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奇才蒋先云(上)
2013-12-29谢文雄
蒋先云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具有传奇色彩的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从早年学生运动领袖到工人运动的先锋,从黄埔军校的奇才到北伐战争的名将,在我党早期历史的几个重要阶段和重要领域,蒋先云均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27年5月28日,在武汉国民政府举行的第二次北伐攻打临颍战役中,“三仆三起”,壮烈牺牲,年仅25岁。
毛泽东亲自发展的最早一批共产党员之一
蒋先云1902年出生于湖南省新田县。1917年,考入位于衡阳的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由于家境贫寒,他是由老师推荐,以免费生身份正式入学的。入学不久,他就崭露头角,为人所瞩目。当时,三师一位老师以“月”字为题,要学生造句联对。蒋先云以旧社会腐败没落、行将消逝,而新社会如旭日东升、大地光明为意境,对曰:“残月西斜,漫洒人间;日出东方,大地红遍。”国文老师读此佳句,大为赞赏,一时间竟爱不释手,便立刻挥笔写上“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含义深厚,超脱异常。传阅”等赞语。此后,蒋先云“才子”的美誉便不胫而走。
在衡阳湖南三师,蒋先云关心时事和政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广泛接触社会各界人物,认真学习宣传革命思想和新文化。由于他革命意志坚定,活动能力较强,成为衡阳学界的风云人物。五四运动爆发后,蒋先云先是在三师带头发起组织“学友互助会”,以团结新田、宜章等地的进步同学,创办了《嶷麓警钟》杂志,自任主编,提倡科学,倡导白话文,批判文言文,宣传新文化。就在这一年,蒋先云与夏明翰到长沙参加毛泽东组织的湖南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亲耳聆听了毛泽东的演讲,回衡阳后,他们成立了湘南学生联合会。在何叔衡的指导下,他率领爱国进步学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群众性革命运动。对毛泽东发表在《湘江评论》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蒋先云爱不释手,一口气连读数遍,并挥笔写出了《帝国主义的末日快到了》一文,指出:全世界人民联合起来,帝国主义就要崩溃。蒋先云此文与毛泽东的文章遥相呼应,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反响。蒋先云凭借超强的活动能力和坚定的革命精神,成为学生运动的领袖,有力地推动了湘南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恽代英在评价蒋先云时说:“蒋先云当过学生运动的领袖!”
1920年1月至4月,由毛泽东、何叔衡组织领导的驱逐军阀张敬尧运动中,蒋先云在衡阳领导的学界力量成为一支劲旅。同年8月,毛泽东在长沙创办“文化书社”,蒋先云立即响应,在衡阳设立了分社,开设书报贩卖部,大量销售《共产党宣言》《新青年》《少年中国》《劳动界》等革命刊物,宣传革命思想。
1920年12月,毛泽东写信给蒋先云,叫他在衡阳建团。第二年,蒋先云效仿毛泽东、蔡和森等人成立新民学会的做法,在衡阳成立革命组织“心社”。蒋先云亲自起草“心社”章程,规定其宗旨是:“牺牲个人利益,图谋群众幸福,结合真纯同志,谋社会实际改进。”“心社”的成立为湘南成立革命组织首创开端。1921年10月,毛泽东在上海参加党的一大回长沙不久,就坐着轮船,溯湘江而上,亲临衡阳考察。蒋先云向他汇报“心社”的工作,随即又组织全校进步学生聆听毛泽东《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问题》的演讲。演讲中,毛泽东运用历史唯物论的观点,评述陈胜、吴广、黄巢、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领导的历次农民起义,赞扬这些反抗封建王朝的斗争,说这些起义都应被称为农民革命,同时严肃地指出这些斗争因为没有一个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结果都失败了。毛泽东告诫青年们:要吸取历史的教训,使青年运动在先进阶级的组织和领导下进行,才能有所成就。蒋先云由此明白:在中国,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而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无产阶级政党。随后,他写了多篇文章,抒发了自己渴望加入这一先进组织的心情:“旭日东升,红光万丈。世界将由黑暗而光明,人类将由鼾睡而觉醒。”
