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的血光
2013-12-29王重旭
远远的,骑着白马的王子款款而来,英俊、潇洒。天底下美丽的姑娘们,有谁不睁大眼睛盼望王子的垂青?有谁不在梦中成为王子的新娘?然而,又有谁知,这些王子们经历着怎样的血腥和惶恐,惟恨自己错生了人家。
在中国的历史上,王子们是这世上最强势的群体,因为他们有高贵的血统,因为他们有父皇的庇护。然而,他们又是这世上最弱势的群体,尽管小心翼翼,尽管战战兢兢,也难逃恶运的选择。不是他们的父亲冷血,不是他们的母亲歹毒,不是他们的兄弟残忍,为了江山社稷,为了手中的权力,甚至为了自己的生存,当他们被视为前进的障碍或潜在的危险时,障碍必须搬掉,危险必须铲除。于是,历史注定了王子们悲惨的结局。
被父亲所杀
在中国,所谓国家,便是家国;所谓家国,便是家天下;所谓家天下,便是父传子,子传孙,便是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于是,为了有子可传,皇帝必须三宫六院,必须多多生子。然而,生子愈多,争斗愈烈,因为皇位只有一个。于是,江山社稷和皇子的性命相比,自然是社稷重而王子轻。为江山永固计,父皇必须替他的继承者扫清道路,排除障碍。
明朝皇帝朱元璋在夺得天下之后,便“狡兔死,走狗烹”,诛杀功臣。太子朱标数次劝谏,让朱皇帝非常失望。他命人找来一根荆棘,放到地上,让朱标去捡,朱标不敢伸手。朱元璋说:“汝弗能执与,使我润琢以遗汝,岂不美哉?今所诛者皆天下之险人也,除以燕汝,福莫大焉!”意思就是说,我所诛杀的大臣,都是危险分子。杀了他们,就是为你去掉荆棘上的尖刺,就是为了让你将来可以稳坐天下。
应该承认,朱元璋还是比较有远见卓识的,但他想到的也不过就是权臣这种来自外部的威胁,却没有想到最大的危险是“祸起萧墙”,是来自家族的内部。
中国虽然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但这五千年来,却很少文明过,父杀子的事情从来就没有停止。最早的父杀子应该上推到舜,舜年轻的时候很不幸,不但“父顽、母嚣、象傲”(象是舜的弟弟),而且他的父亲瞽叟还多次要谋害于他,均被他逃脱。舜是孝子,不计前嫌,对父母依然孝敬如初。不过,由于舜的父亲虽是皇族却算不上帝王,所以这一案例可以忽略不计。
再比较有名的便是晋献公了。春秋时,晋献公的宠妃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成为太子,便向晋献公谎称世子申生要谋权篡位,晋献公偏听偏信,便欲处死世子申生。此时的申生既有机会逃跑,也有机会向父王申辩。但是他什么都不做,他认为,父亲如此喜爱骊姬,如果揭露真相,就有损骊姬在父亲心中的美好形象,就会让父亲伤心,就是不孝。申生遵从父愿,自杀而死。于是,申生便成为孝子的典范,载于《礼记》,名垂千古。
申生死后,骊姬并未就此罢手,接着又诬告晋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这两个儿子可没有申生那么听话了,他们见大事不妙,马上逃走。没想到,他们的爹爹却不肯罢休,不但认定他们逆谋篡权,还派兵一路追杀。
权力这东西真是一个恶魔,它会使人利令智昏。尤其当一个人权力达到顶峰的时候,便会傲视人世间的一切,任何人也不准挑战他的权威,即便自己的子孙也不会吝惜,也一定严惩不贷。
我们有一句“父爱如山”的成语,说的是儿子可以靠在父亲这座坚实大山之上,得到父亲的关爱和保护。其实这话说的是老百姓的父亲,王子们的父亲却不是这样,关键时刻,一定要让儿子替他去死的。我们本溪这地方,有一条河叫太子河,发源于本溪县,穿过市区,流经辽阳。这条河的名字就是纪念战国时的燕太子丹的。这位燕太子丹在国难当头,挺身而出,派荆轲刺秦王,慷慨悲歌,结果事败而被追杀。应该说,这位太子丹是那么爱他的国家,替父分忧,甚至奋不顾身。但是,他的父亲燕王喜为了保全自己,却杀死了自己的儿子,把太子丹的头献给了秦王。但此举并未阻止强秦进攻的脚步,五年后,燕灭。还有刘邦,在与楚大战中失利,逃跑时,曾三次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孝惠、鲁元推下车。虽然两个儿子最后侥幸未死,但刘邦留在儿子心中的阴影是无论如何也抹不掉的。
