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法课文 架构佳作
2013-12-29薛海荣
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优秀作文首先其结构应该是成功的,甚至给人一种耳目一新、想拍案叫绝的感觉。那么,学生架构一篇好文章的能力哪里来?
一篇文章一旦以佳作的“身份”呈现在学生面前,那么它在许多方面肯定是值得学习的。笔者“功利地”认为,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文章。它们的结构是学生学习架构作文的最直接的样板。同时,笔者认为这不是无师自通的本能,必须通过大量的训练才能实现。语文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赏析并牢记这些文章结构,是学生形成自己架构文章能力的非常重要的途径。
在教学《繁星》的时候,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这篇文章为什么给人没有结尾的感觉?面对这样一个出于深度思考的问题,我没有立刻给出结论,而是让所有学生去阅读沈复的《幼时记趣》,并比较一下,两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相同之处。
在自由朗读后,有学生积极举手说:“两篇文章都回忆了作者童年时有趣的事情。”话音刚落,立即有学生站起来纠正道:“老师,你问的是结构,他说的是内容。我感觉两篇文章在结构上都有统领全文的句子,而且两篇文章好像都没有总结性的结尾。”
我乘势总结道:“不是所有文章都有你想象中的画龙点睛的结尾,这不只是作者写作时的‘性情使然’,更是他们‘道法自然’的表现。当然,初学写作的你们还是应该注意首尾呼应,结尾还是要通过议论来点题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记住一篇又一篇佳作的结构。笔者得到这样的结论,是基于这样的理由:第一,无技巧的、自然而然的写作是最高境界,但它是建立在大量的有技巧的学习和训练的基础上的。如同一个学生能否优美地做好广播操取决于他在学习每一节基本动作时是否认真到位一样。第二,初中生甚至高中生,乃至绝大部分步入社会后的成年人,他们所要面对的写作要求基本上是不会超出初中教材上那些美文的高度的。换句话说,学生如果能娴熟掌握自己曾经学过的一些美文的结构,他在写作时肯定会信手拈来地架构好自己的文章。
《岳阳楼记》堪称文学经典,这篇文章之所以被世代传诵,不只是一位失意落魄的文人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勉励和感染另一位同病相怜的知己,也不只是作者对于洞庭湖的“淫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的精彩描绘,更在于作者堪称一绝的行文思路。作者提笔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传达出写作本文的缘起——滕子京虽然“谪守”,但仍然积极有为,“乃重修岳阳楼”,“属予作文以记之”。接着,作者概括描写了洞庭湖的景象,并且总的抒发“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感慨。事实上,第二节统领了文章的三、四两节,都是先描写,后抒情。在此基础上,作者水到渠成地展开了议论,表达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兼济天下的情怀,并用“微斯人,吾谁与归”情真意切的话语勉励友人要以积极有为的心态看待自己被贬的境遇。文章的第五节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交代了写作本文的时间,看似闲笔,但却给人“万红丛中一点绿”的韵味。这样,全文的结构就给人完美无瑕之感。每次教授这篇文章,在与学生共同完成板书以后,笔者总是与学生一起合起书本,共同回忆这篇文章的完美结构,且告诉学生:把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这五种表达方式有机地统一在一起,这篇古文实在是难得的佳品。
《口技》是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巧妙结合的典范之作。不仅文章开头用正面描述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思路领起下文,而且主体部分也是如此,结尾更是如此,用“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来总结全文。
琦君的《春酒》是一篇清新写意、如行云流水的美文。该文在倒数第二节说:“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用以供祖后,倒一杯给儿子,告诉他是‘分岁酒’,喝下去又长大一岁了。他挑剔地说:‘你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不是你小时候家乡自己酿的酒呀’……”这一段所讲的这件小事可以看作触发作者写作本文的媒介。也就是说,换了一般人写作的话,这一段可能就放在文章开头了。但是细细咀嚼一下原文,感觉作者这样行文,能将几十年后留在心中的“道地家乡味”表现得更浓烈,更纯真,更脱俗。这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