这年,毛泽东亲自在三师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蒋先云就是其中一个。那是寒冬季节的一天早晨,在一间教室里,蒋先云、黄静源、雷晋乾、唐朝英等,肃立在红旗下,宣誓入党。不久,在湘区党委和毛泽东的关怀和领导下,建立了我党在湘南地区最早的基层组织——中共湖南三师支部。毛泽东要求他们:党团员要带领知识青年积极分子深入工矿、农村,水口山矿的工人很多,你们应该到那里去工作。不久,三师等学校的部分党团员,按照毛泽东的意见,带领一批进步青年学生分别到水口山矿和各县农村,发动和初创工农革命运动,同时使自己也得到了实践的锻炼和考验,从而成长起来。
雄壮不亚于安源罢工的水口山大罢工主持者
党非常重视安源的工人运动,把它当做湖南工作的重点之一。1922年,蒋先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湖南省立三师后,受中共湘区委员会委派先后参与领导了安源路矿、水口山两地的工人罢工,并取得了这两次罢工的胜利,成为中共早期工人运动的先驱。
为了提高工人的觉悟,唤醒工人的斗志,李立三、蒋先云等人在安源路矿五福巷创办了工人补习学校及国民学校。蒋先云一家一户深入工棚,走东家串西家,到处劝学,他因此获得了“游学先生”的绰号。在工人补习学校里,蒋先云以平民教育的合法形式,向工人宣传革命真理。他“表面上名为提倡工人教育,实则灌输共产主义,所用教科书本,无一不采用列宁、马克思之学说”。为了加强宣传,蒋先云从长沙买来一部油印机。他和李立三等人自编自印《发财与打劫》《无产阶级》《资本家与资本主义》《为什么要革命》《社会主义》等讲义,这些讲义通俗易懂,深受工人们的欢迎。
蒋先云等人在工人补习学校教育宣传时,“首先注重工人识字,及提高其普通常识。每周对工人有政治报告,通俗讲演,及化装讲演、工人辩论会、研究会等”。因此,他们的教育宣传方法“并非是机械的”,而“完全是启发式,是用灿烂离奇的手段去教育工人”。此外,蒋先云每周发动学员讲演一次,讲演的主题有:“工人地位及其责任”;“劳动界的消息”;“无产阶级解放压迫之方法”等。由于方法得当,蒋先云在工人补习学校的教育宣传效果相当显著。当时一个矿监对此深有感触:“过去六七年前的安源工人都是土头土脑,不知怎样叫开会……自共党前往安源俱乐部后,从前不说话的公然能在大会场中说起话,演讲起来!这是共党在安源教育宣传工作第一步的成功。”
此外,蒋先云等在俱乐部另辟阅报室,备有各种日报和工人刊物,供各工友在工余阅览,凡有疑惑蒋先云等都详加解释。
5月1日,蒋先云协助李立三成立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并任俱乐部党支部书记兼文书股长。俱乐部向工友明白宣告:俱乐部之宗旨,为保护工人的利益,减除工人的压迫和痛苦,“群众为之大动”。因此,工人俱乐部成立后发展很快,不到三个月就有一千多工人加入。与此同时,路矿的党支部也发展很快,大约在1922年2月间才建立起六个人的支部,到7月间已发展到三十多人。路矿两局逐渐觉察俱乐部含有“其他作用”,企图解散俱乐部,驱逐其领导人。他们散布谣言,说工人俱乐部是“乱党”组织,应立即解散,并威吓蒋先云,说如不速离矿山,将有杀身之祸。蒋先云等人对此异常强硬,大义凛然地说:“秉正大光明之宗旨,作正大光明之事业,死也不怕。”
9月初,安源的形势已经相当紧张。毛泽东来到安源,他和蒋先云等人共同研究当时的情况,认为罢工时机已经成熟,要抓紧做好罢工的各种准备工作,因势利导,夺取胜利。毛泽东鼓励大家,只有坚决罢工到底,敌人才会退让;共产党员必须坚决站在斗争的最前面,决不动摇,进行“义无反顾”的斗争,群众自然会跟着党走。同时,毛泽东写信给当时不在安源的李立三,要他速回安源领导俱乐部的工作,又派刘少奇到安源协助工作。矿局这时进一步采取威胁办法,扬言要调来军队,并提出解散俱乐部。俱乐部决定给予反击,9月11日向路矿两局提出保护俱乐部、发清欠饷等三项条件,限两日内答复,否则罢工。由于路矿两局仍无答复,13日夜间,俱乐部发出了罢工命令。在刘少奇、蒋先云等领导下,经过英勇斗争,18日,路矿两局承认了工人提出的大部分要求,罢工胜利结束。
1922年12月5日,在安源大罢工的胜利影响下,湖南水口山铅锌矿3000多工人举行大罢工。水口山矿为军阀把持,矿局听命军阀意旨,极力盘剥工人,工人不堪痛苦,曾多次抗争,但均告失败。安源工人罢工胜利后,水口山工人即派人到安源,请俱乐部派人指导。李立三、刘少奇即派蒋先云等四人去水口山协助工作。
蒋先云等四人于11月22日来到水口山,当夜就邀请积极分子开会,商量俱乐部的组织办法。第二天,运输、总务、采矿、选矿等科工人代表集会,宣布筹组工人俱乐部,并成立了临时代表会,推举蒋先云为筹备处全权代表。蒋先云等根据安源的经验,以“十人团”为基层组织,发动和组织工人。几天之内,加入俱乐部的工人就达2000多人。为向当局争取合法性,俱乐部公布的宗旨为:“联络感情,涵养德性,互相帮助,共谋幸福。”27日,水口山工人俱乐部正式成立,并组建了党团组织,蒋先云任支部书记、党团书记和俱乐部主任。俱乐部随即向矿局提出了承认工人俱乐部、增加工资等四项要求。由于矿局未予理睬,12月3日,俱乐部决定罢工,并于次日发布罢工宣言,称:“我们要救命,不得不罢工。”向矿局提出了十八条要求。宣布罢工后,在蒋先云的领导下,俱乐部依靠工人群众,先后粉碎了矿局压迫工人代表、暗杀蒋先云等工人领袖、分化工人队伍、制造谣言以施镇压等阴谋,始终保持良好的罢工秩序。矿局局长赵铭鼎邀请蒋先云等到矿务局谈判,想以谈判为名,企图加以诱杀。蒋先云明知谈判是假,诱杀是真,却为了工人利益,以大无畏的英雄胆略,与刘东轩一道进入虎穴。赵铭鼎威胁蒋先云,答应立即复工,不然,格杀勿论。蒋先云义正词严地回答:“要扣就扣,要杀就杀,正大光明,何所顾虑。不答应条件,决不复工。”矿局无计可施,不得不与俱乐部谈判,最后对工人所提要求全部予以承认。工人普遍增加了工资,工头对工人的态度也显著改变,俱乐部还创办了学校。27日,工人们举行了罢工胜利庆祝大会。庆祝会上,“矿警及第三混成旅独立炮兵连,整全队来会场庆贺”。游行时,“矿警与炮兵连,亦鼓兴同行”。
