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研究”激活思维,提升写作技能
2013-12-29陆喜明
研究性教学强调情景的创设,设置悬念是创设情景的重要方法。情景的创设只是引发学生思维的手段,问题才是思维的核心。采取追问的方式,更能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写作方法的表达效果是有优劣的,通过巧寻差异,对比思考,能帮助学生选择好的写法,掌握写作技巧。
一﹑巧设悬念,引发思考,求观点之新颖
文贵有新意。观点陈旧,是目前高中生作文的通病。教师利用文本素材巧设悬念,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写出观点新颖的文章。
案例1 巧用素材 推陈出新
学生在写“利与义”这篇作文时,表达的观点不外乎“不能见利忘义”“要重义轻利”这一类。于是我选取了《论语》中的两个故事,采用巧设悬念的方法,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达到了推陈出新的目的。
故事一: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把一个沦为奴隶的人赎了回来,没有到官府报账,人们都夸他品格高尚。你猜孔子是怎么说的。
故事二: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小孩掉进湍急的河水,就奋不顾身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很感动,于是送了一头牛给他,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认为他太贪心,你猜孔子听说此事后是怎么说的。
由于故事比较有趣,学生思维活跃,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找到了答案。
答案一:孔子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答案二:孔子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在学生猜出答案的基础上我趁热打铁,追问学生:那么根据这两个故事,你对“利”与“义”有何新的认识?学生顿然醒悟:轻利有时不仅不义还害义;有时得利不仅不是不义,而且利于推行义。
二、巧设问题,深入思考,求思想之深刻
深刻的思想,只能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来获得。如何让学生深入地思考,需要教师巧妙地加以引导。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获得深刻的思想。
案例2 分析根源 看清本质
作文题目:阅读下面这则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题目自拟,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张炘炀9岁读高三,10岁高考,13岁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生,16岁被北航录取,成为全国最小的博士生。2011年10月16日,中央电视台“看见”栏目播出了对他的专访《长大要成人》,专访中他“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买房”的言论让他陷入了舆论的漩涡。他的解释是:要不买房还在北京工作,那我不就是‘北漂’了么?他希望自己活得有尊严,他认为成功的标准“就是‘北京户口、买房、找着好工作’”。
这篇作文,大多数学生只是就张炘炀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买房的言论进行谴责,说他不懂得感恩。这样的认识比较肤浅,根本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为此我设计了下面两个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张炘炀为什么会对父母提出这样的要求?中央电视台为什么要以《长大要成人》来给他的专访命名?
经过探究讨论,学生最终明白,张炘炀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因为其父母、学校做人教育的缺少,对成功的认识出现了偏差,进而写出了有深度的文章。有的说:“人才,人才,首先是做人。如果连‘人’都没做好,何谈‘才’?”有的说:“读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成功的标杆是什么?如果说读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自己活得有尊严,就是拥有一个北京户口,有房子,找着好工作,那么这精神境界就高不到哪儿去。很难想象这样的人才能给社会创造多大的价值。想想鲁迅、钱学森、邓小平等伟人,他们何以成为伟人,仅仅是为了个人活得有尊严吗?”
三、巧寻差异,对比思考,求构思之巧妙
写法不当也是学生议论文的通病,对此,教师要善于挑选写法不同、效果存在差异的多篇作文,通过引导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比较中研究不同写法的优劣,促使学生自觉应用对比的方法选择理想的写法,在自主研究中提升作文的质量。
案例3 不同构思 比较优劣
最近,我布置学生写了这样一篇作文。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
徐志摩在他的散文《翡冷翠山居闲话》中说: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在他每一页的字句里我们读得最深奥的消息。并且这书上的文字是人人懂得的。只要你自己心灵上不长疮瘢,眼不盲,耳不塞,这无形迹的最高等教育便永远是你的名分,这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便永远供你的受用。
不知这段文字在你心中引起了怎样的共鸣。请你根据这段材料的内涵,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
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着泛泛而谈的弊病。仅满足于简单解读材料,或一味例证,用大同小异的几个事例证明某一含义。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我挑选了两篇构思不同、效果迥异的作文,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自己去比较两种写法的优劣,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构思一:先开宗明义,提出“要亲近自然”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别论述自然能给人创造的灵感,自然能抚慰失意的心灵,自然能指引人生的方向,最后重申中心论点。
构思二:先简述一则材料:在兰州市举行的第1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12岁的聂利撰写的科学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荣获大赛优秀科技项目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接着分析材料,提出“要发现自然的奥秘,先得去掉心灵的疮疤”的观点;然后联系现实,针砭时弊,揭示人们发现不了自然奥秘的根源;最后照应材料,重申观点,并呼吁人们向孩子学习。
问题:这两篇文章,分别采用了怎样的写法?这两种写法你觉得哪种好?为什么?
经过探究,讨论,学生取得了一致的意见。第一篇文章,采用单一的例证法,选择并列式结构,有广度但没深度。第二篇文章采用时事评论的写法,就事论事,贴近生活;这种写法既能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又能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总之,思维能力是作文能力的核心。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不高的根源在于思维能力低下,教师只有采用巧妙的方法,才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思维品质,才能有效地提高作文技能。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