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繁为简,长文短教

2013-12-29张小路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3年12期

鲁迅的作品,因其丰富的意蕴、带有强烈时代特点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广受读者喜爱。但学生学习鲁迅作品的时候却一脸愁苦,认为离自己的生活太远,内容太繁杂深奥。这除了鲁迅作品本身的原因,还有教师处理文本的原因。在教读鲁迅的作品时,我有意化繁为简,长文短教,收到不错的效果。

一词立骨教《祝福》

在教学《祝福》时,笔者采用“一词立骨”的方法,以“祝福”为总纲,纲举目张,展示祥林嫂的一生。祥林嫂祈求幸福一共四步,分别是“逃”“撞”“捐”“问”。

“逃”。在祥林去世后,祥林嫂为了逃避严厉的婆婆,独自来鲁镇做工。可见祥林嫂的本能是追求自由幸福的。这在鲁迅写作这篇小说以前的社会里,是难以想象的。鲁迅曾作过《娜拉逃后怎样》的演讲,认为娜拉逃后,要么回来,要么沦落。而祥林嫂却凭借自己的力气,在鲁镇安稳地生活了下来,似乎她已经找到自己的幸福了,然而,追求到的幸福很短暂,她被婆婆带人捉了回去。

“撞”。祥林嫂不愿改嫁贺老六,而且反抗得“异乎寻常”:“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可见祥林嫂的确在寻死。那么是什么让她死了也不愿意改嫁呢?这应该是在祥林嫂本能当中的封建礼教意识:好马不配两鞍,好女不事二夫。这同时也是她对于自己的“幸福”的理解。可是,她的第二个男人贺老六也染了伤寒死了。“交了好运”的祥林嫂,再次失去了自己的“幸福”。

“捐”。在自己的悲惨命运被鲁镇的人“消费”过了以后,祥林嫂失去了倾诉的权力。柳妈的“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的话又使她陷入了困境。于是祥林嫂再次有了生活的目标:为自己捐门槛。而这一切,也因“你放着吧,祥林嫂”而瞬间土崩瓦解。奋尽全力,反抗虚无的命运,得来的只是一片虚空。

“问”。祥林嫂山穷水尽,抱着一丝丝的希望,问“我”“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地狱的”,而“我”的表现却让她“发光的眼睛”黯淡了,最后一丝希望瞬间破灭,人已经没有支持活下去的支点了,所以,祥林嫂陷于必死之地。

以线带面教《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有记事,有抒情,有议论,涉及的对象有自己,有刘和珍,有执政府,有帮闲文人,有“中国人”,可谓错综复杂。大多数老师在处eWGqOvRCNcWmGivr/QDciQ==理这篇文章的时候,也就顺着文章的思路,将七个部分一一解读,学生收获一盘零散的珍珠。我在教这一课时,经过几次研读、思考,找到了“以线带面”这种处理方法。

文章主要的写作对象是刘和珍,要表达的主要感情是“刘和珍是一个好姑娘,却被无端地残害”。接下来,从“好”和“残害”这样的落差来切入文本。

刘和珍的“好”,除了表现在她的“微笑”“温和”,还表现在她是学生自治会的职员,有责任心,有上进心;在宗帽胡同赁屋授课,表明爱学习;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明对学校有着深厚的感情;忧心国事,向执政府请愿,表明她对家国有赤烈情怀。这就是鲁迅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刘和珍,这样的学生,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应当是优秀的学生,应该有一个光明的前途。

然而,她的结果是被“残害”。首先是执政府枪击和棍棒的虐杀,接着是污蔑她们是“暴徒”,接着是帮闲文人散布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接着就是人们会将她们遗忘。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鲁迅的态度,对于刘和珍的死,他已经“出离愤怒”,具有“最大的悲哀”,然而不赞成学生徒手请愿,但相信她们的血不会白流,总会有人记得她们,记得中国女子的“勇毅”。

这样一句话带动对整篇文章的整合,以刘和珍为中心,看在这场屠杀中,各不相同的社会角色进行了怎么的表演。这样,就可以辐射到文章的所有方面,给学生以整体而非零碎、有序而非凌乱的印象。

(作者单位: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