耿飚作为当时的亲历者,曾经在回忆录中详细地描述了蒋先云领导水口山工人大罢工的经过,并说:蒋先云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革命先驱和工人的贴心人”。邓中夏也回忆说:“继安源而起的有十二月水口山铅矿罢工,其雄壮不亚于安源,其条件大致与安源相同,结果胜利。主持者为蒋先云同志。”
蒋介石“最得意的门生”
1924年5月,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与帮助下,创建了黄埔军校。中共对黄埔军校寄予厚望,积极选送大批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和进步青年投考军校。毛泽东非常重视军事工作,亲自选拔和动员党团员参加黄埔学习和军事斗争,使一大批革命骨干通过军校教育和北伐战争实践,成长为中国早期的军事人才,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质变创造了必要条件和力量。由于蒋先云在衡阳一带开展的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引起当局的恐慌,他们发出了抓捕蒋先云的通缉令,水口山矿警局也出重金悬赏缉拿他。经毛泽东、夏曦、袁达时推荐,中共湘区委员会便推荐蒋先云到黄埔军校学习军事。
时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组织部秘书的毛泽东负责军校在上海的秘密考试,蒋先云顺利通过了上海初试。当时,由湖南中共党组织选派或通过其他途径先后进入黄埔军校的湖南籍学员有蒋先云、左权、王尔琢、陈赓等大批党、团员。据李维汉回忆:中央有个通知,要选择优秀的共产党员、优秀的共青团员以及优秀的非党积极分子去,总之要选好的送去。蒋先云就是很好的党员,陈赓也是我们送去的。送了好几次,我们遵照中央的决定,送了好多人去了,每一期都是如此。在《陆军军官学校第一至第四队详细调查表》上学员亲笔填写的“入校介绍人”栏中,有5名湖南学生填写的入校介绍人为“毛泽东”,他们是:蒋先云、伍文生、李汉藩、张际春、赵楠,都是共产党员。
黄埔一期从1000余名考生中共招收了470名学生,蒋先云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编在第一队。他在入学《调查表》“为何要入本校”栏目中写道:“磨炼革命精神,造成一健全革命分子。”据徐向前回忆:蒋先云“考入黄埔以后,我们常常看见他晚上还在灯下读书。他斗争坚决,作战勇敢,头脑敏捷,堪称青年军人的楷模”。蒋先云在军校的两年多时间里,始终努力践行自己的诺言,其声望和影响也越来越大,与陈赓(经由蒋先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贺衷寒一起被称为“黄埔三杰”。蒋先云在黄埔军校期间,刻苦学习革命理论,钻研古今兵法,“学术两科,冠于全校”,从入学到毕业所有科目成绩均位列榜首,被校长蒋介石赞为“最得意的门生”、“奇才”,一度被誉为“黄埔第一人”。蒋先云还成为第一个被蒋介石提名留校的毕业生,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并任学兵连第二连党代表。
1925年2月和7月,为肃清军阀陈炯明在东江之势力,革命军先后举行了两次东征。蒋先云跟随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出师东征,不仅参加作战,还负责政治处宣传民众、组织民众工作。第一次东征战事大胜后,滇军杨希闵和桂军刘震寰所部2万余人于4月从东江撤回,威逼广州。6月初,东征部队日夜兼程杀回广州。蒋先云奉命负责广州东部的攻击任务,他带领黄埔学生军和工农武装,冲入敌阵,占领了火车站,并迅速进入市区。为迅速平息杨刘叛乱,使广州革命政府转危为安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第二次东征攻打惠州城西门的战斗中,蒋先云奋勇当先,“带头率队爬登城上,颊上中弹受伤”。最后,东征军终于攻克了号称南中国的第一天险——惠州城,全歼了陈炯明驻守惠州的最精锐部队,为第二次东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胜利后,蒋介石曾抚摸着蒋先云伤痕累累的身体,感慨万千:“昔日赵子龙,一身都是胆;今日蒋先云,满身都是伤!”