说到父杀子,便不能不说汉武帝。
有一次,汉武帝生病,酷吏江充因和太子刘据有隙,便趁机诬陷说,这是太子“巫蛊”的结果,汉武帝大怒,派江充审理。太子刘据见江充有意陷害自己,无奈之下,便以武力自卫,结果失败自杀。妻子儿女包括皇孙大都遇害,只逃脱一个孙子刘病已,流落民间,后为汉宣帝。在这场“巫蛊”之祸中,包括刘据的母亲卫皇后和阳石公主、诸邑公主以及大臣等,数万人被杀。汉武帝后来渐渐醒过味来,知道太子被冤,后悔莫及。建“思子宫”,又于太子被害处造“归来望思之台”,以志哀思。
但是,因“巫蛊事件”而死者逾万人之多,怎一个“思”字了得?可是,你还能要求一个封建帝王的反思会有一个什么更好的结果吗?能思念被自己错杀的儿子,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了,那个一连杀了三个儿子的王莽,谁听他说过一个“悔”字?
白居易曾写过一首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诗虽然意在说王莽这人一开始就不怎么样,只是在没有篡位的时候,人还是装作很谦卑的样子,所以还是很受人尊敬的。但无论如何,我们还是难以理解,一个父亲却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三个儿子。
王莽第一次杀的是次子王获。王获因杀死一个家奴,王莽便严厉斥责,逼其自杀。按理说,这王莽还是很有些民本思想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问题是在那个时代,家奴和庶民还是有所区别的。一般来说,杀死家奴并不犯罪,至少不犯死罪,或者应由司法机关来处理,而不是由父亲来定其死活。不过王莽对生命尤其对家奴生命的尊重,毕竟走在了历史的前面,博得了世人的敬仰,同时也为他自己篡位创造了舆论条件。
王莽第二次杀的是长子王宇。事情是这样的,汉哀帝死后,王莽立九岁的中山王为帝,为大权独揽,王莽不准小皇帝的母亲、舅舅们来京,小皇帝的母亲卫皇后思念儿子,日夜啼哭。于是王莽的长子王宇怕日后小皇帝长大亲政,有了生杀大权,会对王家进行报复,便劝说父亲不要这样做。后来王宇见劝说无效,便假借鬼神来吓唬王莽,结果弄巧成拙。王莽发现后,命儿子王宇饮毒自尽,并将卫氏一族灭门。
王莽终于当上了皇帝,他的第三个儿子王临当上了太子。但是,太子的光环并没有给王临以丝毫的快乐,反倒使他忧心忡忡。因为两个哥哥都在三十岁的时候,被父亲逼死,现在自己也已经三十岁了,不知道什么时候父亲也会对自己动手。于是他给母亲写信,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结果这封信被王莽发现。当时王临的母亲因为两个儿子都被王莽杀死,眼睛都哭瞎了。病重期间,王临奉侍母亲,和婢女原碧有染。王临母亲去世后,王莽处理完丧事,便抓起原碧审问,不知是屈打成招还是设计陷害,结果发现王临和这个婢女合谋要杀死王莽。王莽岂能饶过,便杀死了自己的第三个儿子。好在王莽和其他女人还生有儿子,否则,这好不容易篡下来的王位,竟因为自己的砍砍杀杀而付之东流了。
被母亲所杀
我们常说,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其实那是对普通人来说的,人一旦不普通起来,一旦身份发生了不寻常的转变,这母爱就不能不扭曲,不能不变味了。
