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

2013-12-29訾辉

档案天地 2013年11期

创刊于1940年1月1日的《救国报》是冀东地区第一张党报,也是今天的河北省唐山市委机关报———《唐山劳动日报》的前身。从诞生之日起,它就高举抗日的伟大旗帜,宣传党的政策和纲领方针,成为鼓舞军民斗志、坚定人民信心的不可忽视的力量,真正发挥了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武器作用。

1938年7月,在冀东地区以20万工农参加的抗日大暴动,揭开了冀东抗日武装斗争的第一页。为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1939年冬,冀东区党分委决定筹备出版《救国报》。创刊人崔林是河北省玉田县人,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他接受出版《救国报》的任务后,经过实地调查研究,确定报社地址在遵化东南山区芦各寨村(现娘娘庄乡芦各寨村)。

1940年元旦,第一期《救国报》与读者见面。由于受到当时人力、物力和游击环境的限制,最初的《救国报》只是一张八开两版的油印小报,一般是7天出版一期,每期也只能发行1000多份。但是,这个小报一经问世,就成为冀东党组织联系广大抗日群众的一条重要纽带。

随着敌后抗日斗争的迅猛发展,游击区、根据地不断扩大,敌人对山区芦各寨一带的骚扰也就越来越频繁,报社的同志们也就不能以教师等职业为掩护同敌人周旋了。从1940年下半年开始,索性公开身份,坚持“游击办报”。而芦各寨的地理条件和环境对于打游击来说,并不是一个理想的地方。同时,广大军民对于文化生活及了解形势的要求越来越高,7天一期的八开两版油印报纸,已经无法满足。根据区党分委的指示和报社同志的计划,1941年的春季,《救国报》社由芦各寨迁到了遵化南部的另一山村鲁家峪(现地北头镇鲁家峪村)。

鲁家峪在芦各寨的西面,两村相距大约40里左右。这个山村东西长、南北宽各一二十里,山势雄莽,地形复杂,大山峪中有小山峪,山峪多如鱼刺。在这里办报,便于隐蔽。《救国报》社就设在鲁家峪东面,化名“五合”。在这里,报社建立了第一个根据地。社部以外的其他小组,如刻字组、印刷组则在鲁家峪东面的白园、耍儿峪、豹子峪一带活动,建立了报社的第二个根据地。后来,活动到鲁家峪西面的榛子峪、井儿峪一带,又在那里建立了第三个根据地。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斗争的需要,报社规模不断扩大。《救国报》由创刊时的1000多份,增加到3000多份,后来又增加到5000份,由7日刊改为3日刊。即使如此,也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尤其是基层干部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求看到时事新闻,而且要求能够读到与工作有关的文章和学习材料。此后报社相继编印了《老百姓》、《国防最前线》、《救国时报》、《新长城》等大量报刊。这些报刊及时地向冀东人民传达我党我军抗日主张和振奋人心的胜利消息,形成了强大的舆论阵地,对鼓舞人民的抗日热情、坚定必胜信心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942年4月,侵华日寇在冀东搞第四次“强化治安”运动。9月,报社被迫转移到塞外的河南大峪一带。年底,为了便于坚持报纸出版发行,崔林同志带领少数同志首先进关,到达迁西县的山区。从此,《救国报》就在迁西县滦河东岸的山区继续出版发行。为躲避敌人,保存自己实力,报社曾三出三进长城塞外的千里无人区及热南地区,与日军周旋打游击战。无论环境多么艰苦险恶,《救国报》仍然坚持对敌斗争,坚持出版进行抗日宣传,走到哪里就把党的声音传到哪里。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救国报》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1945年11月3日,《救国报》改名为《冀热辽日报》,并由石印改为铅印。1946年1月12日,《冀热辽日报》更名为《长城日报》,同年5月15日,再更名为《冀东日报》。1948年12月14日,唐山解放后第三天,中共唐山市委机关报《新唐山日报》正式创刊与唐山人民见面。1949年5月1日,进入唐山市的《冀东日报》与《新唐山日报》合并,仍沿用《冀东日报》之名。1949年8月1日,《冀东日报》更名为《唐山劳动日报》,由毛泽东主席题写报头,先出四开六版,后改为四开四版。从此《唐山劳动日报》与共和国一起成长,见证祖国改革开放、国家繁荣富强的伟大事业。

1940年1月1日创刊于遵化芦各寨,原称《救国报》、《冀热辽日报》、《长城日报》、《冀东日报》、《新唐山日报》,1949年8月1日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唐山劳动日报”报头后,改名为《唐山劳动日报》至今。