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巧相称 情景自相容
2013-12-29陈文访
动与静是生活中的两种形态,它们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在诗歌和散文等文学作品中会经常看到对景物的动与静的精彩描写,以动写静和以静写动是其中的两种表达技巧,同学们在写作中,如能掌握这两种技巧,不仅能增添文采,还能强化中心,提升作文的质量。
一是化动为静。就是把动态的东西定格成一幅精致的画面,引人想象。散文名家朱自清善于描绘各种风景画、风俗画。他重视以形传神,尤重形似,主张“以形为本”“不求‘形似’,当然就无所谓‘逼真’”,孜孜以求一种绘画美。他的融景入情,都带上了“个人”色彩。为了尽情渲染自己的情感,朱自清一般采用工笔细描的艺术方法。如:《南京》一文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从寺后的园地,拣着路上台城;没有垛子,真像平台一样。踏在茸茸的草上,说不出的静。夏天白昼有成群的黑蝴蝶,在微风里吹;这些黑蝴蝶上下旋转地飞,远看像一根粗的圆柱子。
作者把笔下上下旋飞的黑蝴蝶,比成了“一根粗的圆柱子”。本来说捉摸不定的情景,变成了一幅静的画面,惟妙惟肖,生动极了。这种化动为静的描写,浓化成了草地上“静”的艺术氛围,从而委婉地抒写出作者对南京“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的伤感萧瑟之情。
再看冰心在《通讯七》中描写海上的景色:
我自少住在海滨,却没有看见海平如镜。这次出了吴淞口,一天的航程,一望无际尽是粼粼的微波,凉风习习,舟如在冰上行”。到过了高丽界,海水竟是湖光,蓝极绿极,凝成了一片,斜阳的金光,长蛇般自天边直接到栏旁人立处。上自穹苍,下至船前的水,自浅红至于深翠,幻成几十色,一层层,一片片漾开了来,……
大海的静美得到了极好的显现。“海平如镜”用来形容风平浪静时的海上景象,还算不了新颖。接着一个“舟如在冰上行”状写舟行,意在写海,把海面比作冰上,动中写静,突出了水波不兴的情景。再就是“海水竟是湖光”,用湖光比拟海水,“蓝极绿极,凝成了一片。一个“凝”字,与上面的”镜“和”冰“相呼应,以静写动,增强了海水沉静的实感。
不只如此,还给人以强烈色感,使画面立地生辉。奇妙的是,用长蛇比喻斜阳的金光,逶迤海面,“自浅红至于深翠,幻成几十色”,将天光海色写得令人陶醉。而那“一层层,一片片漾开了来”,又是静中有动,动中见静,把大海的静态美与运动感统一起来,更显露了大海的“空灵的妙景”的可爱。
二是化静为动。就是把静态的东西写“活”了。北宋词人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就是以动写静的名句。杏树开花本是无声的,用一个“闹”字,春天那种万物勃发的境界就出来了。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春》一文中这样写: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儿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野花儿本来是静止的植物,因赋予作者的感情,它们获得了生命,像人的眼睛闪悠,想天上的星星眨动,仿佛成了活灵灵的小动物了,有情致,有神态。这种化静为动的描写,把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了。
再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中的《与朱元思书》(吴均)一文,也采用了化静为动的描写: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山本为静止的,但在作者笔下,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负”“竞”“轩”“邈”“争”“指”诸词用拟人手法,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之状写活了,写出了山势之奇,绘出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春山蓄翠的自然图画。
无论是化动为静还是化静为动的描写,是写景的需要,更是抒情的需要。景物描写愈是带有“个人” 的色彩,感情的抒发也就愈见真切、细致。正所谓:“露暗烟浓草色新,一番流水满溪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