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共生了四个儿子,有李弘、李贤、李显、李旦,还有两个女儿。虽然这篇文章的主旨是王子们,但既然说到了武则天,便不能不提到她的一个刚刚出生的小公主。这个小公主刚刚满月,便天生丽质,人见人爱,就连对武则天心怀妒意的皇后也忍不住前去看望,逗弄一番。那天皇后又来看望小公主,听说皇帝要来,便赶紧告辞回宫,因为她不愿意看到皇帝的冷眼。武则天意识到,这是整倒皇后的最佳时机,她狠心掐死了小公主,然后盖上被子,没事似的。
皇帝来看小公主了,可是一掀被子,发现小公主已死。武则天放声大哭,皇帝也十分震惊。这时宫女告诉皇帝,说皇后刚刚来过。武则天立刻嫁祸于皇后,皇帝信以为真。于是,在武则天的唆使下,废掉皇后,最后把皇后折磨致死,武则天终于戴上了皇后桂冠。
这位不惜踏着自己女儿尸体爬上皇后宝座的人,为了攫取更大的权力,也会不惜踏着自己儿子的尸体来向上攀爬的。
武则天的长子李弘,因为看到母后将自己的两个同父异母的姐姐,也就是武则天与之不共戴天的萧淑妃的两个女儿,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囚禁在宫里,一关就是十几年。他既怜悯这两个姐姐的遭遇,又反感母亲的残酷,便向父亲奏本,希望能放过她们,并让她们出嫁。武则天一气之下把她们嫁给了身份低微的士卒。后来李弘又多次和武则天发生冲突。武则天一见这个儿子没当皇帝便敢和自己过不去,若当上皇帝,还会把自己放在眼里吗?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他毒死算了。
李弘死了,二儿子李贤做了太子。此时的高宗,本来就身体不好,加上太子身亡,悲痛不已,身体就更加糟糕,就有意让太子李贤监国,熟悉朝政,以备将来接班。这对武则天的权力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而且,太子对母亲除掉哥哥李弘颇有怨恨,并担心母亲会对自己下手,他写了一首哀怨的乐曲:“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这首诗,既怀念哥哥,又怨恨母亲。
这时,武则天的宠臣明崇严为盗所杀,武则天怀疑是太子李贤所为,于是派人到东宫搜查,结果查出几百件盔甲,就成了太子造反的证据。高宗素爱太子,本想宽宥他,但是武则天却执意依法从事,她说:“李贤身为太子,阴谋造反,天地不容,我们要大义灭亲,不可宽宥。”于是废掉太子,贬为庶人,不久又把李贤迁往巴州。后武则天派人“迫令自杀”,除掉李贤。
就这样,武则天为自己登上皇位,以自己儿女的尸骨,铺平了道路。有了这样的母亲,无论你是王子还是公主,能平安活下来就已是奢望,还指望什么幸福和快乐呢?
被兄弟所杀
我们都熟知曹植的那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写的不仅仅是他曹植自己,也是封建王朝宫闱之中,兄弟相争,手足相残的真实的写照。幸运的是曹植虽然被逼迫却没有被杀,但却始终不能被用。于是曹植难免“常自愤怨,”,感叹“抱利器而无所施”,史书上说曹植曾多次想找哥哥谈谈,“幸冀试用,终不能得。既还,怅然绝望”,甚至“汲汲无欢”,最后凄苦而死。曹植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也是一个志在有所作为的人,但在权力的斗争中,却被束之高阁,碌碌无为,终了一生,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其实曹植不过是终身不被使用,郁郁寡欢而已,只要不犯大错,毕竟还是可以活下去的。他的凄苦不过是不甘如行尸走肉般苟活而已。比起那些始终被阴谋笼罩,不知什么时候就大祸临头的人还是要好得多的。
