活积极奔走的例子进行分析。

(3)点题收尾:再次表达对古今王昭君一类人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