根据周恩来的指示,蒋先云等人于1925年2月1日发起成立了“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简称“青军会”)。蒋先云被选为“青军会”常务委员,是该会的核心成员之一。“青军会”是以黄埔军校为中心,吸收各军事学校和部队进步青年的大联合组织,会员由最初的2000人迅速发展到2万余人。周恩来经常找“蒋先云等研究情况,给他们出谋划策”。
“青军会”还取得了校党代表廖仲恺和校长蒋介石的支持,蒋介石特意为该会撰写了《组织发起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序言》,高度评价了“青军会”的革命意义,呼吁青年军人都来参加这个组织的革命活动。“青军会”成立后,蒋先云经常为该会主办的《中国军人》和《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周刊》两个期刊撰写时政文章,有人统计:仅在1925年内,蒋先云在这两个刊物上发表的政论文章有:《帝国主义的军备竞争》《由前敌归来》《六月二十三日沙基惨杀案报告》《廖党代表之死》《五卅后的帝国主义》等8篇之多。
在《帝国主义的军备竞争》一文中,蒋先云准确地预见到:“第二次大战即在目前,不爆裂于英法相争的欧洲,即会爆裂于日美相争的太平洋和远东。”五卅惨案发生后,蒋先云撰写了《五卅后的帝国主义》一文,通过对英、美、日等帝国主义的侵华态势以及国内外形势的分析,他认为:“买办阶级、大地主、工贼,都是寄生于帝国主义下的、幼稚的资产阶级小商人,国民党中的假革命不革命的,以及一般无经济地位的游移分子,都可以受帝国主义的利用”。“甚至于戴季陶先生,都有意无意的向日本卖弄风色,高唱‘单独对英’的论调”。因此,“军阀,买办阶级、大地主、工贼,都是帝国主义的工具”。而帝国主义正“努力向中国的革命民众进攻,利用军阀直接摧残民众,利用买办阶级、大地主、幼稚的资本阶级、工贼、资产阶级的学者、一般反革命假革命不革命的分子,以及一些游移分子,破坏国民革命的联合战线”。英国制造的“沙基惨案”发生后,亲眼目睹大屠杀的蒋先云抑制不住心底的愤怒,写下了《六月二十三日沙基惨杀案报告》,详细地描述了惨案发生的经过,揭露了英帝国主义的暴行。
这些文章由于准确地分析了国内外时政形势,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进步思想和革命道路,受到广大军人的热烈欢迎,《中国军人》的发行量由5000份增到10000份,《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周刊》则出现了“索阅日多,每期印三万份,尚觉不敷”的局面。一时间,“青军会”的影响剧增。
《中国青年》第74期发表的《广州的青年革命军》一文,对蒋先云等所领导的“青军会”的性质、任务和作用,作了这样的评述:
广州的青年革命军,他们是中华民族和人民利益的保护者,他们开中国军人的新纪元。他们现在并且组织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在广州已有两千多人加入,他们出版《中国军人》,要把他们的主义精神和纪律,传到中国各军队中,要使中国各军队都变为革命军,把中国从帝国主义和军阀双重压迫之下解放出来。他们现在正在努力进行下面三种工作:一、领导一切被压迫的民众,向一切帝国主义和一切军阀进攻;二、深入一切军人群众,告诉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他们所受的痛苦;三、努力同农工群众联合,结成农工兵的严密的联合战线。(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