在《古文观止》这本书中,第一篇便是让人倒吸一口冷气的《郑伯克段于鄢》的文章。这篇文章讲的就是哥哥杀弟弟的故事。书中讲到,郑庄公和段是亲兄弟,只不过母亲武姜在生他的时候难产,便不喜欢他,而喜欢弟弟段,并希望段将来能做国君。但是父亲不同意,最后即位的还是庄公。于是母亲便为段请封地,要郑庄公把最好的地方封给段。对此,大臣们提出反对意见,说:“把这么好的地方给了段,违反祖制,将来他势力强大,你就难以控制了。”郑庄公并不放在心上,他说:“母亲让这么做,我也没办法。”于是大臣警告说:“野草一旦蔓延就难以铲除,何况你的弟弟如此骄纵呢。”郑庄公胸有成竹:“没关系,多行不义必自毙,等着瞧吧。”段得寸进尺,又私自扩大自己的封地。于是大臣说:“庄公您要是想让位给段,那你就让我们去侍奉他,如果不想让出王位,就请除掉他。”郑庄公还是不肯,说:“没关系,他会自取祸殃的。”弟弟段被一再放纵,胆子越来越大,甚至积聚粮草,修造武器,准备造反了。其实,郑庄公表面满不在乎,暗地里却时刻监视段的一举一动,做好灭段的准备。只不过是在等待理由充分,等待时机成熟罢了。于是,郑庄公派儿子率二百辆战车伐段,段众叛亲离,很快土崩瓦解,仓皇出逃了。郑庄公获得了军事之胜,也赚足了道义之名。
应该说,郑庄公早有杀弟之意,只是郑庄公老谋深算,弟弟段年轻狂妄,一步步走进哥哥为他设下的陷阱。如果郑庄公也像曹丕对待曹植那样,一开始就限制他,看管他,他也就不会越陷越深,以致覆灭了。但是,曹丕对待曹植的做法,历来被人诟病,而郑庄公的做法却是仁至义尽,不是我不容你,而是你自己不容你自己啊!
其实,无论曹丕还是郑庄公,他们面对的只是一个弟弟而已,如果兄弟众多,你看得过来?限制得了?若再纵容,那可就要乱了套了。所以,还是秦二世来得干脆,我也没精力看着你们,我也不要什么仁义之名,干脆一个不留,统统杀掉,图的就是一个省心。
据司马迁《史记》载,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巡视全国,死在沙丘,赵高李斯发动政变,扶秦始皇第二子胡亥登上帝位。但是,秦二世是以非正常手段当上皇帝,抢了哥哥扶苏的位子的。所以胡亥知道,名不正则言不顺,那些兄弟姐妹们肯定不会服气,怎么办?控制他们很难,放纵他们太危险,那么只有一条,就是除掉他们。于是,二世在诛杀大臣的同时,也把屠刀挥向了自己的弟兄。
首当其冲的便是哥哥扶苏。扶苏是长子,为人仁义,且又与大将蒙恬一起率兵数十万众以屯边。这是最大的威胁,他要是起兵推翻二世,易如反掌。于是二世以秦始皇的名义,赐书扶苏:“你在外带兵十余年,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反而数上书诽谤我所为,你为人子而不孝,所以赐剑令你自裁。”你自己了断得了。扶苏为人忠厚老实,便要自杀。蒙恬劝说道:“不可轻信,安知非诈?你再向父亲申诉,如果不准,再死也不迟啊。”扶苏不听,说:“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爹爹让我死,死就是了,还申诉什么呢?就这样,扶苏轻易就被除掉了。
秦始皇在世时,可以说,他的儿子们真的是万人景仰的白马王子,前呼后拥,颐指气使。可是,秦始皇死了,这些王子们就立刻从高贵的巅峰跌落下来,别说普通百姓,就连猪狗都不如了。
《史记》载:“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十公主磔死于杜。”“僇”就是杀戮,“磔”就是支裂肢体。你看,这一次就杀死了十二个公子,十个公主。而且“财物入于县官,相连坐者不可胜数。”秦二世也真的够可以的了,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并无什么深仇大恨,不共戴天,仅仅因为自己当了皇帝,仅仅因为怕他们夺权,便一个个被残忍杀害。
接下来,秦二世把将闾兄弟三人囚禁于内宫,然后派人说:“你们不尽臣道,罪该处死。”将闾说:“我们遵守宫廷的礼节,从未僭越失礼,也从未说过错话,如何就不尽臣道呢?你得让我们死个明白呀!”使者说:“皇上是怎么定罪的我不管,我只知道奉旨行事。”公子将闾仰天长叹:“苍天啊,我没有罪啊,为什么杀我!”兄弟三人“皆流涕拔剑自杀”。
还有一个公子高,想逃又不敢,怕连累家人,吓得上书给秦二世,说:“咱爸在世的时候,对我非常好,给我好吃的吃,给我好车坐,给我好衣服穿。我本应该随先帝一起去死,却苟且偷生活到现在。这是不孝,也是不忠,像我这样的人,还有什么理由活在世上呢?所以我现在想明白了,愿意随先帝而死,希望能把我葬于郦山脚下,去侍候先帝吧。”主动请死,少去许多麻烦,这让胡亥很高兴,马上批复“同意”,还给了些赏钱做安葬费。
也许大家会以为,这种灭绝人性的杀戮只有像秦二世这样昏庸残暴的君主才做得出来,其实不然,历史上那些所谓的一代明君,也好不到哪去。比如唐代的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然后当上太子,继而逼父亲让出皇位。不过,李世民因为有了贞观之治,被称为一代明君,这一罪过,便少被提起了。至于清代的雍正,上台之后,他的兄弟们十几个人,虽然没有被直接杀戮,但大多数被幽禁致死。只有两人因为暗中支持他当皇帝,才得以善终。
剩下的我不去细说也罢,像什么被叔父所杀,被外戚所杀,被大臣所杀,被造反的义军所杀,就难以细数了。不过值得一提,也最惨烈的,当属北燕的昭成帝冯弘了,他夺了哥哥的皇位之后,将哥哥冯跋的一百多个儿子,也就是自己的亲侄子全部杀死。这大概是历史上叔叔杀侄子,也是白马王子们被杀最多的一次了。其实也怪不得冯弘,谁叫哥哥生下那么多的儿子呢?
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明朝的崇祯皇帝来。每每读史至此,都不免掩卷唏嘘: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见大势已去,便叫来三个王子,一个16岁,一个11岁,一个仅9岁,父亲告诉他们,国已灭,家已亡,你们就各自逃命去吧。他让儿子换上破旧的衣服,嘱咐他们,“你们今天是王子,明天就是老百姓了,出去以后,见老者叫伯伯,见年轻的叫先生。你们要学会保护自己。”说罢,父子抱头痛哭。
接着,崇祯来到寿宁宫,这是崇祯非常疼爱的女儿长平公主的住处,他不敢想象如花似玉的16岁公主落到李自成的手中,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后果。长平公主见到父亲,扑过来,“主牵帝衣哭”。崇祯心如刀绞,大叫一声,“汝何故生我家!”手起剑落,杀了长平公主,又杀了三女昭仁公主。逃出的三位王子,除二子不知去向,太子和三子后来都相继被杀,就连他们的子孙也未能幸免。
王子本是富贵身,何以一个个遭此惨祸呢?其实问题的根子就出在接班人的选拔上,出在权力的角逐上,出在改朝换代上。只要有竞争,便会有杀戮。不然,只要对手活一天,威胁便会存在一天。其实他们也是人,他们也有感情,他们也不愿意这样做。但是,在这些人的眼里,江山社稷永远比父子情、母子情、手足情重要得多,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们是理智的,于是便是残忍的。
中国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其实不止是推翻了封建王朝,而且还永远地解救了那些王子们,虽然他们被淡出了政治舞台,但他们却可以放心地活下去,不必再惶惶不可终日了。然而,世界并未因此而平静下来,只是宫闱之中的那种父子、母子、兄弟之间的争斗,转化成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较量,虽然不再那么血腥,但其惨烈程度却依然让人惊心动魄啊。
两千年前,孔子夸赞自己的学生颜回时,说了这样一句话:“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真是这样,颜回虽然出身卑微,生活困苦,但他却不必在政治的角逐中惶惶不可终日。而颜回的后人,也就不必去撰写什么文章,讲述父辈的辛酸往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